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文林
【作家简介】纳沃伊(1441—1501)是乌兹别克中世纪著名的诗人,政治活动家。全名为纳沃伊·尼扎玛京·米尔·阿里舍尔,出生在赫拉特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过良好教育。15岁时,他能用波斯语和乌兹别克语写诗,熟读伊朗历代古典诗人菲尔多西、尼扎米、萨迪、哈菲兹等作品。少年曾是王子霍拉桑·拜卡尔的同窗学友。1468年王子即位为王,转年他被封为掌玺大臣。4年之后,他又升为王国大臣。他的官宦生涯并不平坦,因主张国家统一、安定,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和发展经济生产,反对贵族内部的权势之争和官吏的贪污腐化,不仅得罪了宫廷的要员,而且也激怒了国王。1487年被诬陷,革职流放。一年后回乡,从此不问政界,潜心创作。
纳沃伊一生创作甚丰,留有30卷作品,主要是诗歌创作,其次有哲学著作《心之所爱》,语言学著作《两种语言的诉讼》,诗学论文以及有关当代伊朗著名诗人贾米的《回忆录》等。
纳沃伊的诗歌创作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古典诗律(伽扎尔)写成的抒情诗集《思想的宝库》,分为四个诗组:“童年的异事”,“青年的珍品”、“中年的异事”、“老年的训言”,共有2500余首。诗律严整,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民主、仁爱的精神和孤独愤世之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类是叙事诗,他效仿尼扎米的《五卷诗》而写成的篇幅浩繁的长诗《五诗集》,它由五个独立的部分组成:《正直者的不安》、《法尔哈德和希琳》、《蕾丽和马季浓》、《七星图》和《伊斯坎德城堡》等,共5.3万余行,是乌兹别克民族文学中最光辉的文学著作,也是世界少有的巨型叙事诗。其中《法尔哈德和希琳》影响最大,成就最高,是诗人不朽之作。这类诗作,还有一部效仿著名苏菲诗人阿塔尔的《百鸟朝凤》(《鸟的逻辑》)而写的同名长诗,寓意深刻,诗句优美。
纳沃伊虽是贵族出身的诗人,但他思想开阔,富有人道主义精神。他曾说:文学是“把被压迫者从受压迫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手段。”他珍重和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主要作品(如《五诗集》)是用乌兹别克语言写成的,这些用民族语言写作的作品署名为纳沃伊,意为“和谐”和“悦耳”之意,表达了诗人的民族、爱国的思想情绪。
《法尔哈德和希琳》,戈宝权节译,载《译文》1957年6月号。
【内容提要】昔日一位王子法尔哈德不安于宫中生活,对国王送给他的四座宫殿和大批金银财宝不感兴趣,对父王让给他的王位也不感兴趣,他要漫游世界,获得知识和阅历。父王同意后,他外出游历,经过艰险,战胜狂风暴雨,杀死怪兽、巨龙,在希腊岩洞中,找到智者苏格拉底,智者教育他,使他智力大开,知识倍增。回国后又发现伊斯坎德尔(亚历山大王)宝镜,宝镜映出理想的王国和美女,他为此倾倒,又外出漫游寻找。一日,他来到亚美尼亚国,见百姓开凿运河,引水入城,他参加了劳动,用自己发明的工具劳动一天完成3年的工作。劳动成果震动了全国,女王和希琳公主也来见劳动奇人法尔哈德。法尔哈德看到公主即是宝镜映出的仙女,一见钟情。公主也爱上劳动能人。法尔哈德为了表达爱心,为公主建造美丽无比的城堡,也为人民修筑了一座水库。举国上下全都喜欢王子,他和公主的爱情也盛传民间。伊朗国王霍斯罗夫一向贪图希琳公主的美貌,闻听后派人求婚遭到拒绝,便起兵征伐。法尔哈德奋起率兵反击,击退伊朗的进攻。伊朗暴君又施诡计,利用叛臣使法尔哈德陷入罗网被俘。暴君又逼迫法尔哈德放弃爱情,法尔哈德不从,他派巫女假称公主同意嫁给伊朗王使法尔哈德受骗,王子痛苦而死。霍斯罗夫儿子施鲁亚伊杀死父王,夺取王位,强娶希琳公主。公主要求把法尔哈德尸体运回城堡,她默默死在情人尸体旁。法尔哈德弟弟巴赫拉穆闻讯起兵前来为死去的兄长和希琳公主报仇,赶走伊朗人。亚美尼亚人民又得到和平、安宁的生活。
下面摘录部分诗行(希琳公主来到工地看见法尔哈德,以及法尔哈德的感受):
那就是他,魔术师一样的石工,
他穿着褴褛的衣衫,长着高贵的前额,
显示着带王冠者的庄严伟大,
他坚强有力,又好像激怒的巨象一样,
而高贵和庄严的面容,
曾经是耀着光芒的时代的王冠。
现在呢,卑贱的尖刺插进了他的脚踵,
灾难的石块碰伤了他的头骨。
苦痛使得他的两只眉毛歪斜,
眉峰也在悲伤的重压之下弯曲了起来。
他的嘴唇上加上铁锁,
但是它的沉默却像在讲着话语。
在他的身上,盖着爱情的磨难的印记,
在他的身上,盖着痛苦的流浪的印记。
他一个人和岩石进行殊死的斗争——
花岗岩也只得向他的顽强低头……
法尔哈德一看是希琳,突然像变成了化石,
他的心一会儿在冷凝,一会儿又在燃烧。
希琳本人呢,在这一瞬中间,
她的面孔也在隐秘的纱巾下面泛出红潮,
她完全被对他的那种瞬息的热情所占有,
狂欢的泪水流了她满面。
……
法尔哈德呆立着,好像失掉了理智,
他因为这意外的幸福的相逢,
他因为这些优雅而又有礼的话语,
感到无限的惊讶,心神也在飘荡。
他的心那样地跳动,
差不多要冲破他的胸膛,
他从头到脚周身都在颤抖,
简直无法能安静下来。
于是这位石工张开了口,
叹了一口气,好容易才讲出话来:
“我因为你的呼吸死掉,
我因为你的魅力而毁灭!
但我不知道你是谁!难道你就是那个人吗?
她的形象使我永远堕入悲伤,
夺走了我的王位、祖国和国家,
因为她,我到处在漂泊流浪,
被抛掷到异乡,在你的面前,
我这个卑微的石工,要化成灰烬!
当你讲出最初的话语,
我的心灵就离开了我的身体。
不,我要活下去,我不能就这样死掉,——
我一定要看见你的面容!”
他叹息了一声,叹息的微风那样有力,
把轻纱从她像新月一样美丽的面孔上吹开。
对啦,在他面前的,就正是那个人——
就正是他的爱情、他的苦痛、他的梦想!
谁只要看到心爱的人的面影,
谁立刻就会变成了梅季侬。
谁回想起葡萄酒,就会沉醉,——
谁尝了它一口,谁就会失掉知觉……
当希琳微露出自己的面孔,
法尔哈德认出了她,就在这一瞬间,
他深深地叹息了一声,脸色变得比死人还苍白,
有如死人一样,就跌倒在她的跟前。
希琳看到他像死尸一样地横躺着,
高叫了起来:“他死啦!他死啦!”
有如被乌云掩盖住了的月亮,
她怀着苦痛的心情,变得暗淡无光……
【作品鉴赏】《法尔哈德和希琳》是取材于伊斯兰世界流传甚广的爱情传说,它原名为《霍斯鲁和希琳》。因为它优美动人,被历代诗家所喜爱,大诗人菲尔多西、尼扎米等人先后写成长篇叙事诗而闻名于世。《霍斯鲁和希琳》述说的是伊朗国王霍斯鲁和阿尔曼公主希琳的悲欢离合曲折多变的爱情故事,最后以两位有情人终成眷侣的完满结局而终。法尔哈德和希琳的爱情纠葛是传说中一段重要的插曲,法尔哈德也不是爱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纳沃伊对原故事作了重大的艺术改写和创新,虽然保留原有的法尔哈德、希琳和霍斯罗夫(霍斯鲁)三角的关系,但赋予了人物与原传说不同的性格和命运,突出法尔哈德和希琳至死不渝的坚贞的爱情,又以男女双双殉情的悲剧结束了爱情的故事。
纳沃伊《法尔哈德和希琳》不单单是讴歌爱情的长篇传奇诗作,它也蕴含着深刻而多样的思想情绪。长诗首先改写了原来的伊朗国王霍斯罗夫形象,他不是一个挚著追求爱情的有情种的君主,而是为众人唾弃的为非作歹、抢男霸女的暴君。他贪慕邻国公主希琳的美色,又嫉恨法尔哈德的爱情成功,求婚又遭拒绝,于是悍然发动战争,制造纠纷;在法尔哈德的强有力的抵抗之下,强占公主失败,又用卑鄙手段,收买叛臣,陷害法尔哈德,使其身陷囹圄。酷刑的威胁和金钱的利诱均遭失败后,又制造谎言,使英雄法尔哈德置于精神绝境,痛苦而亡。他残暴、狠毒,奸诈、卑鄙,暴虐和无赖不仁融合一体,完全失去原故事的英明国君的光彩,成为诗中邪恶势力的代表,从而也失去了原故事处于主导方面的主人公地位,成为作品中反面角色和陪衬人物。他扼杀了法尔哈德和希琳美好的爱情,是制造这场爱情悲剧的凶手;最后又被儿子所杀,这正是宫廷腐败的表现,也是暴君罪有应得的下场。纳沃伊对霍斯罗夫的描写和处理,可以说是长诗一大创新,把正统势力的代表、正面形象的伊朗国君写成暴君、小人,把一场爱情纠葛、争夺美女的争斗,写成一场反抗压迫,反对外族入侵的正义爱国战争。这为优美动人的情趣哀婉的爱情叙事长诗增添了色彩鲜明的民族爱国的情绪。纳沃伊不仅要用民族语言写自己的诗作,也要在诗歌中表达这种民族情绪。
其次,长诗用法尔哈德取代了传说中的伊朗国王霍斯罗夫的主人公地位,以他的漫游和爱情追求为全诗的中心情节;同时把传说中为爱情而存在的性格单一的痴情汉的法尔哈德写成一位性格丰满的英雄。长诗起笔就把法尔哈德说成是一位出身贵族的王子,而不是原传说默默无闻的石匠,高贵的出身显示人品的高尚和教养的完好。他虽是王子,并不安心于王室的贵族生活,对父王赠予的豪华宫殿、大批珠宝、耀眼的王冠,却不屑一顾。他不是一个安于现状,追求安逸的贵族,他心如大鹏,志在千里。
金制的笼子虽然闪闪发光,
笼中的鸟儿还是会忧愁悲伤。需要广阔的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获得全面的发展。他第一次漫游,学得了知识、技能和智慧。象征着知识和智力的伊斯坎德尔的宝镜启迪了他对理想和美好爱情的追求,再次诱导他漫游世界。不远千里来到理想国度亚美尼亚,寻到爱情化身的希琳公主。当他置身于美和理想之中,忘却了一切。他见到希琳公主后,感到:
夺走了我的王位、祖国和家园,
因为她我到处在漂泊流浪。
被抛掷到异国他乡,在你的面前,
我这个卑微的石工,要化成灰烬!
法尔哈德王子一开始就是一位心地纯洁、精神高尚,有远大理想的热血青年。他赢得亚美尼亚君民的热爱、希琳公主的爱心,不是他的王子身份,而是他的创造性劳动和超人的智能。他为民造福,建功立业,给亚美尼亚人民开凿运河,修筑水库,营造城堡。他在这里体现出劳动和创造的伟大,也建造了理想君主的伟业。长诗从王子不安于现状,追求大千世界的丰富开始到劳动、创造,完成功业,逐渐丰满、完善了王子的性格,逐渐展现出王子形象所蕴含的美质。法尔哈德为美丽亚美尼亚的王国不被践踏,为心爱的希琳公主不被蹂躏,他奋身投入反伊朗王的入侵战争,在沙场上他的英勇让敌人闻风丧胆,他的浩然正气使暴君畏惧三分。他死于敌人谎言欺骗之下,是一位悲剧英雄,具有崇高、伟大的特点。他为了正义、理想、幸福与邪恶势力作了殊死的拼搏,以死作出抗争,实现了悲剧人物生命的价值。英雄的法尔哈德与暴君的霍斯罗夫的对照,构成长诗中的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善与恶的对峙。
最后,纳沃伊的长诗以希琳公主死在情人尸体之旁,结束了这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故事,改写了传说中希琳与伊朗王霍斯鲁结合的喜剧性收尾。运用悲剧艺术的创新纯化了诗歌主题,净化故事情节,达到结构单纯、情节集中的艺术效果,用悲剧的艺术力量升华了爱情故事的美,取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应。而且也完美了希琳公主的形象。传说中希琳公主是个富有个性、独立自主的女性,她和霍斯鲁的爱情因各持己见多有误解而多变。希琳移情于石匠法尔哈德是因她在爱情上受到冷遇。希琳在爱情上的多变自然是她个性自由的一种表征,可是不符合古代理想女性在爱情上终守如一的美德规范。纳沃伊剪去希琳与霍斯鲁(霍斯罗夫)的曲折多变的爱情纠葛,突出她与法尔哈德王子的爱情坚贞、美好,又以她不屈从于暴君霍斯罗夫父子的残暴、威胁和利诱,表现公主的性格坚强、完美,从而完善希琳公主的形象,达到外貌、性格、心灵统一的完美,使她成为一位中世纪令人仰慕的理想女性。希琳公主对霍斯罗夫的爱情拒绝,不单是一场爱情的风波,也是对正统势力伊朗王国权势的否定。因此,这使这篇爱情传奇就带有了民族和政治的色彩。
纳沃伊《法尔哈德和希琳》改写了原来的枝蔓繁多、结构松散的爱情传说,选取了其中重要的插曲,铺叙成章。主题突出,故事集中,人物鲜明,文词优美。诗人的艺术再创造体现了时代、民族、文学的新变化。15世纪之后,伊朗王国的国势渐微,开始失去统辖中亚地区的权势,而乌兹别克、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等国家和民族的势力兴起,爱国和民族情绪加强,“伊朗在政治上、经济上与中亚细亚各国彼此隔绝”,“日趋分裂”(潘庆舲编《郁金香集》第32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12世纪阿塞拜疆的大诗人尼扎米《霍斯鲁和希琳》忠实地保留传说的故事和思想,15世纪的乌兹别克著名诗人纳沃伊《法尔哈德和希琳》则改写了原来的传说,正面英雄让给来自本地区的法尔哈德王子,正统势力的代表伊朗王霍斯罗夫贬为暴君,讴歌爱情坚贞和歌颂反暴政、反侵略交融一体,再加上不用统一的波斯语而用民族语言创作等等,这些艺术上的创新与变革,确实透露了诗人和时代、民族、文化的新趋势。不言而喻,是民族化的倾向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