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宪制:历史中国制度构成

【3584】大国宪制:历史中国制度构成

(苏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48.9万字,2018年1月第1版,86元)

△引论:中国的宪制难题;1—11章:①宗法封建变迁中的宪制问题;②齐家:父慈子孝与长幼有序;③齐家:男女有别;④宪制的军事塑造;⑤疆域管控与行政区划;⑥度量衡的宪制塑造力;⑦经济的构成与整合;⑧“书同文”和“官话”;⑨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⑩作为制度的皇帝;○11“缺失的”公民。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汉承秦制。

○聚居是人类繁衍的结果,但也还有其他重要社会动能:节省肥沃土地,便于邻里互助,相互提供治安安全,也便于必要的集体行动,如修路、盖房、抗旱、排涝乃至渔猎。

○依据中国历史常识,试图展现历史中国的构成,分析其内在的制度功能,建构一种关于中国宪制的理论话语。

○西方的宪制传统和宪制研究传统均始于古希腊。

○英国宪制——如何主权国家。1215年的《大宪制》、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

○“皇权不下乡”。

○孟子:“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村落的有序治理本身也是整个社会和平政治安定的一部分,会为全国政治治理创造有利条件,节省村落对国家正式法律制度的需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同姓不婚”,防范生物性乱伦。

○军事才是国家制宪问题。

○历史中国历代王朝应对边陲,无论是边疆政权还是地方政治势力,基本制度和方略都是“羁縻”。“羁”就是以军事压力予以控制,“縻”则是以经济利益,予以安抚拉拢,可谓硬软兼施。

○“百代皆行秦政法”。

○孔子:“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个“远”不只是空间,更是时间的。

○《史记》:“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说文解字》收汉字10516个,其中形声字为8545个,占80%以上。“认字认半边”。

○管仲主张“量能而授官”。韩非子主张君主一定要“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吕氏春秋》:“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皇帝本身是中国精英政治的组成部分。

○吴兢《贞观政要》:“政贵有恒,不求屡易”。

○有为君主在相关程度上都有远见卓识,坚毅果决,不但虚怀若谷,兼听则明,更常常独断专行,说一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