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之后的夜晚》鉴赏

作者: 王幅明

贝特朗

一名哨兵,握着枪,披着斗篷,沿着城墙巡视。他不时在漆黑的城垛间俯身凝望,留心敌营的动静。

他在河水深邃的城壕边点燃篝火;天是黑暗的;树林里充满喧嚣;风儿把浓烟刮到河边,卷动着军旗,发出簌簌的鸣咽。

军号不响,战歌沉寂;帐篷里灯光明亮,战死的军官仰卧在床上,手中还握着利剑。

下雨了,雨在帐篷上流淌;寒风冻僵了哨兵,占领战场的狼群发出一阵嗥叫。一切表明:天上、地下,正在发生离奇的事情。

你帐篷内床上静静休憩的战士,千万不要忘记:你今天险些儿被敌剑刺穿胸膛。

你的战友冲锋在前,英勇地倒在阵地上,用生命营救了同伴,博得了荣誉;可是,同伴们很快就会把他们遗忘。

这里曾经发生一场血战,现在偃旗息鼓,一片沉寂;但是,多少勇士再也不会苏醒,或者只会明天苏醒在天国!

(程依荣 译)

写战争,不正面写战争的残酷,敌我双方惊心动魄的撕杀场面,而写偃旗息鼓之后一片沉寂的夜晚。不写大动而写大静。这是诗人写战争带给人诗意沉思的独特视角。

诗人的笔好象一个镜头。随着镜头的移动,我们看到一个个极富感染力的画面。一场鏖战虽然停止了,但战争尚未结束,表面的平静包含着新的不平静。哨兵还在握枪巡逻,“他不时在漆黑的城垛俯身凝望,留心敌营的动静。”他点燃篝火,风卷军旗“发出簌簌的呜咽”。帐篷里“战死的军官仰卧在床上,手中还握着利剑。”军旗的响声好似以听觉形象再现将士们的威武不屈,两者在此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狼群在战场的嗥叫渲染了战争的悲剧气氛。战争不仅使人间,也使自然发生了变化。

诗人在作品的前四节,以电影蒙太奇的写实手法,再现了鏖战之后营垒中的景象。远景、近景与特写镜头交错,视觉和听觉并举,读之平易,实则是一种很高的技巧。笔墨极为简约,形象却十分鲜明。

后三节变为以主观抒情为主的咏叹。读者也随之思索。胜利来之不易。许多战友已长眠不醒。幸存的人千万不要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