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调研成果选编:2015年自选课题

【3446】优秀调研成果选编:2015年自选课题

(全国党建研究会编,中央文献出版社,46.1万字,2017年11月第1版,64元)

△2015年全国党建研究会着眼于研究解决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确定了70余个自选题。本书收录的是获得一等奖的自选课题成果,共36篇。

〇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四个方面14种情形:一、消极懈怠,不想作为:[1]心不在焉;[2]意志消退;[3]拖拉懒散;[4]上推下卸;[5]拈轻怕重。二、畏首畏尾,不敢作为:[1]怕担责任;[2]怕得罪人;[3]怕得罪人。三、花拳绣腿,不真作为:[1]光说不练;[2]表面文章;[3]敷衍塞责。四、能力不足,不善作为:[1]观念保守;[2]本领不够;[3]平庸混事。原因:[1]从干部自身来看,主要是思想滑坡、能力欠缺;[2]从干部管理工作来看,主要是激励有为、惩戒不为的导向不鲜明;[3]从干部履职环境来看,主要是缺乏鼓励干部创业的良好氛围。

〇当前党员干部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主要表现:管不住“口”、管不住“心”、管不住“腿”、管不住“手”。

〇古代几个主要朝代对官员的激励举措:一是成立专门的考核激励机构。如唐代成立专门负责考核奖惩的主管部门“考功司”,宋代对京官和地方官设专门机构分别考核。二是官员激励以考绩为基础。如周朝的天下“巡守”考绩制度。汉代对官员的考核称为“考课”制度,对考课成绩优秀的给予奖励,主要方式包括增俸、升官、赐爵、休假等方式。三是考核激励实行量化积分制。如宋代在考核形式上广泛采取“功分”制,以“功分”衡量政绩,并按等级给予奖励。如功分达到四十分者,允许升转官资;达三十分者,允许减少三年磨堪(指官员升迁所需的基本任职年限),等等。四是考核结果与激励相挂钩。如汉代重视考评结果的运用,反对论资排辈,根据官员们的考评情况或升或降。唐代提出“四善二十七最”的考核标准,将考核结果与本人官职、阶品升降以及俸禄增减等直接挂钩,凭政绩用人,凭政绩奖励。

〇国外主要模式:一是基于功绩量化的绩效考核模式,如英美;二是基于精英治理的高薪养廉模式,如新加坡;三是基于累积奖励的年功序列模式;四是基于人本管理的权益保护模式,如美英澳;五是基于精神激励的声誉表彰模式,如日本。

〇市场经济的双刃剑:物质生活改善与精神道德危机并存。

〇党内政治生活基本内容: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分析、党组织和党员谈心谈话等八项制度。

〇领导干部专业化能力有两个范畴:一个是特定领域、特定行业所需要的专业化能力,比如具备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精通本领域的业务;一个是通用的专业化能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学习感知能力、政策运用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整合创新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三多三少”:一是经验型干部多,专家型干部少;二是单一型干部多,复合型干部少;三是保守型干部多,创新型干部少。将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有机结合;将个体优势与整体效能有机结合,将学习能力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将能力要求与实绩考核有机结合。

(2018年3月6日下午阅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