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史习成
【作家简介】恰达拉巴林·洛道伊丹巴(1917—1970)是蒙古著名作家,生于今戈壁阿尔泰省图门县。1924至1927年在寺院当小喇嘛,1931年上学,1935年赴前苏联的乌兰乌德念书,回国后又进铁路学校,短暂学习以后开始教书。少年时期受家庭影响颇大,父亲虽是普通牧人,但所知甚多,常为孩子们讲一些故事传说,对儿女成长起了良好作用。1941年到新闻部门工作,先后任国家广播台副台长、《星火》文学杂志主编。1962年在蒙古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作协书记。1959年担任国家艺术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62年改任文化部副部长,直至去世。1945年起正式发表作品,创作长篇小说两部、中短篇小说20多篇,还有几部剧本。1951年因长篇小说《在阿尔泰山》(1949)、中篇小说《我们的学校》(1951)两作品获蒙古国家奖。1971年,在他逝世后一年,政府又追授国家奖,以表彰他奉献长篇小说《清澈的塔米尔河》。他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写得细腻精致,在蒙古拥有大量读者,也被译成多种外文,其中包括中文。立意新颖,含有独特见解,是他的小说的第一个特色。以写爱情、婚姻小说为例,同一题材的小说很多,但多缺乏新意,互相雷同,而洛道伊丹巴的几篇小说却另有一番格局与意蕴。第二个特色是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如短篇小说《不断的脊梁》(1959),主人公道尔基个性鲜明,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历尽坎坷,承受了严峻生活给他的一次次沉重打击。他的遭遇令人惋惜,令人同情。这是蒙古短篇小说中少有的给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第三个特色是文笔流畅,手法细腻,技巧娴熟,往往能在小说中设计出引人入胜的情节。他的第一篇小说《戴帽子的狼》(1945)是如此,长篇小说《在阿尔泰山》更是悬念迭起,富于变化。洛道伊丹巴在创作上深受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影响。
《清澈的塔米尔河》,温中和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内容提要】牧民额尔德尼幼年时失去父母,与弟弟铁木尔相依为命。铁木尔长到16岁离家,闯荡江湖,与一伙人干起劫富济贫的行当,一时间扬名四海。额尔德尼为富人道乃放牧,空闲时常与富人之子在一起,跟着他读书写字,因而粗通文墨。新上任的地方官残暴无道,他为百姓告状,控告不成反受屈入狱。出狱后在当地无法存身,携妻儿远走他乡。途中夜宿塔米尔河畔。不料套车用的马被盗,前进不得,留下为富裕牧人伊梯格特牧马。伊梯格特工于心计,善于应变,又会用人,创下一个不小家业。额尔德尼颇受重用,过了几年较为平静的生活。伊梯格特好色,趁额尔德尼外出,玷污了他妻子道尔戈勒。额尔德尼获悉后,一气之下只身来到库伦。他心情忧郁,正不知投身何处,在街上巧遇有一面之交的贵夫人年轻美貌的格丽尔。格丽尔情意绵绵,把他请到自己家里,殷勤款待。后来因为帮助额尔德尼,被丈夫杀害。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外蒙古政治局势激变,取消自治。一些上层人士企图引进俄国白军,来对抗中国北洋军。额尔德尼同许多人一样,以为俄国白军会帮助蒙古,他积极与白军配合行动。因作战有功升任蒙古军骑兵连长。进入库伦后眼见白军残害蒙古百姓,才有所醒悟。他抛下武器,离开共同作战的白军,遇到苏赫巴托领导的游击队,从此献身革命事业。游击队占领库伦,临时人民政府成立。1923年春额尔德尼受命到牧区建立地方政权。出发前见到为寻父而来的儿子巴特。巴特与许多年轻人一起参加文化学习。额尔德尼与分别多年的道尔戈勒相会,他虽有意重归于好,可是道尔戈勒因他当年不问情由抛弃妻儿出走,使她受尽苦楚,险些丧命,昔日的情意已断,再也不能以夫妻相聚。额尔德尼更感痛苦。当时蒙古各地情况异常复杂,人们对新政权怀疑,不理解,而丧失特权的旧官吏和上层喇嘛或暗或明地反对政府政策,他们散布谣言,在群众中煽动,制造不满情绪,进而策动叛乱。这一切需要慎重而又灵活地对待。伊梯格特听说派来的政府代表是额尔德尼,先是害怕,后又热情欢迎,表示支持新政府,带头捐钱捐物。他的真实用意还是保护自己,以便继续扩大畜群,积敛更多财产。他要女婿巴特放弃教书,从城里搬到牧区同住,也是为了同一目的。蒙古人民党内斗争激烈,额尔德尼反对左右倾错误政策。冬季暴风雪肆虐,部分地区发生饥荒。省委书记额尔德尼带领众人到存有大量粮食的寺院征调粮食赈灾。喇嘛拒缴,还殴打征粮人员。额尔德尼使用武器强征粮食。此事受到人民党中央严厉批评,额尔德尼被撤职,并召回首都。他心中不服,等待将来明辨事非。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额尔德尼被选为大会代表。大会批判党中央领导的右倾错误,额尔德尼恢复工作,再次到牧区任县委书记。没收封建主财产以后,开展合作化运动。他坚持自愿原则,合作化进程缓慢,省委责难,且诬陷他为右倾分子,解除了他的职务。1932年暴发反政府叛乱,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额尔德尼、巴特等人与匪徒英勇战斗,铁木尔被杀害。平定叛乱后,党中央重新起用额尔德尼,巴特也被任为省中心学校校长。人们悼念亡故的亲人。
【作品鉴赏】《清澈的塔米尔河》分上下两部,分别发表于1961年与1967年。它通过普通牧民额尔德尼在蒙古革命前后的生活经历,以及各种人物的活动,从政治、经济、宗教、习俗等方面展示出复杂的蒙古社会现实,时间跨度大约是1910年至1932年。
蒙古文学界普遍认为《清澈的塔米尔河》是蒙古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在反映蒙古社会生活,表现人际关系,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恐怕没有一部小说能出其右。这部小说共有人物130多,社会各个阶层,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牧民,以至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重点刻画的也有十来人。除额尔德尼外,富裕牧人伊梯格特,还有几个妇女,都是形象饱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以往一些作品中,往往按社会地位、贫富差异,把人们分成两个营垒,好则都好,坏则都坏,泾渭分明,水火不容。这不符合生活。实际生活远为复杂,人际关系多种多样,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和财产多寡不是决定他品行、道德的唯一因素。在这部小说中,算作反面人物的伊梯格特没有被塑造为一个面目狰狞的人。他处心积虑地发展家业,剥削牧工;又倚势欺侮妇女,但在与贫穷牧人交往上也不乏一般人际交往。如众人剪完羊毛后,他也和大家一起玩摔木棒游戏。他的女儿索伦高嫁给额尔德尼的儿子巴恃,而穷苦牧民尼玛的女儿苏伦也当了他的儿媳。可见他并没有以贫富、尊卑有别而阻挠儿女婚事。再以几个妇女形象为例。额尔德尼的妻子道尔戈勒是个深受传统思想观念熏陶的蒙古妇女,她贤淑安详,恪守本分,默默地跟额尔德尼过苦日子。遭奸污后,忍辱负重,以维持寄人篱下的生活。丈夫不能理解,精神上给她重大打击。因思念丈夫与儿子神思恍惚,掉进塔米尔河冰窟窿之中。这是个苦命人。与她不同的杜尔玛,完全是个反抗的女性。她大胆泼辣,敢爱敢恨,在爱情上果断作出决择。在与铁木尔结合后,生活仍然清苦,可两情相悦,精神上是幸福的。但是好景不长,铁木尔惨遭杀害,她只身前往,用智谋杀了两个凶手,为丈夫报了仇。一个普通妇女有此胆识,是值得称道的。还有值得一提的妇女形象是格丽尔,身为贵族夫人,生活优裕,可以无忧无虑了。但精神上得不到满足,老夫少妻,情趣迥异,心中苦闷无法排解。这时额尔德尼闯入她的生活,她也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她为此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她并不想去弄懂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只是为了自己爱慕的人,献出了年轻生命。她比道尔戈勒,杜尔玛还要不幸。小说贴近生活,从各个方面表现蒙古人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特征。首先是存在于草原上的那种纯厚、古朴的民风。这里多的是真实、坦诚与自然,少的是虚伪、欺骗与造作。像道尔戈勒、尼玛、格尔桑、博音等人,他们是那样善良、真诚,对人从未有过防范之心。在受到伤害之后,也不记仇,并不以其人之道来还治其人之身。他们总以好心来看待世界。在婚姻,家庭关系上也是如此。以杜尔玛为例,她虽然是有夫之妇,但她的婚姻并非自愿。她遇到铁木尔后,心中萌发真正的爱情,于是跟着铁木尔到外地开始新的生活。这一切显得十分自然,既没有礼教的束缚,也没有舆论的非难。
《清澈的塔米尔河》语言优美、流畅,作者选择适当的词语来刻画人物性格,并表现民间习俗爱好。如额尔德尼送儿子巴特与伊梯格特的儿子洪古尔到寺庙去当喇嘛,将近寺庙时,遇到两个年轻女子,一个问道:“这位大哥,您看到那边带了两头小牛的大公牛没有啊?”额尔德尼一愣之后,立即明白了她在嘲弄他们,随口答道:“牛是没看见,倒是有两匹带了马绊子的母马在吃草,大概是喇嘛的。”这两句对答非常之妙。妓女其梅格和策策格靠出卖肉体给喇嘛来度日。她们无聊闲逛。见到额尔德尼带了两个孩子到寺院来,其梅格就想拿他们开心,这符合她的身分和性格。而额尔德尼头脑机灵,不但没有被问住,还反唇相讥,把她们奚落一番。这一回答便把额尔德尼的聪明活脱脱地写了出来。在草原上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牲畜,以牲畜作比喻是司空见惯的。这里又蕴含了民族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