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全集《为熊所啮喻》译文赏析

为熊所啮喻

【原文】

昔有父子与伴共行,其子入林,为熊所啮[1],爪坏身体。困急出林,还至伴边。父见其子身体伤坏,怪问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疮害?”子报父言:“有一种物,身毛躭毵[2],来毁害我。”父执弓箭,往到林间,见一仙人,毛发深长,便欲射之。傍人语言:“何故射之?此人无害,当治[3]有过。”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为彼虽着法、服无道行者之所骂辱,而滥害良善有德之人。喻如彼父,熊伤其子而枉加神仙。

【注释】

[1] 啮(niè):咬的意思。

[2] 躭毵(dān sān):毛发又细又长的样子。

[3] 治:惩治、惩处。

【译文】

从前有一对父子结伴而行。儿子走进了树林,被熊咬伤,身上也被抓伤了。他急忙逃出森林,回到伙伴们的身边。父亲看到儿子身体受了伤,惊讶地问:“你怎么会伤成这个样子?”儿子告诉父亲:“林子里有一种怪物,身上长着很长的毛,跑出来抓伤了我。”父亲拿起弓箭,来到树林中,看见一位仙人,毛发长长的,便想要拉弓射他。旁边的人说道:“你为何要射他呢?这个人从来不伤害任何众生,你应该去射杀那伤害你儿子的怪物。”

世上的蠢人也是这样。他们被那身着法服而没有道行的人所辱骂,便去胡乱伤害善良而有德行的人。就好比那位做父亲的,熊咬伤了他的儿子,却枉加害于仙人。

【评析】

故事中的这位父亲真是个糊涂虫,仅凭儿子对熊的描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要去找那只熊算账。幸亏有聪明人提醒他,才没有酿下大错。这就告诉世人:对于谗言,我们一定要加以分析、辨别,不可轻易去相信,也不可随便照着去做,否则,会给我们自身带来伤害。

故事征引

辨明是非丑恶

元朝时有几个读书人,一起去拜见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刚一见面就问道:“听佛家讲善恶的报应,说它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人到哪里,影子也到哪里,永不分离。也这是说,行善定有好报,造恶定有苦报,绝不会不报的。为什么现在有一个人一直在行善,他的子孙反而不兴旺?有一个人一直在作恶,他的家反倒愈加发达?那么佛说的报应,倒是没有凭据了。”

中峰和尚回答说:“平常人的心被世俗的见解所蒙蔽了,法眼未开,所以把真的善行反认为是恶的,真的恶行反算它是善的,这是常有的事情。”

大家又说:“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恶怎么会有正反呢?”

中峰和尚听了后,便叫他们把自己所认为是善的、恶的事情都说出来。其中有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礼貌待人是善。”

中峰和尚说:“你说的不一定对。”

另外一个读书人说:“贪财,乱要钱是恶;不贪财,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

中峰和尚说:“你说的也不一定对。”

那几个读书人,因为他们所说的善恶,中峰和尚都说不对,所以就问和尚:“那究竟怎样才是善,怎样才是恶呢?”

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恶。如果你所做的事情,可以使别人得到益处,哪怕是骂人、打人也算是善;而有益于自己的事情,即使是恭敬人、礼貌待人的也都是恶。所以一个人做的善事,使旁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了;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私就是假了。从良心上所发出来的善行,是真;只不过是照例做做就算了的,是假。像这样的种种,我们都要仔细地考察清楚。”

祸从口出,谨言慎行

很久以前,有一个信佛教的富翁,为人慷慨大方,还经常用钱财去行善布施,供养三宝。

有一天,他又拿着很多财物虔诚地去供养佛陀和僧侣。佛陀接受了供养后就带领僧众回去了。回去的路上,佛陀和僧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突然从树上跳下来一只猿猴,向佛陀求借钵具。佛陀很痛快地就把钵具借给了猿猴,猿猴速去速回,并把钵具还给了佛陀。佛陀接过钵具时,发现里面盛满了蜜。于是,佛陀就把这些蜜分给了众僧侣。猿猴看见这一情形,欢喜地在树上一蹦一跳。

过了些日子,这个猿猴死了,转世为人后,生在了这个富翁家中。在他出生的时候,家里所有的钵体都盛满了蜜。富翁夫妇感到很奇怪,就给他起名叫蜜胜。

转眼几年过去了,蜜胜也长大成人了,他对世俗感到厌倦,于是屡次向父母要求出家。富翁夫妇舍不得儿子离开,迟迟不肯答应。后来,在儿子的再三请求下,富翁就答应了。

很快,蜜胜就来到了精舍,投佛出家。因为他前世做了很多的善事,所以很快就得到了果报。

有一次,他和同修的比丘们外出度化,走到半路的时候,天气炎热,大家都感到非常口渴。这时候,蜜胜比丘拿出自己的空钵,向空中一掷,然后用双手接住,钵体里已经盛满了蜜,于是他就把蜜分给大家吃。

回到精舍后,有一个比丘感到很纳闷,于是就问佛陀:“蜜胜比丘前世修的是什么福?为什么他随时随地都能够求到蜜呢?”

佛陀回答道:“你们还记得有一次在半路休息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只猿猴?它向我求借钵体,归还的时候里面就装了满满的蜜来,以此来供养僧众。由于它的好善喜施,死后就转化成了人,所以今生今世,他都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求得佳蜜。”

佛陀说完后,比丘又问道:“佛陀,那蜜胜的前世又是什么因缘让他变成一只猿猴的呢?”

佛陀看着这些弟子们,说道:“蜜胜成为一只猿猴,那是因为在五百年前,有一位比丘在看另一位比丘过河的时候,感觉那个比丘的姿势像一只猿猴,于是就笑他像猿猴,因此犯了恶语的罪过,最后被堕为猿猴。后来他知道自己错了,去向那位被讥笑的比丘忏悔,这才免去了地狱之苦,最后遇佛得度,今生也很快征得了罗汉果。”

佛陀讲完后,诸比丘们都明白了:一句恶言就能招来苦役。从此以后,大家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语,不敢有戏言和恶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