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任远《一个非洲庄园的故事》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俞任远

【作家简介】奥丽芙·旭莱纳(1855—1920)是南非著名女作家,也是黑非洲最早的长篇小说作家。她生于南非好望角一个贫困的德国传教士家庭,靠自学获得广泛的知识。9岁就开始独立谋生,1874—1881年先后在几个人家当家庭教师。1881年前往英国学医,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89年回南非后她还先后三次去过英国与欧洲。1920年返回非洲,三个月后逝世于温伯格。

奥丽芙很早就开始写作。她在当家庭教师的孤寂困难的环境里,完成了《安丹恩》和《一个非洲庄园的故事》,开始了长达40年的《人与人之间》的创作。这是她的三部主要长篇小说,全是自传性作品,而且贯穿着一个总的主题:描写一个有才气的年轻妇女在保守虚伪的空气窒息下希望破灭的遭遇。《一个非洲庄园的故事》经过许多周折,于1983年以拉尔夫·艾恩的笔名在伦敦出版。另两部则出版于女作家逝世之后。她还写过一些优秀的短篇小说,在《马训纳兰的骑兵海尔凯特》中尖锐地提出了反对殖民主义的主题,揭露殖民者灭绝土著居民的罪行。她还写过不少文笔优美寓意深刻的寓言和政论文章,触及到种族平等、妇女地位等重要的社会问题。其中最有名的是《梦》(1891)和《妇女与劳动》(1911),后者是一部有关妇女问题的伟大著作,内容涉及妇女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并从社会经济发展分析了不平等地位的根源,指出了妇女与劳动的关系,曾被誉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圣经”。

奥丽芙还是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第一次去英国时她就结识了马克思的小女儿等思想文化界名人,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参予了许多进步社会活动。她始终把妇女解放当作自己一生的重要事业之一。她反对种族歧视与殖民统治,谴责帝国主义战争,肯定工人运动,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公开赞扬马克思及其思想,欢呼十月革命的成功。面对许多当代重要社会问题,她写文章、参加集会并作演说,表现出进步的社会立场与积极的态度。

奥丽芙是严肃正直的现实主义作家,叛逆性格使她自觉站在被压迫者和弱者一边,始终把自己的创作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由个人反抗发展到投身群众斗争,正是这一点使她与许多女作家有着根本区别。她的作品对南非文学的民主倾向和社会政治思想发展,都留下了相当重要的影响,被称作开南非文学进步倾向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她诞生100周年时许多国家进步报刊撰文纪念她,指出其作品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我国于1919年开始陆续译介出版她的作品。

《一个非洲庄园的故事》,郭开兰译,张梦麟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内容提要】辽阔凄寂的南非草原中心,一座独立石山下的庄园里,住着死过两个丈夫的波尔(荷兰系白人)女人珊妮婶婶和她英国前夫的女儿——黄发低额满脸雀斑的艾姆,以及艾姆的表妹、美得像个小精灵的孤女林达尔。在庄园干活的有善良的德国工头奥托伯伯和他的儿子,比两个小姑娘只大两岁的华尔杜,还有一些卡菲尔族(班图人的一支)仆人。

华尔杜受父亲影响笃信上帝。终日独身放羊与顽固地思索上帝但不得其解,使他的童年陷入无限孤寂和极度愚昧的痛苦。

大旱灾的1862年,两个小姑娘12岁了。林达尔非常想上学,姗妮婶婶把艾姆父亲留下的钱藏起来,却违背他的遗嘱不送小姑娘上学。林达尔对艾姆诉说着念书求学问、做一番事业的理想,无知的艾姆只把它当作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美梦。

流浪到庄园的波拿帕特被好心的奥托伯伯收留,他却阴险地挑拨离间,要波尔女人赶走奥托并取代了他的位置。善良忍辱的奥托伯伯犯了心脏病,在睡梦中长眠。两个女孩被锁在房里,无法去救助像慈父一样的奥托,百般设法而失望的林达尔从此开始了反抗。华尔杜得知噩耗后得出痛苦的结论:什么地方都没有上帝。残忍的波拿帕特继续迫害华尔杜,踩碎他精心试制的剪毛机模型,烧毁他视为精神寄托的书籍并毒打教训他,从此粉碎了他的精神追求。做恶多端的波拿帕特丑行败露被赶出庄园。

三年过去了。出外读书的林达尔回来了,她出落得更像一位公主,知识与理想也增长了许多。她向华尔杜诉说了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以及对妇女问题与爱情婚姻的新观点。她认为妇女不幸的根源在于社会习俗限制了妇女的发展,她表达了自己追求自由的愿望与爱情理想:当爱情不再买卖,不再是谋生手段,当每个女人的生活都充满了真诚独立的劳动的时候,爱情就会来到她身上。她最后辛酸地说,虽然自己看见了理想,却没有力量过去。这番倾诉透露了她的追求与苦恼、刚强高傲和不知休息的内心。但是华尔杜并不理解这一切。

租下半个庄园的英国人罗斯已经与艾姆订了婚,又对林达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天围着她转。伤心的艾姆宣布解除婚约。

姗妮婶婶又嫁了一个小她十几岁的鳏夫。华尔杜也踏上了认识世界的旅程。

几天后罗斯鼓起勇气向林达尔求婚。林达尔回答他:假如你乐意在三个星期内把你的姓氏给我,我愿意嫁给你。不过我可能改变主意。不久你大概会发现我为什么嫁你。罗斯听不懂这怪怪的话,不知是喜是忧。

林达尔的情人应约来到华尔杜的小屋。林达尔承认爱他,看重他胜过世上所有男人,但也清醒地认识到男人爱情的占有性质,她声明因为自己的追求而不能嫁给他,因为不愿意被束缚。在情人的恳求下,她同意跟他走。林达尔把全部财产50个英镑留给艾姆,向奥托伯伯的孤坟哭诉告别后,悄悄与情人出走了。

罗斯念念不忘林达尔,半年来始终抑郁寡欢,终于下定决心去寻找她。

七个月后的暴风之夜,出门一年半的华尔杜回来了。他迫不及待地坐下给林达尔写信,诉说他遭遇到的一切,世态炎凉、人心险恶令他失望伤心,并且倾诉了对她强烈的依恋之情……最后艾姆打断了他写的长信,告诉他罗斯来信说林达尔死了。

罗斯回来了,讲述了他寻找林达尔的经历:原来他找到林达尔时,她已与情人分手了。她在旅馆里独自生下孩子,婴儿只活了三个小时就夭折了,林达尔也病倒了,医生说她再也起不来了。罗斯男扮女装作了“女护士”,尽心服侍她。林达尔给她的情人没有写完的信说出了她最后的心里话:“我爱你,但不能嫁给你,我不能被爱我的人束缚,我必须求知识、广见闻,要跟这个世界战斗,找到我想找的东西……”弥留的前夜她忽然悟到了人生的答案:我看见一个努力求善的虚弱可怜的心灵的影子。它没有半途而废;最后,它流了许多眼泪,受了莫大的痛苦,终于明白圣洁就是对别人的无限同情,伟大就是做生活中的平常事情,老老实实地过平凡的生活,幸福就是伟大的爱和努力为人服务。但是已经太晚,她己没有力量去实践这一切了。第二天,林达尔吩咐罗斯套牛车把她拉到老远的蓝色大山脚下。夜深了,罗斯和赶车人睡熟后,林达尔的灵魂最后一次振作起来,在镜中与自己对望着,以前她也曾这样对望着说过:你和我,我们不怕,我们要奋斗。可现在她永远不会再谈话了。不过那股若有所期的美丽光辉却依然残留在她眼睛里。肉体已经死去,灵魂还在瞻望未来。最后那双美丽的眼睛也阖上了。

罗斯回叙自己经历的那晚,华尔杜梦见了林达尔。他痛苦地向星空哭诉,此时他倒宁可随便接受一种谎言或信条,好使自己不相信林达尔已经死去。

林达尔死后罗斯喜欢一人独坐沉思,他与艾姆即将成婚,因为他的胸前藏着一封未投寄的信:你一定要与艾姆结婚。这是林达尔写给他的唯一的信。艾姆要用林达尔留下的钱送华尔杜去读书,但华尔杜拒绝了。华尔杜喃喃地自言自语。生命是美好的,能够长久地活下去,看黑暗破灭、光明到来该多好啊!到了那一天,人将不会拒绝向他靠近的人;到了那一天,人将不会因沉痛地呼吁爱和同情而被赶去过孤独的生活。能长久地活下去,看到新时代破晓,该多好啊。

【作品鉴赏】《一个非洲庄园的故事》是奥丽芙·旭莱纳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具有自传性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作者思想与生活的写照。书中描写的荒凉凄寂的南非草原、庄园主庸碌无聊的生活与闭塞愚昧的习俗,都是作家最熟悉的童年生活印象。书中好些人物情节都有所本。如笃信宗教行善不得好报的奥托伯伯身上就有作者父亲的影子;愚昧自私的姗妮婶婶就是奥丽芙1875年当家庭教师时那个人家的主妇;两位主人公林达尔和华尔杜不啻是作者的两个不同化身:林达尔的美丽外貌和敏感倔强的个性、强烈的求知欲、华尔杜的好思索且穷追到底的特征、自言自语的习惯,与奥丽芙本人的外貌、性格、思想和习惯就很相仿。

但是,作品却决不仅仅是女作家的传记,或一段早年生活的回忆。作者通过三个孩子的生活与成长,形象地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殖民地南非草原的社会生活图画,典型地概括了一代人觉醒又幻灭的悲剧。揭示了19世纪宗教教义对儿童思想的束缚,抨击了社会传统对妇女地位的限制,并且揭露出维多利亚时代的习俗和愚昧怎样阻碍了天才和个性的发展。作者还用真挚的感情与雄辩的口才指出妇女应该具有与男子同样工作的机会和权利。她用优美的笔触,借猎人的寓言揭示出攀登真理高峰的艰难和可贵,最后表达了对人类大同之日美好理想的真诚呼唤。作品所表现出的对现实的怀疑批判态度、对理想的探索追求是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奥丽芙是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家,她在本书再版序中阐述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她认为文学“有两种描绘人类生活的方法”,“一种是舞台的方法”,另一种“就是我们大家所过的生活的方法”。她的创作是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蘸上他周围的灰色的颜料”,“描绘他在其中生长的种种景象”,而不用离奇的情节与脱离实际的胡编乱造去取悦读者。因此,现实主义的客观描写,真实而典型地再现19世纪南非草原的社会生活图画,决不粉饰现实,是这部作品的首要特色。通过作家的客观描写,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辽阔凄寂的南非草原,荒僻落后的庄园生活,庸碌恶劣的社会习俗:宗教窒息人的精神,愚昧阻滞人的发展,闭塞落后的环境与无知偏见扼杀天才。整个故事的叙述不仅具有惊人的现实性,而且充满“灰色的”压抑感,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与批判意义。

三个孩子的成长是表现主题、贯串情节的主要线索。作者以对比的手法、富有代表性的细节描写,突出刻画了三个孩子各不相同的鲜明性格,并赋予他们以深刻的典型意义。林达尔是寄人篱下的孤儿,美丽聪明、善良敏感、生性倔强、憎恨邪恶与强暴。对知识与理想的热爱追求,对妇女解放与人类平等理想社会的憧憬,使她超越了当时落后的社会,在精神气质上远远高于周围的人。为争取个性自由、获得独立人格,她苦苦奋争了一生。可悲的是,19世纪的南非社会尚未具备妇女解放的精神与物质条件,这个形象及其思想与女作家本人一样具有超前性。因此,林达尔的形象始终伴随着强烈的孤独之感,连好朋友也不理解她,学习与爱情也不能使其满足,尽管她准确地揭示出妇女解放与人类平等的美丽理想,但她始终未能找到一条通向理想社会的正确道路。她的死是觉醒的灵魂与落后的社会抗争的必然结局。作者在她的身上寄托了妇女解放的理想,也揭示了游离于群众斗争之外的个人反抗者的悲剧。华尔杜是奥托伯伯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善良秉性,以德报怨对待一切人。他不仅具有劳动者的朴实勤奋美德,而且爱幻想、头脑聪明、心灵手巧,时常搞点发明创造。但是华尔杜的天才灵魂,却被当时的宗教愚昧、落后习俗窒息了。宗教教义束缚他的思想,波拿帕特的摧残扼杀他的求知欲望,出门认识社会看到的是社会充斥罪恶、满眼世态炎凉,特别是林达尔的死,都使他失去了求知奋斗的勇气,他回到旧的生活秩序中,任凭命运摆布。华尔杜的悲剧是宗教与习俗扼杀天才的悲剧,具有极大的控诉力量。艾姆是庄园主姗妮婶婶英国前夫的女儿,父亲早逝与晚女的地位形成她温顺柔弱的性格,她善良爱人、充满同情心。但庄园主女儿的身份与姗妮婶婶的影响,又使她安于现状、自甘平庸、不学无术、附和愚昧,对生活缺乏抗争的态度。虽然艾姆还很满意自己的命运,但作者却揭示出恶劣环境造就了愚昧麻木灵魂的悲剧。这三个孩子迥异的典型性格与不同的命运悲剧从不同侧面丰富了主题,组成了一部人的灵魂的悲剧。

作者的现实主义手法还体现在绝不美化形象上,她按照生活的真实逻辑描写人物,不因爱而添彩,亦不因恨而涂污。林达尔是作者的理想人物,但作者并不掩饰她的孤高自赏、脱离实际;华尔杜好思索却失于偏执,陷于内心冥想中远离社会;艾姆虽善良可爱却愚昧可怜;罗斯对林达尔忠诚但流于浅薄,他永远无法真正理解林达尔的灵魂;老奥托一生行善,但善恶不分使自己屈死;愚蠢自私的姗妮婶婶也时有人的天性流露。正因为如此,活跃在书中的一群人物才令人相信。就如当时评论所说:他们根本不是坐在伦敦豪华客厅里想象出来的“南非人”,而是真正生活在非洲庄园里的南非人。作者是刻画人物的高手,她常以极精细准确的语言勾画人物外形,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与典型性格。

优美的语言、鲜明生动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哲理论辩相结合是作品的突出特色。奥丽芙怀着对儿时生活的回忆与深厚怀念的感情,用优美的语言将南非草原的自然景物描写得鲜明生动,相当有特色,受到后来几代作家的尊敬。作品中还有许多关于真理、爱情、妇女地位、理想社会等问题的精辟论述,见解独到,给作品增加了哲理色彩。她还匠心独运地将现实主义同寓言结合起来,善于用有教诲意义的、富于修辞性的语言加以渲染,把故事置于宇宙的框架之中,因此,寓意深刻与具有象征意义成为作品风格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