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坏不加罪》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鞍坏不加罪

【原典】

裴行俭尝赐马及珍鞍①,令吏私驰马,马蹶(jué)②鞍坏,惧而逃。行俭招还,云:“不加罪。”

【注释】

①裴行俭(619~682):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隋将裴仁基之子,唐高宗时名臣。此事详见《新唐书·裴行俭传》。珍鞍:珍贵的马鞍。②蹶(jué):跌倒。

【译文】

裴行俭曾经得到皇帝赏赐的宝马和珍贵的马鞍,一名小官偷偷地骑他的马,马跑得很快跌倒了,毁坏了马鞍,小官吓得逃跑了。裴行俭派人将他找回来,说:“不会加以惩处。”

【延伸阅读】

大罪尚能偷生,小过可以致命,碰到昏暗的官吏,类似的事情是很容易发生的,小过难逃干系的事情,也是寻常得见的。在中国这个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的国度,由血缘亲疏的家庭伦常而外化到国家天下,其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情。中国自古就不缺少法,但人们对人情往往不吝赞辞,重人情的儒家多为人所褒扬,而守规矩的法家则常遭人唾弃。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中,对个体过错的处置,或大或小,或宽或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吏的主观情感,喜、怒、哀、乐,往往一念之间改变人的生死。贤德的官员通常多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酷吏则多会深文周纳,制造事端。前者见出仁厚,后者显露私心。所以历代的老百姓都期盼“青天大老爷”,大体也是上述的心理使然。中国古代因小事而丧命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十五贯》,因一点小钱而致多人丧命。故事虽然多重巧合,但其主旨不过是要世人明白,小错也是可以铸成大恨的。当然故事中这个意外损坏马鞍的小吏还是十分幸运的,因为他的领导恰好是一位贤达长者。裴行俭是唐代难得的贤臣良将,他见识极广,度量极大,也是儒家的忠实信徒。史书称,“行俭幼引荫补弘文生。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参军”。在小吏损坏将军的珍贵马鞍后,他担心获罪而选择了逃亡,这背后当然有小百姓一贯的惧官心理,但殊不知,天地之大又哪里有他的藏身之处呢?幸运的是,他的长官饶恕了他,裴行俭也因此获得了后人宽宏大量的赞誉。古代小人物的命运,完全系于长官的一念之间!悲耶?喜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