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把豆喻
【原文】
昔有一猕猴,持一把豆,误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觅其一。未得一豆,先所舍者,鸡鸭食尽。
凡夫出家,亦复如是。初毁一戒,而不能悔。以不悔故,放逸滋蔓[1],一切都舍。如彼猕猴,失其一豆,一切都弃。
【注释】
[1] 放逸滋蔓:放纵自己,让恶行滋长蔓延。
【译文】
从前有一只猕猴,手里拿着一把豆,不小心落在地上一颗,便舍下手中的豆子,去找失落的那一颗豆。那一颗豆没找到,先前舍下的一把豆子却已经被鸡鸭吃光了。
凡夫俗子出家修行也是如此。他们一开始违犯了一条戒律,却不加以忏悔。因为没有及时忏悔,于是越来越放纵自己,让恶行滋长蔓延,最终把所有的戒律都触犯了。就像那只猕猴,为了寻找丢失的一颗豆子,把所有的豆子都舍弃了。
【评析】
在这则寓言中,猕猴因一颗豆子而放弃了整把豆子。单单从这点来看,这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因保全局部而丧失了整体。但是从佛理的角度来看,它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因为犯了一次错,就破罐子破摔,一错再错,最终只能害了自己。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不要回避。只要真心悔过,就一定会从中获得真正的利益及解脱。
故事征引
不可将错就错
从前,有一独生子从小备受父母的疼爱。父母竭尽心力培育他,并且让他跟随良师益友学习,一心希望他将来能有一番成就。但是独生子态度傲慢,没有恒心毅力,不肯用心学习,最终学业无成。父母只好失望地叫他回家治理家业。
可是独生子为人铿贪,行为放纵,变卖家产供自己挥霍,又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平日里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大家都很厌恶他,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面对这些境遇,独生子不但不知反省检讨,反而埋怨父母,责怪师长、朋友,觉得都是祖先神灵没有庇佑,才让自己诸事不顺,落到今日的地步。所以,独生子心想:既然如此,我不如去跟佛陀学道,或许还可以得到一些利益。
于是,独生子来到精舍,向佛陀顶礼后,说道:“佛陀啊,我知道您的教法宽大,可以包容所有的人,就请允许我做您的弟子吧!”佛陀说:“想要求道,就要力行清净的行为。你现在仍有种种恶习,如同带着一身的污垢,若不改过,即使跟随我修行,也是无益。不如你先回去孝顺父母,研习老师所教导的东西,并好好治理家业,让家里富裕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仪容,不可不合节度;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勤勉努力,那么必然会受到大家的称赞与羡慕,这才是真正的道。”
独生子认真地听完佛陀的教诲,然后欢天喜气地回去了。从那之后,他不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诵习经典、勤修家业,并且以戒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凡是不合正道之事他就告诫自己不做。亲戚、邻居看他一下子改变这么多,都非常赞叹。很快,他的名声传遍各地,国人都称赞他是贤人。
知错是在拯救自己
从前有一个比丘,因为犯了过错,被僧众从寺庙中赶了出来,他既伤心又烦恼,哭哭啼啼地往外走。半路上,他遇到一个鬼,这鬼也是因为犯了戒律被毗沙门天王赶出来的。鬼问比丘:“你为什么一路走一路哭呢?”
比丘回答说:“我违反了做僧人的戒律,被僧人们赶了出来,现在我所有的布施供养都没有了,远近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坏名声,因此我伤心得直哭。”
鬼告诉比丘说:“我有办法消除你的坏名声,让你得到更多的供养。你可以站在我的左肩上,我背着你在空中行走,人们只看得见你,看不见我。你要是得到供养,我们就平分。”
于是鬼便背着比丘,来到比丘先前被赶出来的那个村庄来回行走。村庄里的人看见这比丘在空中行走,都十分吃惊,以为他得道了。村人们互相说:“这些僧人真没道理,竟将得道的人给赶了出去!”村人们都涌到寺庙里,大声责备寺里的僧人,又马上把这个比丘迎进寺里住下。于是这比丘得到很多供养,他照着原先说好的那样,等到的各种东西,都送给那个鬼一半。
后来有一天,鬼又背着比丘在空中行走,不料正好碰上毗沙门天门手下的属官。鬼一见到天王手下的官,吓坏了,扔下比丘拼命逃跑。比丘掉落下地,摔死了。比丘执迷不悟,错上加错,最终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