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柴华
雨果
眼光锐利、赏罚分明的是古人认为盲目的命运,历史事件一个接一个,遵循可怕的逻辑互相置换、层出不穷。尽管站在远处观察,我们还是看到了它那特有的威严和无情。
在它庄严的三段论法面前,人类的智慧开始懂得,自己的尺度多么微不足道,无足轻重。
(佚名 译)
命运是“盲目的”吗?
在雨果看来,不,它“眼光锐利、赏罚分明”,而且表现出“特有的威严和无情”。正因为这样,世间一切事变都有其自身的演进规律,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事件都是“遵循可怕的逻辑互相置换,层出不穷。”朝代的兴衰、人事的祸福,都逃避不过“三段论法”的裁判,如果大小前提都已具备,还会有第二种结局吗?因此,人在“命运”面前,一己的意志、愿望、好恶等纯属个人的“尺度”是“多么微不足道,无足轻重”!
这是诗人对世界的一种哲思。他看到了客观规律的不可抗拒,同时就领悟到人类自身力量的渺小。其中固然浑隐着一种悲哀,但也未尝不是一种明智。倘若能将对世界的这种深邃见解引伸到对客观规律的尊重,进而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也就可以驾驭历史的进程,人类力量的“渺小”也即转化为强大了。诗人生活在机械唯物论盛行的时代,他对于“命运”的认识未必达到辩证法的高度,但今天的读者完全可以对世界作如是观,从而成为“命运”的主宰。
这篇散文诗理胜于情,因而它予人理智的启悟多于情绪的感染。诗人那冷峻的语调虽然不乏感叹的意味,但是由于他哲思的沉稳,人们仍然觉得他是在讲道而非在言情。这,当是哲理散文诗的一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