《牧神的午后》作品分析

法国象征诗派名将马拉梅*的代表作。这是一首由110行构成的“亚历山大体”(每行12个音节,每两行用一韵)诗。1876年问世。

诗的大意是:一个炎夏的午后,在西西里岛的海岸边有一个牧神,突然感觉到芦苇丛中有正在沐浴的仙女的玫瑰色肉体在闪闪浮动。他窥视着这群仙女。他的目光仿佛射伤了她们,仙女竟悄悄地在水中消逝了。只在岸上仍有一对互相拥抱的仙女留在那里。美丽的仙女,引起牧神的爱慕。他走上前去搂住她们,但一只胳膊因过度兴奋而稍稍放松,这两个仙女转瞬间便乘机逃走。这时,牧神不知自己是在幻境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竟吹起了芦笛抒发起自己无尽的欢乐,当然其中也不无迷惘之情。吹着,吹着,他自己似乎已进入梦乡,在梦中他又看见了那些美丽的仙女。这梦境使他陶醉了……。

马拉梅认为,艺术最高境界的美是梦境。《牧神的午后》是他这一艺术主张的实践。全诗自始至终迷漫着一种似梦非梦的奇妙的气氛。长诗也使用了他的“类推法”*。诗中的形象一个接一个地从阴影中涌现,给人以源源不断,层出不穷的印象。与他1869年创作的《埃洛狄亚德》片断相比,《牧神的午后》显示了一种异样的风格:这里,难以满足的欲望代替了被否定的欲望,热烈的情景代替了冰冷的形象,求生的乐趣代替了为死的苦行,明确的追求,代替了无目的的期待,显示了《牧神的午后》在马拉梅诗作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