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国恩 刘银花《果园》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边国恩刘银花

【作家简介】萨迪(1209—1291)是波斯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与菲尔多西、哈菲兹被称为中古波斯三大诗人。他一生写有许多抒情诗、道德诗、讽刺诗、哀歌、四行诗和格言,但使他赢得世界声誉、蜚声文坛的还是他的《果园》(1257)和《蔷薇园》(又译《玫瑰园》1258)。这两部诗篇,不仅是伊朗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萨迪出生于设拉子城,其父是一位并不富裕的传教士。他的童年、少年都是在设拉子城度过的。14岁时,父亲去世,从此萨迪生活陷入困境。后来,他在外人的帮助下,来到当时东方穆斯林的文化中心巴格达,这才得以进入著名的尼扎米高等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受到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的熏陶,开始热衷于诗歌。但他对神学院的宗教说教和超凡禁欲的信条索然无味,未等毕业,便离校而去。

从1226年开始,萨迪远离家乡到处流浪。他作为一个行脚僧,先后到过中亚、西亚、北非等许多国家,也到过印度和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城。这期间,他写过一些两行一节的同韵抒情诗、大部分收在《库里雅塔集》中。

萨迪的代表作是《果园》和《蔷薇园》。前者的问世,给他带来极大的声誉。为此,国王邀功嘉奖,聘他为宫廷诗人,被他婉言谢绝;后者是由格言警句、俗话谚语、短小故事所组成,采用波斯传统的散文夹诗,记叙作者20多年的流浪生活和旅途见闻,内容五光十色,异彩纷呈,是诗人一生经历和智慧的结晶。

13世纪初,鞑靼人入侵波斯,致使国内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萨迪在流浪中,始终关注着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呼吁王公贵族不要虐待和掠夺农民,表现了诗人心向民众的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1256年,萨迪结束了长达半生的流浪生活,回到生他养他的设拉子,住在设拉子郊外的一所简陋的房子里,过着半隐士的生活。1291年在故乡设拉子逝世。

《果园》,张鸿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作品节选】《果园》共分5章,即正义和治世的道理,善行,真正的爱、陶醉与激情,谦虚,乐天知命,知足长乐,论教育,感恩,悔过与正道,向主祈祷与结束语,计160个故事。下面选四则故事:

故事4 劝阻国王退位

在一本记载往昔国王事迹的书里,

记载着赞吉退位塔克列登基。

塔克列当政时谁也不受人欺,

他治国有方超过以前国王的政绩。

一次,他对一位贤士表白心迹,

说我行将就木一生毫无意义。

我想找个地方潜心敬主修行,

在安宁静谧中度过我这余生。

江山社稷富贵荣华已成过去,

除敬主之人谁能体尝人生真谛?

睿智博学的贤人听了他这番话语,

唤了声塔克列,怒火在胸中泛起。

敬主修行无非是为民效力,

否则念珠拜垫与破袍又有何益?

你尽可主宰社稷南面称王,

但要心地纯洁如同修士一样。

要恭谨为民效力意笃心诚,

不要口出狂言,也不要动辄与人论争。

修行敬主不在言词而在行动,

有言无行岂不似无根的浮萍。

帝王将相只要有纯洁的心地,

都似有件破袍,外面穿着罩衣。

故事7 一个贵人见饥民而心焦如焚

一年大马士革遭到罕见的荒旱,

挚友、情人也把情意割断。

老天苛刻吝啬滴雨不落,

旱坏园中枣树枯死地里田禾。

大旱之年干涸了多年的古泉,

只有孤儿的双眼泪水不干。

茫茫大地已不见升起的炊烟,

升腾而起的只有寡妇焦心长叹。

贫苦人形容憔悴似无叶的秃树,

强健者的臂膀瘦弱得细弱干枯。

山中绿树枯死,园中枝叶凋零,

蝗虫吃光园林,人们捕食蝗虫。

正巧这时忽然一位朋友来访,

他也瘦得骨外只剩枯皮一张。

但他家境殷实平日仓盈囤满,

是赫赫大户,有用不完的财宝金钱。

我对他说:“呵,我善良的朋友,

你也遭了难,落得如此潦倒穷愁?”

他闻言对我喝道:“你理智何在?

明知故问,令人好生奇怪。

难道你没见遭到这么重的灾荒,

苦难漫无边际人们痛断肝肠。

从天上往大地落不下甘霖透雨,

人们的呼声也无法从地下达到天际。”

我对他说:“你何必惧怕灾荒,

没有解毒药毒物才把人杀伤。

别人囤中无粮或许断送性命,

你囤中有粮,水鸟何惧海浪飓风?”

这位敬主的人痛苦地看我一眼,

像饱学之士看一个傻瓜笨蛋。

“呵,朋友,即使你自己站在岸边,

见友人失足落水如何能心安?

我面容憔悴并不因自己缺米少粮,

是同情无粮人的苦楚才面目焦黄。

贤德之人不愿看到破裂的伤痕,

不论伤的是别人还是他自身。

我的确身强力壮粮米不愁,

但见别人受苦我痛苦得发抖。

纵令你身强力壮去陪伴病人,

他那还有心肠去作乐开心。

我见可怜的贫苦人口中无粮,

我口中大饼也似毒药难入愁肠。

当朋友获罪得咎遭到监禁,

自己哪还有兴致漫步在园林?”

故事26 一贫人为人作保并甘愿代人服刑

一个人乐善好施但力不从心,

想周济别人但没有足够的金银。

主啊,不应使小人拥有金银。

不要让乐善好施的人匮乏贫困。

如若有人心中怀有崇高的信念,

他的理想不应受到限制羁绊。

他手中财产如山中之水下流,

倾注奔腾一泻而不可收。

他济世助人的胸怀不可限量,

自己落得一贫如冼光景凄凉。

一天,一个穷人给他写了封短信,

说好心的朋友,善良的志士仁人,

请给我几枚金币,伸手相助,

我已多日被囚在牢狱中受苦。

在他看来几枚金币贱如尘埃,

但他却囊中如洗万般无奈。

于是他给犯人的债主捎信带话,

说名声美好的人啊!请宽恕他。

愿你高抬贵手权且宽忍,

如果他暗中逃跑请拿我是问。

然后他又赶到牢房说:“快快请起,

你要尽速动身从此地逃离。”

那人如同笼中之鸟,见笼门大开,

展翅高飞,顿时飞到九天云外。

他匆匆逃走恰似一阵轻风,

留下一阵灰尘,直逃得无影无踪。

这时债主立即找到了保人,

说不交出犯人就支付金银。

犯人如出笼之鸟何处去寻觅?

于是可怜的保人被囚在牢里。

我听说他就在牢中苦度时光,

从不申诉埋怨,也不高声吵嚷。

他起初心情颇不平静彻夜难眠,

一天一个圣徒见到他对他开言:

“我不相信你会侵吞别人财产,

但为什么被人家囚禁在监?”

他说:“我的吉星高照的伙伴,

我从未施计害人骗人财产。”

我见一个穷人在牢中备受痛苦,

只好自己投身监牢把他救出。

如若我逍遥自在别人被囚在狱,

在我看来有悖人情世理。

最后,这位保人终于死在狱中,

他虽死犹生在世上留下美名。

有仁爱心肠的人虽然地下长眠,

也比没有同情心的人胜强万千。

一颗火热的心永远不会死亡,

仁义之心不死,躯壳腐烂何妨。

故事62 蜡烛表明它比灯蛾更加衷情

有一晚我毫无睡意彻夜不眠,

听到灯蛾与蜡烛的一番交谈。

我是钟情之人全身烧焦心甘情愿,

你因何失声痛哭涕泪涟涟?

蜡烛说:“呵,我可怜的朋友,

你不见我痛苦得顺着头流油。

当顺着我的头热油流淌,

我便头顶冒火似法尔哈德一样。”

它一边诉说还在一边流泪,

泪流从他焦黄的面颊下垂。

它说你不配谈论爱情,

你不能忍耐也不执着坚定。

有一点火星你就躲避得很远,

我则屹然不动任凭全身烧遍。

如若说火星燃烧着你的翅膀,

请看我,从脚直烧到头顶上。

正说着天色还未到深夜,

一位美女走来把蜡烛扑灭。

这时蜡烛上端飘散出青烟一缕,

朋友啊,这便是爱情的最终结局。

这是爱的真谛,如若你要以此为榜样,

就要甘心情愿在烈火中埋葬。

在已逝去的朋友墓前切勿落泪悲伤,

要感谢主,是真主把他接到天上。

如若真正衷情就要忍受折磨,

像萨迪一样把一切欲念割舍。

甘愿殉情之人一往情深,

不管是乱石击顶还是利箭穿心。

我早对你说过当心,切勿下海,

若要下海就准备陷入灭顶之灾。

【作品鉴赏】《果园》是一曲回肠荡气、哲理深邃、幽婉隽永的诗篇。它既没有以某个特定的人物暴风雨式的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来展开理想、激情、责任、爱情之间的永恒搏斗,也没有几个主要人物间的事业竞争、爱情纠葛、相依互存的叙述描写。确切地说,长诗中没有一个贯穿于作品始末的人物。然而,正是这样一部诗篇,它让我们听到了超出理性和感情的一般描写之上的更为庄严和絮聒不绝的人生哲理,使读者看到了人类接近或远离真理和美的界线,以及在人世间处于踌躇、猜嫉、虐杀、悔恨、行善、助人等行为时的行。这种效果的取得,主要是靠了诗人萨迪精妙的艺术构思、不拘一格的结构方式以及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等。

就构思而言,《果园》有着独到之处。全诗由160个独立成篇的故事所组成,每一个故事既短小,又精悍。虽一鳞一爪,一笔一墨,却浑然而天成。在每个故事中,诗人娴熟地将主题、人物、情节统一于一个异常精妙而又细致的结构之中,犹如中国的园林建筑,全局中各个部分都有独立的价值。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又像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电影镜头,既不繁琐,也没有时间的界线与缓滞,却颇具匠心地组成了《果园》这部哲理故事诗。诗中的若干个故事,或说明一个道理,或阐明一个观点,或昭示一种人生哲理,或褒贬一种社会现象。诚如张鸿年在本书的《译后记》中所述:“《果园》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至治国安邦的方策和道德修养的规范,小至待人接物的礼节及生活起居的经验,以及天地、鬼神、哲学、历史、伦理、医学,甚至还讲了几节兵法。”

这一艺术构思绝非一招一式,而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全书由160个大小不同的故事组合而成。每个故事都是文字浅显、通俗易懂而又耐人寻味的。诗人又将其纷繁复杂的故事分作10章,冠以不同的标题,让人一看便知,这章主要讲什么问题。譬如第3章《真正的爱、陶醉与激情》,就是由20个故事所组成。每个故事都离不开标题所限定的范围,诸如历代的国王、王子、凡夫俗子、文人雅士、丈夫妻子、儿子父亲、神甫信徒、村长农夫等……有的故事开门见山径直说出,如故事17《不得志的拳击手和头骨》:

有一位拳击手命蹇时乖,

一日三餐顿顿缺米少柴。

饥饿难捱只得靠种花餬口,

种花利微买不起米面柴油。

……

大部分故事采用古已有之或史书中记载的,常以“我听说”、“听说”、“据说”、“请听我说”等启篇,或曰“在一本记载往昔国王事迹的书里”开头。每个故事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内容说明一个道理,阐明一个哲理,颇觉集中、紧凑和完整。

说到寓言在诗中的广泛运用,大概在世界文学史上并不少见,但像萨迪在叙事诗《果园》中所采用的寓言不为多见。《果园》的作者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见解,不能不说是一种匠心之独运。譬如故事96《兀鹰与乌鸦》中,即通过兀鹰对乌鸦吹嘘自己的眼力,结果却被命运的罗网套住了双足的故事。它告诫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得意忘形的道理:

在一片浩瀚无际的大海中,

再好的游泳者也难免遇难送命。

而故事98《一个幼驼对它妈妈诉说》中,则通过一只骆驼不想在群中负重受苦,想事事都能够自己当家做主来告诫世人“你若真正敬主就应把贪欲之门关闭”的道理,以此警醒世人:不要利欲薰心、贪得无厌,否则会自食其果。诗中写道:

一个小骆驼长途跋涉之后,

临睡时对它妈妈这样开口:

“要是事情能够由我做主,

我就不在骆驼队中负重受苦。”

真主指引着命运的航船,

船长急死也无法把船头拨转。

萨迪呵,不要注视别人心生嫉意,

有人富有钱财全是主的荫庇。

你若真正敬主就应把贪欲之门关闭,

否则,主不施恩还有谁助你?

萨迪在诗中采用的这些寓言,不是为用而用,而是譬喻哲理,每一则寓言都闪耀着诗人的智慧的光彩。这样,诗人把叙事和哲理完美而又和谐地统一在诗中。由此,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善良情绪和人格的崇高与神圣。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长诗的作者萨迪。他以“伟大的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之美称,令人倾倒和折服。

说到这部长诗的局限,当然也是客观存在的。譬如萨迪在700多年前则以一个伊斯兰诗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和反映世界的。他信奉真主、勤于祈祷、清心寡欲和虔诚忏悔。但并不能以此推断萨迪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一个虚幻的世界,在他心目中,理想的完人是行善济人,而非祈祷与苦修,正如他在故事24中所写道的那样:

若能以善行解脱一颗心的痛苦,

胜似每步把千句经文诵读。

足见,萨迪的思想中有一种面向人生的积极态度。这点是应该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