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瑞明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实地调查石灰岩地貌的专著。作者徐霞客(公元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从二十二岁起,直至去世为止,长期奔波于祖国各地,足迹遍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河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最后进贵州,入云南,横穿云南直至腾越(今腾冲)。登名山,涉大川,观赏祖国绮丽的风光,研究自然界的种种奥秘,在三十多年的艰辛旅程中,坚持写日记,把耳闻目睹的变幻莫测的景色与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记录下来,以其敏锐的观察,生动细腻的文笔,为我们留下一部有关石灰岩地貌的珍贵文献《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的成书,在徐霞客死后第二年,负责整理编订工作的是季梦良与王忠纫。不久,清军南下,江阴人民遭受浩劫,徐霞客的长子遇难。书稿在战火血泊中不幸散失,幸而尚有抄本流传,经徐霞客的幼子徐寄搜集整理成比较完整的本子,即所谓“诸本之祖”,可惜今已失传。徐霞客族孙徐镇整理的本子,于公元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付梓。现在通行的本子,主要是1928年丁文江的大字本,和1935年商务印书馆的国学基本丛书本。通行本与原稿大不一样,原稿“文字质直,不事雕饰”。通行本经过加工,有的地方已面目全非。
《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历史、植物学和文学等方面皆有成就,而在地理学方面贡献最大,突出表现于对石灰岩地貌的研究。在徐霞客以前,我国虽早有人注意石灰岩现象,但对石灰岩地貌作大规模的实地考察,则从徐霞客开始。我国的地理书籍,以疆域沿革、郡县建置、物产风俗为主要内容。名山大川虽有所记载,多欠准确具体,自然地理各种现象,很少涉及。而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多是纸上谈兵,只注意对文字材料的剪裁排比。徐霞客一反传统的学风,以其毕生精力从事野外调查,打破因袭之风,别开生面,为中国地理学、地貌学、岩洞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途径与方法。《徐霞客游记》最引起近代地理学家注意的,是徐霞客对西南地区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细致,记录详尽。比如,崇祯十年闰四月初二日记录,自入祁阳境,石质不同寻常,过祁阳后,山势突兀;进入湘口,山峰峭竖回翔。二十八日,到桂林,他记录着:诸峰分峙叠出,石峰临水,倒影幢幢,若青莲出水。后来从桂林赴阳朔,在他笔下,阳朔周围简直是碧莲玉笋世界。石灰岩地貌的主要特征是岩洞的出现,这是由于高温多雨受地下水的溶蚀而成;形成岩洞奇观的有石钝乳与石笋,溶解的石灰华悬挂洞顶,称石钟乳,林立洞底的则叫石笋。徐霞客非常注意岩洞的考察。对桂林的七星岩的结构形态特征,认真地进行了考察和记录,与现在科学的实地勘测完全一致。徐霞客不厌其烦地考察了一百多个洞穴,历尽艰险,认真地对各个岩洞内外进行周密观测,写出了大量宝贵资料。
徐霞客还考察了山川源流,写有《江源考》,推翻自《禹贡》以后一千多年以岷江为长江正源的错误说法,他指出金沙江是长江正源。又写有《盘江考》,经过反复调查,指出《明统志》以明月所、火烧铺二水为南、北盘江源的错误;指出发源于霑益州的南、北盘江各分流千余里,至平代山寨会合的错误。明代人对龙川江、麓川江、大盈江及缅甸的金沙江源流多有误解。徐霞客正确指出龙川江即麓川江。但因他仅到达腾越近郊,没有出关,误以金沙江为龙川江之别名。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他了解到流水侵蚀的规律,作出了“江流击山,山削成壁”的结论。对喷泉的成因,也有正确说明。《徐霞客游记》除了记载各地特产外,对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和各地植物的特点,作出了不少科学的论断,高山顶风大,气温低,故常无树木,因此黄山顶“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
北京图书馆藏《徐霞客西游记》旧钞本五册,记有五百七十一天的日记(从崇祯九年九月十九日至崇祯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共二十三万字。通行本只保留三百五十一天日记,仅十一万余字。通行本缺略较多。这个旧钞本《徐霞客西游记》补充了通行本的不足,提供了许多新资料,如崇祯十年七月十九日记“北盘之水,发源于曲靖东山之北”,本来是正确的,但通行本改为“北盘之水,发源杨林海子”,这是后人整理时,照后面滇游日记所误改。再如对左右江源记载颇详,基本正确,但不见于通行本。
徐霞客在长期实地考察中,懂得了一定的自然规律,具有某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不彻底。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书中有不少问题,甚至在山川河流的考察上还有某些错误。但《徐霞客游记》不失为世界上最早最详细的关于石灰岩地貌的珍贵文献,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