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1890—1911

【4217】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1890—1911

(〔美〕张灏著,高力克、王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3万字,2016年6月第1版,42元)

这本书对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刘师培四位在中国历史转变时期(1890—1911)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进行独辟蹊径的研究。这些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并不止于重塑政治秩序,他们要做的是改造整个社会。在这一背景下,作者试图理解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共存的传承性和断裂性:他们既受传统汉学影响,又受西方思想浸染;既有世界主义的倾向,也有民族主义的激进;既关注个人如何追求至善境界,也关注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依然处于一种混乱而失序的局面。所谓“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实验环境,即所有的政治思想得以在此间交汇、碰撞。对当时许多知识分子来说,这段时期不仅意味着伴随西方扩张而来的社会政治秩序的崩溃,更是传统世界的瓦解。当危机加剧时,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会感到有必要设计新的世界观,以恢复周围世界的道德与社会秩序。

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不仅是一种政治秩序的危机,而且是一种远为深刻的危机——东方秩序的危机。

康氏对汉学和宋理明学的融会,产生了一种具有如下特征的道德观点:一种理想秩序据信曾存在于古代初期的圣王的时代。这种理想秩序已有德行和力量的统治者和这些圣王所创立的完美制度神圣化了。

谭嗣同1864年在北京出生于一个湖南籍官僚的家庭,老家是湖南浏阳。

章炳麟(1869—1936),出生于浙江余杭一个优裕的书香门第。

刘师培(1884—1919),寻求“至善之人”和“至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