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乡村生活的历史画卷——读王兴国长篇小说《黄河从咱身边过》

一幅乡村生活的历史画卷——读王兴国长篇小说《黄河从咱身边过》

◎解怀福

经久不息的黄河水缓缓地流淌着,流过咱身边,流过她腰际的长河湾,浸润并滋养着这片既荒疏又富饶的黄土地。

悠悠逝水,日月穿梭,时间的激流冲击着村民的日常生活,农村体制改革和社会嬗变,蹚过村民的心灵,他们焦躁着、思谋着、盼望着、行动着,各色人物纷纷登场,上演了一幕幕复杂而丰富的活话剧。氤氲着烟火味的中国乡村历史,便由他们书写,哪怕是一个片段,一个章节。

我区农民作家王兴国,在宏大叙事和幽微洞悉的二维结构之间,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度”,于一个恰当的斜剖面上,将他熟悉而丰厚的乡村生活体验,将他钟情眷恋的父老乡亲们,灌注以创作主体深邃的思考和浓郁的情愫,并以此为原料,在淳厚温热的黄土地上,用他日趋成熟的艺术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历史画卷。

这幅画卷是油画,基调是黄褐色的,主体是以吴阿旦为主的人物群像。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饱含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言语、行动、心灵、命运,以及较为复杂的关系和纷扰的底层日常生活,向读者转达了中国乡村历史变迁的气息。

赏读《黄河从咱身边过》,仿佛是咀嚼一碗白米干饭,甜软有味;品咂一个白馒头,结实耐饱;啜饮一杯谷米粥,香糯养胃。

在对这部长篇小说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我有以下几点阅读感受。

一是作品内容:“历史”在日常生活中呈现。

小说的题目,就是“文眼”,猛一看,读者的脑海里就会立马跳出这样的关键词:热土、村民、时间、历史、生存意志、生生不息。

的确,作品写了长河湾村近三十年(1980—2010)的历史。正如作家所说:“我没有刻意去标注时间,而是用事件和背景来揭示时间,让读者从阅读中去感知那些故事都是哪一年发生的。”作家深知文学是要靠形象、感性来表达的,通过对故事情节、日常生活的叙述,着力塑造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作品中的“历史”自然是具体可感的,是一种“形而下”,否则就会堕入硬、玄、空的泥淖,乡村各种普通的小人物日常繁杂、琐碎的生活,像是一块混沌的海绵体,之中暗贮着政治、经济、社会、宗教、伦理、观念等汁液。如果一味地叙述自己熟悉感性的一地鸡毛式的生活,放弃了创作主体的观照和“意义”的思考,那便是文字,不是文学。作家很好地处理了意义与叙事、历史与人物、宏大与幽微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阅读中,不难梳理出长河湾村变迁史的三个阶段:第一是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第二是土地承包经营阶段,第三是土地流转阶段。这三个不同阶段,发生了许许多多能够承载人物的事件和故事。譬如:联产承包到户,分配生产资料;占田征地,土地承包,上访催要补偿款;大型农业、机械耕作,多种经营,农牧结合;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进城发展、外出打工,土地纠纷,科学种田;农销联社、建筑公司、木器家具厂之类的出现,乡镇企业的老板时常行进在乡村通向城市的路上。还有偷盗、造假、赌博、放贷、逼债、迷信活动等负面现象,有红白喜事,“花儿”吟唱,流行音乐、KTV歌舞厅……都是“向后看”早期乡村记忆中很活跃的因子。

村民们吃饱了肚子期望快富,一切向钱看;现实的变化促使观念的转变,村民憧憬城市生活;商品经济大潮的激浪涌动,荡起了他们心里的层层涟漪。作品虽属于乡土文学,但作家不多落笔于乡村自然风景和民风习俗,不注重宗教和民族心理的探秘,而是描写各种事件和故事中世态人物众生相,满足读者感性直观的审美需求。

作家善于把一个历史时期的乡村嬗变,浓缩到一个小社会里,在一派淳厚的西北乡土味中,以人物命运为经,以事件演变为纬,交错人生世相,演出儿女风情,真实地反映了三十年来农民的生活,将乡村经济、历史、农民性格的矿藏挖掘到了一定的深度。

二是人物塑造:真实可感的普通人物群像。

鲁迅先生说:“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作家紧紧围绕人物叙述着,有滋有味地描写着,努力使自己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而那些生存于长河湾这片热土上各类村民的魂灵们,便以自己的行动轨迹,涂抹着各自性格的不同色彩;以世俗生活中相互交错的关系,向我们讲述着一段历史。

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吴阿旦,精明、强势的杨万,憨厚、迟疑的吴千,善良、感恩的桂花,有富有眼光的杨成刚,路途困顿的橛子,热心助人的陈新,还有有道德感的马二水,热情、开朗的王祖尔,沉稳、内秀的潘欣,暴发户梁国军,富婆素丫等。

下面对几个主要人物多说几句。

贫协主席吴千,身强体壮,不会动脑子,面对乡村突变,他陷入了犹豫和穷困中,既留恋过去的“大锅饭”,又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在杨万的开导、帮助下,他脱胎换骨、有了心劲,用五年时间开垦芦草沟荒地44块,为吴阿旦的创业、发展攒下了第一桶金。脑子活泛的牧羊人杨万,强势、有责任感,人品好、有威望,他赞成包产到户,依靠养羊致富,要以另外的方式活一回。他爱管“闲事”,帮衬桂花盖房子,给阿旦办土地证,到镇上要钱,支持阿旦的发展,都是值得肯定的。在与桂花发生了风雨事之后,他自掴、忏悔,心里十分矛盾痛苦。杨万这个人物的多面性,正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幽深。

小说文本的主人公吴阿旦,他的人生起点是偷盗、入狱劳改。而一个农家子弟血液里固有的对土地的依恋,使他放弃了农场职工的身份,毅然回到乡村成长、创业、发展,心智逐渐成熟。他学会了劳动和思索,找回了自尊和自信心,找回了人生的正确方向。在受到杨万等众多乡邻的帮助时,他将美好的乡村道德和宗教准则灌注于心于行:忏悔、感恩、仁义、友善;在与王祖尔、潘欣、橛子、杨成刚等人相处的过程中,他找回心灵丢失的东西,学会了付出与助人,诚信与坚守,也收获了友谊和爱情。他顺势而行,逐潮而动,于艰难和坎坷中不断探寻新出路。70多亩土地是他的底气,35.2万征地补偿款是他的资本,他富裕了,但和别的富裕农民的走向不同。他农牧业同步发展,改变种植结构;承包荒地,做起了大型的机械化农业(土地180亩),反对迷信活动,科学种田;他成立农销联社、接管华米公司烂摊子,把农业经济做得风生水起。阿旦的人生实践和方向,是历史的主潮流,作家通过他的形象,讴歌了积极向上、追求幸福生活和人生价值的顽强精神,凸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历史进程。

难缠的“刺儿头”王忆,是个万元户,爱显摆,有点“小人”的味道,嫉妒阿旦,紧盯领导,精于小算计,但难成大事。他抽烟喝酒,随心所欲,却没有冲破自己内心的底线,还两次搭救过他。“土皇上”潘文忠,处世玩权,厚黑行事,徇私发迹,大肆敛财,但没有走到飞扬跋扈、为所欲为的地步,仍然表面装“俭朴”,做事有“分寸”,能屈能伸,比如阿旦的大额补偿款最终还是全拿到手了。混混哈国军有自尊、讲义气。这里发生的许多事件和矛盾大都能够得以和平、妥善的解决,最终是邪不压正,大道通行,以阿旦、杨万、杨成刚、潘欣为代表的正能量和人性的温暖,在长河湾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赵金贵,他为了能给孙子高考加分,上演了“见义勇为”悲喜剧——于心里矛盾中,把河滩边可能溺水的孩子哄走,失去见义勇为的机会;给金广钱夫妇拉架,惹了一屁股骚,挨了夏荷的拍砖。于幽默的轻喜剧的表演中,悲喜交加,令人心酸。

总之,《黄河从咱身边过》旨在塑造悠悠逝水中各色村民的魂灵,表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震荡,反应中国乡村急遽变革的历史风貌,书写了一曲淳朴善良、人性温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颂歌。

三是艺术形式:精于设计及“花儿”的引入。

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作者是精于设计的。

从结构上看,由于是初次进行长篇创作,作家采取了散点透视的方法,仿佛是多个中短篇有机组合而成的。每小节集中两三个场景或事件,但又不均匀地挥洒笔墨,运用叙述、描写、插叙、补叙的方法,不断在不同的时空之间跳跃穿梭,使人物“互见”相映。仔细审视,51个小节像是一捆捆横呈于长河湾这片黄土地的麦子,将13个章节的题目按时间顺序串起来,让主人公吴阿旦给捆起来,就不至于松散了,从而形成浑然统一的整体。

从人物关系上看,作者设计了与吴、杨、王、潘四家相关联的一些重要人物,但又没有陷入家族纷争的漩涡,因为作品的重点不在这里。另外,吴阿旦、王祖儿、潘欣三角关系的确立,加之杨芳作为“丑角”的插科打诨,为作家营造故事情节和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凤霞商店的设计也很机智,令我们想到了老舍的《茶馆》、鲁迅《药》里的茶馆。的确,茶馆、小商店、麻将馆、南墙根等都是人群杂聚和乱窜的地方,也是易于产生矛盾和故事的处所,作家看中了它们,往往用来作为发酵故事和情节的“面盆子”。王兴国也不例外,深谙此道。

小说的语言,我是非常喜欢的。作者叙述的语言是朴实、形象、生动、有味的,包括在人物的对话中,作者使用了乡村俗语、谚语、歇后语、“花儿”,使文学语言鲜活有味道了,让读者读起来获得了一种轻松的审美愉悦。例如:

俗话说,心里头有计养十口,肩膀上有劲养一口。意思是人仅有一身蛮力气是不够的,还得有心计。

杨万说:“丑婆姨强过孤鬼,烂裤子强过光腿,听过吗?”

最终,他屈服了,投降了,他就像磨道里听话的驴,无论转多少圈,还是转不出那个圆。

看来这小子是绱鞋的不拿锥子——真(针)行呢。

下面就“花儿”的引入,多说几句。

作者设计了牧羊人杨万和杨成孝父子俩唱“花儿”,甚至杨成孝成长为“花儿”民歌王,这为作品平添了亮丽的一笔。以杨成孝为主唱的10段“花儿”,分别插入到各章节中间,针对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或叙述、描写,或议论、抒情,对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满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叙述中,一路飘荡着优美情深的“花儿”歌声,既渲染了西北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黏稠的艺术氛围,又使作品浸润了一种意和空灵的情调。这让我们自然想起了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黑骏马》。

譬如作品第7节中杨万唱的“花儿”:

哎——哎嗨哟——火红的太阳每天从黄沙骨朵出呢/好日子谁给的让人感激得哭呢/金饭碗银饭碗还是泥饭碗最真/要什么给什么恩典胜过古今/走大路有奔头从此种田的放心/边迈步边唱歌咱们永远年轻/哎嗨哟……

包括第5节杨万吟唱的两段“花儿”,也表达了面临农村体制变革和新政策的实施,村民非常高兴的心情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未来的幸福充满了自信。

再如第23节开首杨成孝唱的一段“花儿”:

穷养儿娃富养女,鸡窝里抱出个金凤凰/心疼着放不下,拿二寸板板子贡上/野外的风刮进川里,把咱的空气染脏/哎!主啊,害怕着哪还像回回的家乡……

该段唱词借杨成孝之口,述说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加上正确教育的缺失,王祖儿的学坏,引起人们对淳朴洁净的乡俗民风和传统美德可能受到污染的担忧。

又如第31节开首杨成孝唱道:

哎——哎——嗨哟——芦花花逢秋顶着个稍稍子黄呢/蒲公英甩籽顺着风风子扬呢/稻穗子灌浆它就快变成粮了/庄户人高兴是日子比往年强了/夏花儿开过了/雁翘织天上/美丽的河湾迷人的秋哎/正在变模样——哎嗨嗨哟——

“花儿”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遍地金黄的秋天的赞美和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总之,作者将自己多年的乡村生活体验和丰厚的创作素材,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毫无保留地呈现给我们。可敬的是在20万字之多的叙事中,作者的叙事节奏平静、沉稳,快慢、详略的把握上也比较恰当。

在主人公吴阿旦的形象塑造与阿旦、祖尔、潘欣的三角关系上,作者尽量做足文章;对于杨万、吴千、王忆、杨成刚、潘文忠等主要人物,作者也设法为他们提供较多出场的机会。譬如,在第7和第8节中,作者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杨万和桂花的故事,以及杨万忏悔的心理。在第27、第28和第33、第34节中,细腻地描写了阿旦、祖尔、潘欣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心理,还细致地叙述了阿旦与橛子的友好相处,表现了男女之间的恋情与友谊。在第47节中,细写了索丫觊觎婚外恋、要从经济上支持杨成刚干大事的复杂情绪等。

处于文学艺术审美理想上的考虑,我们希望作者在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设计上,还可以更加集中些,有的次要人物或许能够合并。我们也希望在面对纷繁事件和诸多素材的处理上,作者更多地捕捉那些以一当十的细节,精细地描绘并注重人物心灵世界的开掘。

但愿王兴国继续创作出更为优秀的文学作品!

解怀福,永宁县教育体育局干部,宁夏作协会员,银川市作协、书协会员,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40余篇。2013年9月,文学作品集《仰望星空》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