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1】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张宇燕、冯维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2.9万字,2017年2月第1版,69元)
△全书共6章:①中国奇迹:事实与过程;②邓小平与改革开放;③斯密—奥尔森—熊彼特增长:一个政治经济学解释;④中国梦:民族复兴与外部世界;⑤和平发展:约束与挑战;⑥开创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从历史看,中国文化中的“重和”是主流的和整体的,“尚争”是暂时的和局部的。从理论看,建立保持产权和保障契约的“扩大与强化市场型政府”,是促进创新和实现“得自贸易收益”的重要条件,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恰恰是建立在创新和“得自贸易收益”的基础之上。从现实看,中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几千年的人治向法治、从有限开放向全面开放转变的历史时期,肩负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历史重任。以发展促和平、以和平保发展,方能顺利实现这种过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说俄国人的“对命令的简单执行和坚持”,美国人的个人主动和善于创造,英国人的不重教条和讲求实际,德国人的纪律严明和一丝不苟,这些特质,不管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会在一个民族的成员所从事的个人或集体活动中显现出来。
○就像龙有不容别人触碰的逆鳞一样,中国的对外合作也有自己的底线,或不能容忍的事项,这些事项与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有关。
○从器物、货币、制度、观念等不同层面来衡量,中国都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斯密之《国富论》:经济增长滥觞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因于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加强;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加强来源于市场规模的扩大。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增长的源泉来自创新,而从事创新活动的人便是企业家。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的、发展中的、迅速成长的、尚未统一的、规模巨大且不可或缺的国家。
○改革与开放不可分性、不可逆性、全面性、试验性、长期性或战略性、革命性、人民性,七项中国改革开放的属性。
○中国还面临快速经济增长背景下,社会转型滞后造成动荡风险上升的“托克维尔效应”的潜在挑战。
○创新的方向不宜完全脱离于现实基础。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提出青苗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都极富创新眼光与战略思维,按照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说法,就是“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是试图“将财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创新方向不能脱离于自然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创新的成果应当普惠大众。
○健康竞争应具有四个特征:开放、自由、透明、公平。
○国家治理的概念体现了对人民负责、让地方参与、发挥市场力量、关注公共利益、赢得社会认同的治理精神、具有时代进步性。
○中国自古有见利思义、重义让利、舍利取义的传统。
○大周边战略:通过国际合作,将地理周边建设为生理周边,将生理周边建设为心理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