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增坤《拉达兰妮》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张增坤

【作家简介】般吉姆·钱德拉·查特吉(1833—1894)是19世纪印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又是孟加拉语文学小说的创始人,在印度近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出身于西孟加拉的一个书香门第,1858年毕业于加尔各答大学,一生中在孟加拉几个城市政府机关任职。担任过副县长、助理法官等职,但同时又积极勤奋地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他以反对殖民主义统治为主题,通过作品揭露殖民主义给印度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展现了剧烈变化的社会现实。一生写有17部长篇小说,还有许多中短篇小说、故事、寓言以及大量的有关哲学、宗教、历史方面的论文。

般吉姆的小说可分两类:一类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注目于普通老百姓,关心妇女的解放和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表现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长篇小说《毒树》(1873)最为著名。其中第一次提出了寡妇改嫁的社会问题,构思新颖,不落俗套,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另一类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杰出的代表是长篇小说《将军的女儿》(1865)和《阿难陀寺院》(1882)。《将军的女儿》描写17世纪时印度人民同阿富汗侵略者斗争的故事。《阿难陀寺院》描写1772年印度北方一个寺院的“山那西”(出家人)反抗英国殖民者的起义,充满爱国热情,表达了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统治下的愤怒情绪,塑造出一群英勇无畏的爱国者的光辉形象。小说中的一首《礼拜母亲》的诗,经泰戈尔谱曲,曾风行全国,成为印度独立前的国歌。这些长篇历史小说往往以某个历史材料为依据,加以艺术夸张,具有传奇色彩,并能与现实社会的斗争紧密联系,情节曲折,借古讽今,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印度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精神和渴望独立、渴望自由的心声,极有教育意义。

般吉姆的进步文学创作活动,不仅促进了孟加拉文学的发展,而且对他之后的泰戈尔和普列姆昌德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拉达兰妮》,黄志坤译,载《世界文学》1983年第4期。

【内容提要】拉达兰妮是个不到11岁的姑娘,自从她父亲死后,原本富裕的家境一落千丈。同族的一个亲戚鲸吞了她家近百万卢比的财产,又把拉达兰妮母女俩赶出宽敞豪华的住宅。母亲为了交付打官司的花费,以及向英国枢密院呈递上诉书,变卖了身边所有的首饰物品,结果弄到衣食无着的地步。她们只好搬到邻村的一间茅屋里,靠干些力气活度日餬口。不久,拉达兰妮的母亲得了一场重病,家里已经断炊。拉达兰妮一边哭泣,一边采摘野花,编成一个花环,准备拿到附近的庙会上卖一两个钱,想给母亲买点吃的充饥。可是天不作美,庙会还没有进行到一半,就没完没了地下起了大雨,庙会上的人跑散了。等到天黑雨也没停,当然她的花环也没卖出去。拉达兰妮只好伤心地哭着往家走。路上一片漆黑,泥泞不堪,雨如瓢泼,她不知滑倒了多少次,但仍然把那价值一两个钱的花环藏在怀里,舍不得扔掉。

黑暗中,有一个善良的男子的声音问她:“喂,你是谁?为什么哭呢?”拉达兰妮止住了哭声,告诉他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叫拉达兰妮,为了给重病中又挨饿的母亲买点吃的去卖花环,因为没有卖出而哭泣。这个陌生男人听了感动地说:“我正要买一个花环供奉家中的神像,你这花环就卖给我吧!”接着交给她两枚说是当四个派萨的硬币。拉达兰妮接在手中说:“这钱沉甸甸的,在黑暗中还发亮呢!你是不是把卢比当派萨了?”“不会的,新的钱就是有些发亮。”为了不让她滑倒,好心的男子拉着她的手,一直把她送到小茅屋前。她对同路人说:“请进屋里坐坐,我点灯看一下,要是你给的是卢比,我再还给您,可您一定要等我一下。”灯盏里已经没有油了。拉达兰妮揪了把干柴点燃一看,那个人给的果然是两个每个价值64派萨的卢比而不是派萨。她手持火把跑出来寻找那个给钱的人,可是人已走了。她把这一切告诉了母亲,母亲说“他难道是错把卢比当派萨吗?他是个乐善好施的恩主!他知道了我们的不幸,就解囊相助。我们确实太穷了。那就收下来用吧!”

正当母女俩谈话之际,有人敲门。拉达兰妮原以为是那个同路人发现给错钱又回来了,开了门原来是附近的一个布商,手里拿着边缘绣着花的足够做一两件纱丽的新布料。开口便说:“拉达兰妮,这是你的布料。”拉达兰妮惊讶地叫出声来。布商解释说,这是刚才一位先生买下的,交待说把这布料送给拉达兰妮。布商走后,母女俩又在屋里地上发现了一张写着给拉达兰妮的支票,后边的落款名字是鲁克米尼库马尔·拉伊。第二天,母女俩到处打听这个人,但是,周围地区都没有一个叫这个名字的人。支票没有兑换,而是被珍藏起来。她们虽然很穷,但并不贪婪。

就在拉达兰妮的母亲病情恶化,命在旦夕时,拉达兰妮父亲的生前好友、她们上诉的辩护律师卡马凯先生送来了喜讯:她们向英国枢密院的上诉得到了公正裁决,所有的财产和债权可以全部收回。拉达兰妮的母亲强抑住自己的泪水,对卡马凯先生说:“我快要咽气了,然而我也很高兴,拉达兰妮再也不会挨饿受穷了。我在这弥留之际,请求你作她的保护人,把她当自己的亲生女儿看待!”卡马凯先生答应了她的请求并发了誓。拉达兰妮的母亲死后,卡马凯先生替拉达兰妮把财产接受过来,并亲自负责管理。剩下的该是拉达兰妮的婚配了。卡马凯先生是位具有新思想的人,对于印度流行的童婚,他很痛恨,于是就把她留在自己身边,只是创造条件让她好好学习。决定等到拉达兰妮自己愿意考虑婚事时,再让她结婚。

五年过去,拉达兰妮已经成了一个美丽非凡的少女。卡马凯先生为了给她找位如意的夫婿,他把自己女儿博松托库马丽叫了来,想让其摸清拉达兰妮的主意。因为她们两人是同岁而且整天形影不离。女儿对他说,除了鲁克米尼库马尔,拉达兰妮谁也不会嫁的。她把从拉达兰妮那里听到的关于赶庙会那天晚上的经过,详细地对父亲讲述了一遍。最后强调说明,拉达兰妮就像人们敬神一样敬重这尊偶像,每天都在默默祷告。卡马凯惊讶地说:“拉达兰妮当然应该感谢鲁克米尼库马尔的,但是并不一定非嫁给他,而且他的种姓、年龄、是否有妻室儿女情况谁都不知道,真是神经错乱。”然而卡马凯先生还是亲自到加尔各答打听,给各地的亲友写信询问,而且还在报纸上刊登了寻找鲁克米尼库马尔的广告。结果一年年过去了,不仅杳无音信,而且卡马凯先生也去世了。拉达兰妮搬回了自己原来的家里,给政府捐出20万卢比,在自己宅邸的对面修建一所救济院,取名为鲁克米尼库马尔宫。

一两年之后,救济院里来了一位稳重端庄的富豪。他大约有三十五六岁。他向守门人问鲁克米尼库马尔是谁的名字?守门人回答不了,让他找这座救济院的主人拉达兰妮去问。这位陌生人拿出一封信,径直交给了拉达兰妮的管家,并说:“请把这信交给你们的主人,我等待答复。”信是卡马凯先生的女儿写的,上边写道:“亲爱的姐姐,如果这位先生拜访,请单独会见他,不必害怕。”拉达兰妮来到客厅,陌生人仿佛觉得,房间里升起了一轮旭日——美丽的容光使他眼花缭乱。来者拿出一张很久的报纸递给拉达兰妮。一看到报纸上有那篇卡马凯先生亲自拟写的,寻找鲁克米尼库马尔的广告,她颤抖起来。看到来人英俊的外表,她心里暗想:他就是我那鲁克米尼库马尔吗?拉达兰妮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轻声问道:“您就是鲁克米尼库马尔先生吗?”来者回答说:“不是。”接着他说:“七八年前,我到处漫游,由于怕人耻笑,隐去了自己的真名实姓,用了一个随意想出来的名字——鲁克米尼库马尔。我看到这份广告,以为也许有人真的叫这个名字,所以只保存了这份广告。不过,我也曾认识一个叫拉达兰妮的小女孩。自从那天看到她以后,我就再也不能忘怀了,她为了给自己母亲弄点吃的,忍饥挨饿采集野花编花环。想起拉达兰妮,我心中就闪烁着希望,在这八年中我可从来没有忘记过她。”接着又详细地谈了赶庙会那天晚上的情景,说了如何送拉达兰妮回家,如何买她的花环,赠她布料并留给

她一张支票。

拉达兰妮听后,知道两人是如此心心相印,眼里流出了激动的泪花,她沉思起来,担心与他不一个种姓,又害怕他有妻室儿女。当得知他名叫戴本德罗,和自己同属高贵的种姓,就开始了巧妙的试探。于是就说:“你想让拉达兰妮出来同你会见,得听从她丈夫的同意。”戴本德罗一听到“丈夫”字眼,长时间地用手抱着脑袋,昏昏然不知所措。拉达兰妮已明白了几分,于是紧追不舍地进一步试探说:“怎么?您想娶她为妻吗?这种想法,告诉过你的夫人吗?”戴本德罗惊讶地说:“什么夫人!我与拉达兰妮相遇之前,妻子就去世了。”拉达兰妮听了高兴地合手作揖,原来的种种担心都烟消云散了。她说:“拉达兰妮还是一个闺女。所谓‘丈夫’只不过是对您说的假话。”拉达兰妮取出了那张珍藏已久的支票交给了戴本德罗。戴本德罗也试探地说:“我把心都掏给了拉达兰妮,为此,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拉达兰妮说:“拉达兰妮的灵魂您在很久以前就带走了,待到吉日良辰,她的身心会全部交付给您的。”

拉达兰妮盛情隆重地款待了戴本德罗。按照戴本德罗的要求,她把自己的项链套在了戴本德罗的脖子上,算是归还了他的买花环的两个卢比和衣料钱。戴本德罗将自己原来戴的珍珠项链套在拉达兰妮的脖子上,说是归还了她的花环债。尔后两人坐在幽静处倾心交谈。拉达兰妮,就像那印度杜鹃沐浴在风雨之中一样,梦寐以求的爱情倾诉,使她无限欣慰。戴本德罗,正像那晒得发烫的山岭雨后变得格外清凉一样,他烦躁顿消,精神惬爽。

第二天是个结婚的最好日期。卡马凯先生的女儿及他的几个儿子,还有许多亲戚都来了。当地的一些朋友也像春天的杜鹃一样飞来了。戴本德罗的朋友和随从也都出席到场。就在这美妙幸福的时刻,举行了豪华隆重的婚礼。

【作品鉴赏】短篇小说《拉达兰妮》最初发表在《孟加拉观察》杂志上,随后又出了单行本。般吉姆于去世的前一年作了一次重大的修改,篇幅也有了大的扩展,最后成了他短篇中的精品。作品通过一度沦为贫女的拉达兰妮,与富家子弟戴本德罗两人浪漫曲折而真挚热烈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印度人民淳朴、善良而又高尚的美好心灵,表达了作者对贫苦劳动人民命运的关切之情,闪耀着可贵的人道主义的光辉。

般吉姆的小说,素来是以笔触细腻、委婉含蓄之美取胜的。本篇内容虽比较单纯,人物关系亦极为集中,然而叙述起来却曲折委婉,情致绰约,洋溢着浓郁的悬念性、传奇性、抒情性。一次雨夜路途上的偶然相遇,由于彼此都为对方的道德情操所感动,拉达兰妮的灵魂即被戴本德罗带走,戴本德罗的心从此便算掏给了拉达兰妮,产生出八年间的心心相印、彼此怀念的绵绵情思。最后,一朝相逢,结为美满亲眷。中间各自历经了几多家境与人事的变迁;历经了互相寻觅的盼望与失望之苦;历经了彼此忐忑不安与疑虑重重的试探过程。情节发展扑朔迷离,颇有峰回路转,渐入佳境之妙,令人十分动情。

其次,《拉达兰妮》文笔优美,叙事与描写并重,带有东方叙事文学的传统特点。作者善用生动的比喻,而且联翩而出,美不胜收。看似不经意的轻笔点染,颇有诗情画意,人物的举止音容如在目前。例如:写男女主人公的容貌,“陌生人肤色白皙,像盛开的茉莉”;“女主人一到,陌生人仿佛觉得,房间里升起了一轮旭日——美丽的容光使他眼花缭乱,光辉夺目”。写言谈,“声声话语,犹如琴音,欲言又止,宛如曲溪”。写悲伤,“正如饱含雨露的花瓣,只要略一勾头,晶莹的水珠就簌簌落地一样,拉达兰妮朝鲁克米尼库马尔看了一眼后,泪水啪嗒啪嗒地直掉”。写欢乐,“当地的一些朋友也像春天的杜鹃一样飞来了”。写感觉,“戴本德罗,正像那晒得发烫的山岭,雨后变得格外清凉一样,他烦躁顿消,精神惬爽”。总之优美雅洁的文笔,令人有咀华品茗之感,口吻生香,韵味深浓。

再次,作者善于通过人物内心独白,把微妙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戴本德罗“心中暗自对自己说:今天我好像又听到那美妙的声音。……这是她吗?想入非非,真是笨蛋!那个贫穷的、住茅屋的女乞丐,怎么一跃变成这位身居宫殿的因陀罗呢?”再如,“拉达兰妮忧郁地想到:在姑娘中间,婚姻之事,通常是由男方提起的。假如他不发话呢?他不提起,那就……哎!天神啊,请告诉我,该怎么办!你创造了羞愧,但是,正在我心中燃烧着的烈焰,不也是你播下的火种吗?这种火种能否把羞愧化为乌有?你可怜我这无依无靠的孤儿吧!请用圣洁的帷幕将我掩盖,除去那羞愧的帷幕,请你用怜悯来开导我一会儿工夫吧!”一处处这样的人物内心活动描写,把主人公对美好幸福爱情的理想与追求,悲与喜,愁与忧,一一展示出来、娓娓道来,扣人心弦。

般吉姆精湛的艺术造诣,不仅给印度文学带来了世界性的荣誉,也为东方文学增添了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