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辩:苏轼的有限与不朽

【4398】“自然”之辩:苏轼的有限与不朽

(杨治宜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万字,2018年10月第1版,45元)

6章:[1]心如镜;[2]制造“自然”;[3]名花的挑战;[4]雄辩的怪石;[5]回归内在的乌托邦;[6]逍遥的肉身。

利用苏轼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文学艺术中含义丰富复杂而十分核心的“自然”命题,将各个领域贯穿成一个整体,构成宏大的阐释体系,核心概念的抽绎和阐释框架的设立都富于理论建构意义;通过历史文本的细读,尝试还原苏轼思想、文学、艺术以及审美观念得以生成的语境,实现同情之理解与理解之同情,在与苏轼对话的场域中,表达作者对苏轼的独到思考和认知;在细读历史文本过程中体现出绵密的思维追求和方法论自觉。做到独到心裁、深入诠释,充分揭示文本承载的信息而又尽量避免背离文本的意义走向,避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悟”是一种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进入完全自由的澄明之境的状态。

苏轼:一个天才的神话。他不仅是诗人、词人、古文家、书法家、画家、收藏鉴赏家,而且在这些领域内都开启了中国美学史的新纪元;他在儒学、佛学、道家思想领域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他是北宋中期政坛的重要人物,其一度显赫的仕途和三番放逐经历使他的足迹遍布江南塞北、岭表海外;他是丹学修习者,还是一本医书《苏沈良方》的挂名作者;他还是美食家,以他命名的东坡肉迄今是一道名菜。

“人生识字忧患始”。

苏轼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声音的诗人。他汪洋恣纵、雄才博喻、好辩而多奇的文风被敌友都指为“好骂”“巧抑”或“华丽”。

《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