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灰颜色的吗?

司马懿是灰颜色的吗?

前些日子,一个文友来找谈歌聊天,七说八说,就说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也就谈到了司马懿这个人物。文友说,司马懿这个形象的色彩,底色应该是灰色的。谈歌问,为什么这样说?文友坚持说,按《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情节,司马懿的所作所为,几乎是曹操的复制版。野心家、阴谋家、篡位。他不是曹操第二还能是什么?一句话,司马懿就是新款的曹操!

谈歌没有苟同文友的这个意见,谈歌觉得文友的这个结论还可商量。

先说,按照《三国演义》所给出的证据,司马懿对于曹魏的天下,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为曹魏王朝,可以说是殚精竭虑,贡献了自己毕生的聪明才智。多大年纪了,还带兵上阵打仗,餐风宿露,安营扎寨,别以为那是当代的城里人精力过盛,闲得无事,出去旅游呢。那是打仗!试想啊,如果没有司马懿的存在,或许曹魏的天下早已经被诸葛亮攻下。几经他呕心沥血的艰苦工作,才使得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这很不容易了,人们只看到司马懿屡屡被诸葛亮打败的事情,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即,诸葛亮大军每每到来之时,司马先生硬是顽强抵抗,虽然屡战屡败,却使得诸葛亮最终没能越进魏国一步,最后诸葛亮先生被生生拖死在五丈原。谁干的?司马懿啊!老爷子支撑着整个曹魏的江山啊。司马懿的一生,应该是亮色的,怎么会是灰色的呢?

再说,人们后来对司马懿的误解,的确和司马家族最后夺取曹魏政权有关。司马家族几乎与所有兵权在握,最后拥兵自立的人物一样,司马家族最后还是替代了曹魏王朝。使曹操精打细算,奋斗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曹孟德若地下有知,又该作何感想?曹操可能会说,“司马懿啊,你这哥们儿可真够可以的。我生前待你可是够意思了。你怎么打起我曹家的主意来了啊。哦,你把我收拾汉献帝那一套把戏都捡起来,重新又玩了一把啊。”可这个结果,司马懿并没有责任啊,这都是司马懿的儿子干得啊。成语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里边没有司马懿这个当爹的什么事儿嘛。如果设想一下,司马懿在九泉之下会怎么跟曹操解释呢?他得说,“曹先生啊,您可误会我了。这事儿跟我没关系啊。那可都是我儿子干得啊。儿大不由爷嘛,我活着他还怕我,我都死了,他还能听我的吗?这是两代人的事情。就说您曹先生吧,多么英雄的一个人啊,您的后代不也是有窝囊废吗。您管得了吗?”估计,曹操也无话可说。

谈歌觉得,司马懿所为与曹操并不一样。为什么这样结论呢?曹操是有意篡国,而司马懿却是无意为之。怎么说呢?咱们试着比较一下:

曹操从山东起兵护驾开始,就已经打定了主意,要成就天下的事业。他当然明白自己的身份,就是一个乱世中的军阀,他当然要夺取汉家江山。军阀夺政,中国自古从不鲜见,或者说是一个传统节目。曹操就是想取而代之,人们也说不出什么不是来。换句话说,是历史选择了曹操。谁让你汉家的天下成了这样一个烂摊子呢?都快赶上一块烂棉花地了,谁想来踩一脚,谁就可以踩一脚。如果你们汉家皇帝重新振兴一下子,跟汉武帝似的,还有董卓曹操这帮野心家什么事儿啊?

司马懿跟曹操的出身不一样。司马懿从到曹操的企业里参加工作开始,并无二心。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绝对没有推翻曹氏家族的念头,他既没有这个胆量,也没有这个力量,更没有这个能量。他只是想在曹操这里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挣一份可观的薪水,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再往深处想想,他不过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成绩,逐渐被曹操所重视从而重用,最髙理想境界,不过是想当一个高级白领而已。他绝对没有什么勃勃的野心。

再则,虽然二人都在宫中进行过一场流血的人事变革,但是出发点并不一样。曹操清洗了董承集团,是改朝换代的需要。董承是谁?是国舅,是皇上在朝中的死党。曹操不清洗不行啊,这些人已经有了衣带诏书,这些人就要图谋曹操,杀之而后快。虽然董承他们企图闹事也是曹操逼的。可是我们如果站在曹操的立场上考虑一下,曹操能同意他们对自己的图谋吗?“哦,你们哥几个想谋害我啊,我正找不到借口呢,这一下可让我抓住把柄了,我先杀了你们吧。九族也得灭了。”曹操是为了最后篡位的成功,才彻底清除了名存实亡的汉献帝的最后党羽,是搬去了几块絆脚的石头。

司马懿也是用铁血手段彻底清洗了曹爽集团。为什么要这样做,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一下,他不清洗也不行啊,曹爽手下的谋士们已经策动曹爽,准备取司马懿的性命了。司马懿收拾他们,是给他们逼的,只不过是先下手为强罢了。我不杀你们,你们就要杀我了。经过这一次次清洗运动,彻底使司马家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了安全感。至少司马懿睡觉踏实了。不用每天晚上服用脑白金了。

这里边就有了区别,曹操除掉董承,是为了图谋国家。司马懿除掉曹爽,首先是为了自保。是为了自己的家族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人家都准备朝我们家下刀子了,我司马懿总不能伸着脖子让人家宰吧。总结一下,曹操杀董承集团,是篡位的需要,是主动的。司马懿杀曹爽,是大势所趋,是箭在弦上,是不得已,是化被动为主动。

曹爽之死是曹氏政权旁落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司马家族权力加强的一个转折点。

司马懿垢病于后人,也就是清除曹爽集团。我们再详细分析一下司马懿清洗曹爽集团的主要过程:

曹爽的父亲是曹真,曹真是干什么的?是权倾一时的大将军,国防部长,国家军队的总司令。他是司马懿多年的老战友。这二人合作多年,枪林箭雨出生入死,打了不少硬仗、恶仗(虽然大多是败仗)。曹真与司马懿也算得上交心换命了。可是曹真死了之后,他儿子曹爽竟然让司马懿给杀了。这叫怎么回事儿呢?把战友的儿子给杀了,这件事情怎么解释也说不过去啊!这司马懿是什么狼心狗肺啊?读过毛氏父子批的《三国演义》,毛氏父子似乎比较公正地看待了这件事情。司马懿杀曹爽也是出于无奈。是自卫。毛氏这样说,属于冷眼旁观,比较合乎实际情况。

不妨再听听司马懿临终嘱咐,他对两个儿子说:“唉,我这辈子跟着曹老板干活儿,可都是一直小心翼翼而且勤勤恳恳的啊。就这样,人家还是怀疑咱家有二心啊。真是伴君如伴虎啊。我现在想起跟曹爽闹矛盾这事儿就害怕。我死之后,你们两个要好好干工作,别出什么差错。小心啊小心!”(书里讲,慎之慎之)。若司马懿真的有篡位之心,司马懿如何能说出这番话呢。司马懿一定得说:“行了,孩子们,这一下机会可来了,曹魏的天下就是咱们家的了。我是不行了,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了,你们得趁热打铁,赶紧下笊篱,捞吧!”他决不会说什么“慎之慎之”啊。老人家真是一辈子都战战兢兢,都快被吓死了。

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司马懿当时所处的环境。曹窨即死,曹芳即位,曹睿希望司马懿能好好扶持一下曹芳。司马懿在曹眷面前也表了决心,跟刘备托孤意思差不多。这时朝中的重臣就是司马懿和曹真(曹爽的父亲)了。可以想见此二人在朝中的分量。此时,司马懿未必就想怎么着。

之后,曹真病死在了战场上。朝中的老臣就剩下了司马懿。可是这是人家曹家的股份有限公司,你司马懿当不上这个总经理,总经理是曹真的儿子曹爽。上边讲了,司马懿跟曹爽的父亲是多年的老战友了,出生入死多少年,没有感情,也有交情啊。就算是没有交情,也得有点人情啊。两家人逢年过节,还经常走动呢。两家一块包顿饺子一块过年的事情,也许还会有的。或许曹爽小时候还经常被司马懿抱着玩过呢。司马懿还给过曹爽好几回压岁钱呢。曹爽能对司马懿那么不放心吗?司马懿如果这样想,就是太幼稚了。

曹爽终于坏事了。曹爽怎么能坏事儿呢?俗话说,不怕有坏事儿,就怕有坏人。

曹爽坏事儿就坏在他身边的坏人手里了。

这个曹爽,大概就是一位声色犬马的花花公子,整天除了吃喝玩乐,可能就没有什么正经营生。他周围还有一帮陪玩的知识分子。数数吧,何晏、邓扬、李胜、丁谧、毕轨。还有一个人称智囊的桓范。这是他身边几个谋士。都算是当时的大知识分子了。按说他们应该多给曹爽出点儿治国安民的好主意,把你们那一肚子的文化知识都用上。也算你们学有所用了。也算你们没有白白知识分子一回。知识分子嘛,不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吗。可看看这哥儿几个都干了些什么吧,先是挑拨曹爽,“我说大将军啊,你爹可是让司马懿活活气死的。你可别忘记了。这是父仇啊,你得报啊!”真是挑唆啊,是这么回事儿吗?曹真是病死在军营中的啊。还有的说,“大将军啊,司马懿有想法啊,别看他老老实实的样子,他心里边是怎么想的?鬼大了去了。他暗地里准备图谋你们老曹家的家产呢。”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两句话本来就挺可怕,就是智商再高的人,总有人在你耳根子下嚷嚷,也难免心生嘀咕。赶上曹爽又是一个智商低,玩商高的人,于是,曹爽心疑了,“司马懿真是这样啊?行,我听你们哥几个的,那就收拾司马懿。”曹爽真就听了这哥几个的话了,就把司马懿手中的权力都拿了过来,朝中大权曹爽一个人独揽了,晾了司马懿。司马懿多明白啊,他知道有人在曹爽面前说了乱七八糟的坏话了,他只好装病在家歇着去了。

这一下曹爽算是放心了,他身边的这群知识分子也放心了,这哥儿几个就开始放心大胆地围着曹爽吃喝玩乐。又是搞收藏,又是搞室内装修。这曹爽还能干什么啊?写到这里,谈歌都忍不住骂,曹真这是生了个什么混蛋儿子啊?这还不算,何晏还从江湖上请来了一个算卦的管辂,给曹爽算命。按说这哥几个也都算高级知识分子了,怎么都这么不着调啊。曹爽觉得大权在握了,城里玩够了,又去野外郊游。这里边还算有明白人,他弟弟曹羲和桓范,这两人都劝他小心点。昏了头的曹爽哪里听得进去啊。可是这两个明白人一个劲地说,曹爽大概也听麻烦了,“好,李胜啊,你去看看,司马懿这老东西干什么呢?是不是玩什么花招呢?他要是敢玩什么花活儿,我就收拾他。”李胜就去了。李胜能看出什么来啊?真没有看出司马懿是装病。回来汇报,“曹老板啊,没事儿,老家伙病得不轻,看样子活不了几天了。”曹爽乐了,“得,没事儿了。咱们放心去玩吧。”

这一下,可算着了司马懿的道儿了。曹爽前脚走。司马懿后脚就行动。启动了紧急应急机制。这一场政变,曹爽算是彻底歇菜了。身边的那帮无用的文人也都丢了脑袋。

应该说,这一场政变,也是曹爽逼出来的。还是开头的话,司马懿为曹魏的家天下,算得上呕心沥血。司马懿与他儿子最后的篡权,他孙子最后篡位并无关系,后人指责司马昭有了篡位之心的时候,往往扯上司马懿,这不大公正。检点司马懿生前所作所为,于己于国并无差池,他的两个儿子,也的确出生人死,算得上报效国家。司马懿之后,这哥俩儿生了篡位的心思,这跟司马懿没有关系。有人说,你司马懿如果不想篡政,你儿子能干吗?这话问得无理。这事儿得重证据。没证据不能猜着说。如果硬猜测司马懿私下给司马师司马昭哥俩留下什么篡位的锦囊妙计,这外人就不知道了。不相信咱们就到法院说说理去,法院肯定不受理。谁主张,谁举证嘛。

可是就是这种由猜测而引来的株连,使司马懿的名声蒙上了灰灰的颜色。说透了,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征,谁要是出事了,账就得从祖宗八代算起,至少要从他爹妈那里算起。血统论嘛。老子英雄儿好汉,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司马昭出事了,他爹跑得了干系吗?别说司马懿了,考据者还得把司马懿他爹的档案审査一下呢。

手边有一个当代的例子,也是报纸上看来的,说河南省有一家民办企业,是一个姓方的农民干起来的。后来企业越做越大,方老板手底下的人才也多了起来,还招进来一个姓张的大学教授。当了老板助理。后来方老板去世了,方老板的位置就交给了儿子,即小方老板。老张助理仍然努力工作,辅助小方老板。老张助理大概也是劳累过度,不久也去世了。老张助理的儿子小张,也在这个企业工作,小张就接替了老张助理的位置,成了小张助理,帮助小方老板工作。可是,后来两个人闹翻了。小张助理就另起炉灶,拉队伍成立了一个公司。不久,就把小方老板的企业挤垮了,很快就破产了。现在小方老板已经成了普通的老百姓(据说生活得很落魄,还卖过红薯)。可是小张助理成了有名的张老板。人们暗地里就骂,说小张助理不是好东西,一开始就有野心。还说,当年小张助理的爸爸老张助理进企业时,就没安好心,就有了野心,就想算计人家方家的企业。临死还有阴谋诡计交待给了儿子。这种话可信吗?当然不可信。人家张教授当年进企业,也是凭本事干活吃饭的,怎么会想到算计方家的企业呢?记者采访小张老板,问到了这件事,小张老板当下就叫开了撞天屈,“真是冤死了哟,哪有这种事情。我爹为方老板工作十几年,一直辛苦到死。也没有对方家有过二心。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打工的。就算我跟方家有些过节,就算我另起炉灶有些不仗义了,这跟我爹也没有关系吗!”

这老张教授应该是司马懿悲剧的现代版。

通读《三国演义》,司马懿应该算是一个劳碌命,一生不得安闲。曹操生前,他忙前忙后,主意出了不少,也不大受重视。曹操死了,他作为新一届领导班子里的智囊人物,也是整天忙得屁颠儿屁颠儿的,一点儿闲空儿也没有。好容易大权独掌了,可是总上战场打仗了,跟诸葛亮斗了好几年,也没有占着什么便宜,按书上讲的,光吃亏了。他可是没能好好幸福地生活几天,就死了。是啊,按照小说的创作原则,一个人物的对立面消失了,这个人物作用也就不大了。诸葛亮已经死了。司马懿也就活着没多大劲了。

有句俗话,人是为敌人活着。如此说,司马懿的敌人就是诸葛亮。没有了对手,司马懿真的就应该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