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跻昆 韩冰心《宫间街》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仲跻昆韩冰心

【作家简介】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 )是埃及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出生于开罗老区一个中等阶层家庭,1934年毕业于开罗大学哲学系。曾在宗教基金部、文化部艺术局及埃及电影公司等部门工作。1971年退休,成为埃及《金字塔》报的专职作家。

纳吉布·马哈福兹从20年代末开始撰写哲学文章,创作短篇小说。1936年弃哲从文,专心于创作。1938年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疯狂的低语》。他的早期创作以表现爱国主义题材的历史小说为主,代表作品有《命运的嘲弄》(1939)、《拉杜比斯》(1943)及《底比斯战争》(1944)等。以后逐渐转向现实题材。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新开罗》(1945)、《哈利利市场》(1946)、《米格达胡同》(1947)和《始末记》(1949)等。以开罗都市生活为中心,抨击了社会时弊。他的著名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1956—1957)以商人艾哈迈德一家三代人的不同命运再现了埃及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风云变幻。1952年埃及独立后,面对急剧变化的生活,作家在创作上开始了新的尝试。他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表达了他对人的存在、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小偷与狗》(1961)、《道路》(1964)、《乞丐》(1965)、《尼罗河上的絮语》、《米拉玛尔公寓》(1967)、《我们街区的孩子们》(1969)、《平民史诗》(1977)等。艺术地再现了人类为实现美好理想所进行的斗争。晚年致力于创作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千夜之夜》(1982)是其创作的又一高峰。至今他已出版了约10个短篇集、30余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其它作品主要还有《卡尔纳克咖啡馆》(1974)、《雨中情》(1973)、《尊敬的阁下》(1975)、《爱的时代》(1980)等。

纳吉布·马哈福兹被公认为现代阿拉伯小说大师。他的创作道路体现了阿拉伯小说的发展历程,因而又被誉为阿拉伯小说之父。有关他的专著及论述不下数十种。他的作品风格多变,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但却从不趋时媚俗。他曾荣获埃及国家文学表彰奖。198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阿拉伯作家。

《宫间街》,朱凯、李唯中、李振中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内容提要】在宫间街路口的一所房子里,住着商人艾哈迈德·阿卜杜·贾瓦德一家。家长艾哈迈德神情严肃,终日是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家人在他面前一贯言出必从。白天,他在店里照料生意;夜晚,他在风月场中醉酒欢歌。而他的妻子艾米娜却不得不每天半夜准时从梦中起身,在阳台上静静守候夤夜而归的艾哈迈德,好为他提灯引路,服侍他上床休息。艾哈迈德抚养着五个孩子。长子亚辛是他与前妻所生,是个小职员;次子法赫米在大学读书;小儿子凯马勒尚处在幼年。两个女儿海迪洁、阿漪莎早已缀学在家,帮助母亲料理家务。

25年来全家人就在艾哈迈德的严格控制下过着单调而平静的生活。每日的早餐是父亲盘问和训斥孩子的好时机。因此五个儿女都照例战战兢兢地用餐,唯恐出现什么差错。但是每当父亲一踏出家门,气氛就立刻活跃起来,大家嬉笑闲谈,享受着母亲艾米娜的宽容与慈爱。

一天,艾哈迈德离家去塞得港办事。从不敢私自跨出家门的艾米娜在儿女们的怂恿之下,终于鼓起勇气穿上黑袍去拜访她一直想去的侯赛因圣寺,在归途中她不幸被汽车撞伤。自知闯下大祸的艾米娜以为会遭到丈夫的痛骂与责打,结果却平安无事。然而就在她伤愈的第一天,她被艾哈迈德赶出了家门。尽管在他人的劝说和儿女的恳求下,艾米娜被准许回家,但从此再也没人敢于尝试违背艾哈迈德的意志。

儿女们都已渐渐到了寻求美好爱情的年龄了,但是却遭到了父亲的严厉反对。他先是断然拒绝了本区一位年轻军官对阿漪莎的求婚,而后又拆散了次子法赫米与邻居之女玛丽娅的恋情。长子亚辛受父亲的影响,一心向往着女人与酒。青春的冲动不但使他常去街头与妓女幽会,甚至有一次他竟忍不住欲望,企图强奸家中的女仆。因此为了避免发生丑事,在艾哈迈德的一手操办下,亚辛娶了布商的女儿泽娜白,两个女儿也嫁到门当户对的肖凯特家。婚后的亚辛很快就厌倦了自己的婚姻,他重新寻求刺激。在一次与黑女仆私通之时被妻子当场捉住,忍耐已久的泽娜白终于与亚辛分手被了。

1919年,埃及爆发了反抗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的爱国运动。艾哈迈德一家也被卷入到这场斗争中。艾哈迈德虽然也支持革命,甚至不惜捐出钱款,但他反对法赫米参与斗争。他要儿女们躲在家里,不要惹是生非。而他自己却依旧花天酒地在外宵夜,结果被英军抓去填充爱国青年们挖的用以阻挡英军汽车通行的大坑。

尽管艾哈迈德加强了对孩子们的监督,但法赫米还是不顾父亲的斥骂,毅然走出家门,投身于学生运动。他散发传单,组织游行,参加革命组织,最后在一次游行中惨死在英军的枪弹之下。法赫米的死使全家人沉浸于无限的哀伤里,就连一向放荡无忌的艾哈迈德也暂时收敛了自己的荒唐行径。谁都无法预料在这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灾难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

【作品鉴赏】小说《宫间街》及其姊妹篇是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力作。它颇似一副埃及现代风俗画卷。作品通过艾哈迈德一家三代人的变迁,描绘了1917至1944年间埃及社会历史的种种变化。小说注重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语言规范,朴实传神,是阿拉伯现实主义小说的精品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评价。曾被译为多种文字,并被改编为电影,在阿拉伯乃至世界文坛中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宫间街》是三部曲中最出色的一部。小说的情节主要是围绕反帝反封建这两条线展开的。

小说所描绘的那个时代正是埃及人民饱受双重压迫的时代。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埃及独立逐步成为各阶层的共同愿望和心声。1918年以萨阿德·扎格鲁勒为代表的华夫脱党宣告成立。在它的号召下,埃及人民纷纷投身到这场反帝的爱国运动中。1919年3月扎格鲁勒被英国殖民主义者放逐,这最终导致了革命运动的爆发。

面对复杂的社会风云,人们的心态却各不相同。作者以凝练的手法将各阶层人的立场浓缩至这个小小的七口之家。作为一家之主的艾哈迈德虽然生活腐化堕落,可他也像多数埃及人那样拥有一颗爱国心。当他在拥护代表团的委任状上签名的时候,他也曾“怀着一种兴奋和得意的心情”。但是正如书中所写,“他的爱国主义,仅仅是感情上的参与……所以,尽管他拥护祖国党的主张,却从不参加祖国党的组织,连会议也不出席……”不过在“需要捐款时,是决不吝惜的”。因此他才会“将爱国主义也算在他内心深处暗暗以为自豪的优点之一”。

作为中产阶级代表的艾哈迈德对于爱国尚抱有这种心理,可以想象那些处于上层的公子王孙、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又怎么真会为祖国独立而舍弃一切呢?!

就在艾哈迈德们依旧寻欢作乐的时期,以法赫米为典型的埃及热血青年们则早已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他们散发传单、组织游行,甚至在夜里挖坑阻止英军卡车的通行。而他们的父辈们则有人在欢娱夜半而归之际被殖民者抓去填充青年们挖的那些深坑。这个细节描写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反差,暴露了不同人的不同心态。

革命犹如大浪淘沙,荡涤着人们的心灵。使每个人甚至包括一家主妇艾米娜这样不问政事的妇女们也受到了灵魂的撞击。

小说结尾时法赫米的献身无疑又在每个人物心中投下一枚石子。这沉重的一击,使素来放荡无忌的父亲也收敛了自己的荒唐行为。

小说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则是紧紧围绕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而展开的。1919年前后的埃及人民除了要面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之外,他们还处在封建的法鲁克王朝的统治之下。王室、大地主们过着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而广大的埃及民众却在饱受失业与饥饿的威胁。这种阶级的强烈对立以及宗法制对人性的束缚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进而酿出了人间的一幕幕悲剧。

小说的男主人公艾哈迈德正是这样一个病态社会里的畸型儿。他生活在一种矛盾与困惑交织的环境里。在他看来,暴虐与独断专行是男子汉应有的准则,而一切温情、宽容的东西则是可笑的,是男人们所不齿的。所以无论是对妻子,还是对儿女,他都采取专横态度,唯我独尊,拥有绝对的夫权和父权。他不允许妻子外出,甚至剥夺了妻子探望生母的权力。对于儿女的婚事他更是横加干涉。他反对本区一位年轻军官对阿漪莎的求婚,理由竟是“他是本区的军官,早晚都在街上走。如果他跟我女儿结婚了,不免会有人以为他见过她了。我不喜欢也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任何一个可能败坏我的声誉的人。任何人要娶我的女儿,只有肯定他娶亲的首要目的是一心一意要跟我结亲,跟我!跟我!跟我!……”这是何其露骨的表白!他把儿女的终身大事作为巩固和抬高自己身份的交易,因而三子二女在他眼里等同于“五个女儿”,不过是可供他随意摆弄的“五粒棋子”而已。

所以当他决定让长子结婚时,自然地会采取一种“命令式的口吻”,直截了当地对亚辛说:“我决定让你结婚。”短短一句话就决定了亚辛的婚姻大事,不容置疑,作为儿子的亚辛除了老老实实地娶一个从未谋面的女子为妻以外,是不敢提出半点异议的。

虽然在家人面前艾哈迈德极力维护他的威严,甚至连儿女的婚庆也要搞得静悄悄,没有一丝欢乐的气氛,但终究掩盖不住那道貌岸然背后的淫乱奢靡。在阿漪莎的婚礼上他险些被酒醉的歌女当众揭穿,就连他的长子亚辛也惊讶地目睹了他幽会歌女时的情景。

就是这位“祈祷时表情庄重”,“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虔敬的人”,却放纵自己与几十个女人胡来,甚至连新寡的玛丽娅的母亲也不放过。他不仅公然在店铺里与女人调情,而且在歌女祖贝黛的聚会上“脱掉长袍,只穿着黄绿色的长衫,好像一匹准备扬蹄腾跃的骏马似的”,灵巧地弹起了铃鼓。甚至发展到后来与儿子亚辛争夺歌女祖努白(见第二部《思宫街》)。可谓是丑态百出。

一方面是在家人面前的不苟言笑的“暴君”,另一方面又是风月场中谈情说爱的“高手”,双重生活,双重表现将这个矛盾的人物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对于这样一个有着多种生活、复杂心理和矛盾性格的人物,作者采用了客观的态度去描述,而没有直接加以否定或批判。因此在马哈福兹的笔下,主人公艾哈迈德既有粗暴和放荡的一面,在他内心深处也有真情的一面。这不仅表现在他对爱国运动的支持,也体现在对家人的情感之中。

比如当他得知妻子被撞伤时,这个看似强大的男子汉也会有“绵绵柔情复苏”,甚至“乞求真主赐她平安”。但是固有的传统思想和浓厚的保守意识抑制着他内心剧烈的心理斗争,使他无法也不能将真情实感展现在人们面前。正如作者在书中描绘的那样,在如何处理妻子私自外出一事上,艾哈迈德可谓是反复权衡。因为“他相信,只要听从同情心的召唤,原谅了她的过错,就会失去他的威信和尊严,就会抹煞他的历史和传统,他一向用铁腕统治的家庭就会控制不住而分崩离析,一句话,他就不再是艾哈迈德·阿卜杜·贾瓦德,他就变成了他不喜欢的另一号人”。

从这个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生活在怎样的矛盾的世界里。因而他既是一个制造悲剧的人,也是悲剧的受害者。一方面他利用真主的仁慈与宽恕过着寻花问柳的腐败生活,另一方面却又痛心地目睹自己的儿子亚辛成为他的翻版,也踏上了在灯红酒绿中寻求感官刺激的道路,这可谓是绝妙的讽刺。

正由于作品揭示了人物的多重性格和不同的生活画面,才使得艾哈迈德这个角色充满了立体感。可以说这个“带着自己心理底整个复杂性的人”(高尔基语),是作者从现实社会中观察、挖掘和提炼概括的结果,是那个畸型社会里的产物。

与男人们的堕落和腐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妇女们极其卑微的地位。作家以冷静的描述和客观的态度揭示了在当时社会中饱受封建宗法制残害的妇女们的悲剧生活。她们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像我国封建时代妇女所奉行的那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没有行动自由。她们外出时要戴上面纱,穿上黑袍,唯一的职责是相夫教子,成为驯服温顺的象征。

书中描绘了众多的女性。她们虽然处在不同的环境,但是她们的命运却带有共同的悲剧色彩。她们中有不少人也曾试图抗拒命运,但最终仍无法逃脱夫权统治。在那个时代离婚是男人的权利,女人无权提出离婚,要么容忍一切,成为顺从的羔羊,要么就会被休回娘家为社会所不齿。

主人公艾哈迈德的妻子艾米娜正是千万个被压迫女性的代表。她从14岁起便嫁给了艾哈迈德。在新婚时对于丈夫的夜生活深为不满,也曾试图反抗。结果却是被丈夫马上揪住耳朵,厉声训斥“我是男人,令出必随。我不允许任何人干涉我的行动自由。对你来说只有服从。小心,别惹我狠狠教训你一顿!”经过这次以及后来的多次教训,艾米娜终于成为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可爱而驯服的妻子,甚至“变得以丈夫的所作所为引以为荣”了。在漫长的25年间,她始终是这样度过,并不觉后悔。这可怜的妻子每天深夜都要从甜梦中按时醒来,“匆匆忙忙戴上面罩,走到阳台门口,打开门,走进去,然后站在这牢笼般的阳台上,从墙上的小窗孔里向楼下的马路张望着”,以等候服侍夜半归来的“主人”——丈夫艾哈迈德。

就是这样一个温柔的女人,仅仅因为一次私自外出,就被丈夫逐出了家门。而她自己不但没有愤怒或反抗,反而悲哀地认为这是咎由自取。不但自己不觉悟,反而还要劝儿媳泽娜白容忍和接受现实,精神麻木到了这种地步,真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是在那样的社会里,妇女们即便是反抗了又会获得什么结果呢?艾米娜反抗过,结果最终被驯服;艾哈迈德的前妻反抗过,结果被休回娘家,以后数度再嫁皆不如意,被人鄙为荡妇,最后病死;泽娜白面对丈夫的不忠也反抗过,若不是有父亲作后台,使她得以离婚成功,否则她也只能终生活在苦痛与无奈之中。

有多少这样的女性,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那些她们可能从未谋面的男人。她们只能将幸福托靠给真主,求得嫁到如意郎君获得终生的保障。

可以说当时的埃及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成为没有个性和自由的人,是男人的附庸、家庭的奴仆。

而那些靠出卖肉体为生的歌妓们处境就更加凄凉。年轻美貌时成为男人们猎艳的对象,年老色衰时则孤苦无依,被人遗弃。(详见第二、三部的有关内容)

在作家的笔下,埃及社会是个充满矛盾和弊端的场所。正像作家借亚辛之口所说的那样:“在这种生活中,每个人都受到污染。无论是谁,只要揭开幕布,就会看到惊人的景象。”因此生活在这个病态社会里的人们,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毒害与扭曲,他们品尝着生活的苦酒,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向酒里添加原料!

这部小说表面上看起来写的是一家人的生活琐事,但散而不乱。作家紧扣反帝反封建这两个主题,将当时的埃及社会浓缩在一个普通的中产之家。就像一个细巧的微雕,虽貌似平淡无奇,却于细小之处见真知。

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刻画了大大小小众多人物。作家在塑造这些人物时,追求现实自然的风格,而不是将人物简单地加以类型化,从而使几个主要人物比较真实,形象也更加丰满。比如作家在描绘统治者时,并没有直接写他们怎样如凶神恶煞一般,而是借少年凯马勒的眼睛说“他们都像姐姐阿漪莎”一样漂亮。这个细节一方面反衬出殖民者在“和平友善”外衣掩盖下的侵略野心和冷酷无情,同时也是在提醒人们作为普通的人,彼此之间不应相互残杀,战争不过是统治者的一种工具。

作家在创作时成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因此越是平淡自然,越是显得真实可信。在技巧上作家擅长描写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活动,把人在面临选择时的痛苦挣扎描写得淋漓尽致。比如他描写亚辛对青春与女性的渴望,以及他在追求美好和谐婚姻生活落空之后的苦闷与堕落;海迪洁的泼辣能干中又不乏姑娘的羞怯与善良以及少年凯马勒对宗教、人生所做的简单幼稚的探寻等等,都非常形象生动。

除此之外,作家还擅长抓住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小说开头妻子等候丈夫深夜归来的一幕,将夫妇二人之间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一下子就介绍得清清楚楚,跃然纸上。

这种独具匠心的周密安排使原本情节起伏不大的小说变得凝重有力,震撼人心。不但没有给人以拖沓冗长的感觉,反而赋予小说深刻的哲理性与优雅的艺术美。令人读后产生一种如品香茶的妙感,回味再三,方觉品味不凡与格调高雅,不禁拍案称绝。

这部小说可谓是20世纪上半叶埃及风土人情的概括,它忠实地记录了当时埃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思想内容及创作手法上都与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宫间街》无愧是阿位伯现实主义小说的精品,它将埃及的小说创作引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从而也奠定了纳吉布·马哈福兹在阿拉伯以及世界文坛中的声名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