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死
除死之外,世间一切事物,都可由预备以取得真相。所谓预备者,指教育与经验而言。人皆畏死,因吾人不论如何预备,终无法于未死之前,求知死的实情。
我们在大学所修的课程,倘然是工程,那么毕业之后经过多年的练习,应该能够筑铁路,造桥梁,开公路……倘然我们修的是哲学,那末渐渐地应该知道安贫,知道忍苦。就是没有进过大学的人,倘然要明白痛的“味道”,不妨自割一下;倘然要明白病的过程,不妨自戕其身;倘然不知道饥的难受,不妨绝食两天。……死——死是这样疾速,无论何人,终不能预知它的真相——痛苦或快乐。已经死过的人,从没有回来过,从没有回来讲它的实情。
古时罗马有一位贵族,名字叫做葛细司(Canius),他富于道德,又精于哲理。当时的国王喀李戈腊(Caligula,在位五年,公历三七——四一)是他的仇人,硬是要处他死刑。他的挚友某姓——也是一个哲学家——听到了这个消息,特地跑到法场上去看他,并且问道:“老兄,此刻你的魂灵到了什么地步了?你的魂灵正在干什么?你的思想是怎样?”葛细司答道:“我正在细心研究在这绝迅绝速的一瞬间,魂灵如何脱离肉体。倘然我有所得,我当设法归来,告知众人。”据我所知,他并不归来,并不复生,所以西洋哲学家不论如何研究,不论如何“预备”,至今还讲不清楚死的经过。诗曰:
“未知生,
焉知死?”
说此者,
孔夫子。
毋多惧!
不必喜!
明乎此,
有所止。
或者以为死与睡相差不远——“大困等于小死”(俗语),此喻虽妙,其实不然。困者终能醒来,死者不得复生;困者醒来时,当能详述梦境,死者不回来,焉能细说魂灵。
原载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一日《新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