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谋篇第十》释义

谋篇第十

题解

《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引用本篇时,称本篇为《谋虑》。“谋”是计谋、谋略的意思。

本篇与《权篇》也是姊妹篇,人们常常以“权谋”并称。《权篇》主要讨论如何衡量游说对象,本篇则主要讨论如何讲究谋略,出谋划策。本篇的题注已遗失,从内容来看,涉及到计谋的准备、对象、方法、原则等,是关于谋略的专论。本篇在论述时,始终贯彻着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与重视人的作用的主导思想,反映了《鬼谷子》独特的价值观。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1]。审得其情,乃立三仪[2]。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3]。奇不知其所雍,始于古之所从[4]。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5],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注释

[1]“凡谋有道”三句:陶弘景注:“得其所因,则其情可求;见情而谋,则事无不济。”

[2]三仪:《太平御览》引有佚注曰:“三仪,有上有下有中。”仪,标准,法则。

[3]参以立焉,以生奇:陶弘景注:“言审情之术,必立上智、中才、下愚。三者参以验之,然后奇计可得而生。”参,参验,比照。

[4]奇不知其所雍,始于古之所从:陶弘景注:“奇计既生,莫不通达,故不知其所雍蔽。然此奇计,非自今也,乃始于古之顺道而动者,盖从于顺也。”雍,通“壅”,壅塞。从,从事,实践。

[5]司南:指南针,古代用来测方向的仪器。

译文

凡是给人家谋划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一定要追寻当前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经过,特别是当前面临的处境等实情。知道这些实情后,设计上、中、下三种标准的计策。然后将这三种标准的计策相互参验,吸收互补,确定出所需要的那一种,奇计就产生了。奇计产生后便可以无往而不胜。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必须遵循。所以,郑国人进山采玉的时候,一定要驾上装有指南针的车,就是为了不迷失方向。揣度对方的才干,衡量对方的能力,揣摩对方的实情,就是处理事情、设计计谋的指南针。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1]。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2]。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3]。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4]。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5],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6]。

注释

[1]“故同情而相亲者”四句:陶弘景注:“同情,谓欲共谋立事,事若俱成,后必相亲。若乃一成一害,后必相疏,理之常也。”同情,这里指感情、欲望相同的人。相亲,相互亲近。偏害,其中一方受到伤害。

[2]“同恶而相亲者”四句:陶弘景注:“同恶,谓同为彼所恶。后若俱害,情必相亲,若乃一全一害,后必相疏,亦理之常也。”同恶,共同被人憎恶。

[3]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陶弘景注:“异同之分,用此而察。”尹桐阳注:“数行犹云常事。”数行,屡次发生,经常发生。

[4]“故墙坏于其隙”三句:陶弘景注:“墙木坏毁,由于隙节,况人事之变生于异同,故曰斯盖其分也。”节,树木枝干交接的部位。

[5]议:议论,讨论。

[6]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陶弘景注:“言事有根本,各有从来,譬之卉木,因根而有枝条花叶,故因变隙,然后生于事业。事业者,必须计谋成;计谋者,必须议说;议说者,必有当否。故须进退之。既有黜陟,须别事以为法,而百事百度,何莫由斯而至。故其道数一也。”百事,各种食物。百度,各种法度。

译文

凡是思想欲望相同而互相亲近的人,是因为双方都能获得成效;凡是思想欲望相同而互相疏远的人,是因为其中一方必定会受到伤害。凡是同时被人憎恶而互相亲近的人,是因为都受到了伤害;凡是同时被人憎恶而互相疏远的人,是因为只有一方受到了伤害。所以,对双方有利就相互亲近,对双方有害就彼此疏远。这是经常发生的事,也是审察同异分界的一种根本办法。所以,土墙从有裂缝的地方崩坏,树木从有节的地方折断,缝隙和节就是它们的分界之处。变化都是从旧事件中发生的;有事态,就必须有谋略;要谋略,就必须计划考虑;要计划考虑,就必须商讨议论;商讨议论就产生了游说的言辞;游说是为了进取;有进取,就有退却;有退却,就要有节制。因而要使用节制的办法来处理事情。各种事情,各种制度,其根本道理都是相同的。

夫仁人轻货[1],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2];勇士轻难[3],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4];智者达于数[5],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6]。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7]。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8];有馀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9]。

注释

[1]轻货:轻视财物。

[2]费:经费,财物。

[3]难:祸难,灾难。

[4]据危:据守险要的地方。

[5]达:通达。

[6]三才:三种类型的人才,这里指仁人、勇士、智者。陶弘景注:“使轻货者出费,则费可全;使轻难者据危,则危可安;使达数者立功,则功可成。总三才而用之,可以光耀千里,岂徒十二乘而已。”

[7]是因事而裁之:陶弘景注:“以此三术驭彼三短,可以立事立功也。谋者因事兴虑,宜知而裁之。故曰因事裁之。”

[8]为直者,积于曲也:此句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木工在做活的时候,要得到平直的木料,必须用锯、刨等工具削去弯曲的部分。所以说,平直的东西都是从弯曲中积累起来的。

[9]此其道术行也:意为懂得积弱为强,积曲为直,积不足为有余的道理,就能通于道了。陶弘景注:“柔弱胜于刚强,故积弱可以为强大;直若曲,故积曲可以为直;少则可以得众,故积不足可以为有余,然则以弱为强,以曲为直,以不足为有余,斯道术之所行,故曰道术行也。”

译文

仁义的人轻视财物,不可能用利益诱惑他,却可以叫他拿出财物;勇敢的人不怕危难,不可能用祸患吓住他,却可以叫他镇守险要的地方;聪明的人通达事理,不可能用诡计欺骗他,却可以向他讲明道理,使他建立功业。这是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所以愚蠢的人容易受到蒙蔽,不肖的人容易感到害怕,贪婪的人容易受到引诱,这是根据不同的人来做决定。所以,强大是从弱小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平直是从弯曲积累起来的,有余也是从不足积累起来的。懂得这个道理,道术就得以实行了。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1]。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2]。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正之[3],符而应之[4],拥而塞之[5],乱而惑之,是谓计谋[6]。

注释

[1]“故外亲而内疏者”四句:陶弘景注:“外阳相亲而内实疏者,说内以除其内疏也;内实相亲而外阳疏者,说外以除其外疏也。”

[2]“故因其疑以变之”六句:陶弘景注:“若内外无亲而怀疑者,则因其疑以变化之;彼或因变而有所见,则因其所见以然之。既然见彼或有可否之说,则因其说以要结之;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势,则因其势以成就之。去就既成,或有恶患,则因其恶也为权量之,因其患也为斥除之。”要,应和。权,谋划。

[3]正:证明。

[4]符:内符,由外在表象推测出内心想法。

[5]拥:通“壅”,堵塞。

[6]是谓计谋:《孙子·计篇》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陶弘景注:“患恶既除,或恃胜而骄者,便切摩以恐惧之,高危以感动之。虽恐动之,尚不知变者,则微有所引,据以证之,为设符验以应之也。虽为设引据符验,尚不知变者,此则惑深不可救也;便拥而塞之,乱而惑之,因抵而得之,如此者,可以为计谋之用也。”

译文

所以,如果对方表面亲近而内心疏远,就要通过游说改变他的内心想法;如果对方内心亲密而表面疏远,就要通过游说改变他的表面态度。因此,要根据对方的疑问所在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要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是否得法,要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应和他,要根据对方的形势来成全他,要根据对方所厌恶的东西为他谋划对付的办法,要根据对方可能遇到的祸患来设法防范。要相互切磋,防止骄纵,叫他产生戒惧心理;要用高超的议论来激励对方,使他行动起来;对方不理解时,要微妙地引用先例和相应的事实来验证,使对方觉悟并接受建议;堵塞、蒙蔽他,使他处于混乱迷惑之中。这就是商定和使用谋略。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1]。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2]。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3]。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4]。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5]。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6]。

注释

[1]“公不如私”三句:陶弘景注:“公者扬于王庭,名为聚讼,莫执其咎,其事难成;私者不出门庭,慎密无失,其功可立。故曰公不如私。虽复潜谋,不如与彼要结。二人同心,物莫之间,欲求其隙,其可得乎?”公,公开。私,私下。结,结盟。

[2]奇流而不止:奇计使用的效果就像流水一样,不可阻止。陶弘景注:“正者循理守常,难以速进;奇者反经合义,因事机发。故正不如奇,奇计一行,则流通而不知止。故曰奇流而不止也。”

[3]“故说人主者”四句:陶弘景注:“与人主言奇,则非常之功可立;与人臣言私,则保身之道可全。”

[4]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陶弘景注:“身在内而言外泄者,必见疏也;身居外而言深切者,必见危也。”内,亲近。外,疏远。

[5]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陶弘景注:“谓其事虽近,彼所不欲,莫强与之,将生恨怒也;教人当以所知,今反以人所不知者教之,犹以暗除暗,岂为益哉。”无,通“毋”,不要。

[6]阴道而阳取:在隐秘中行事,在公开场合收获。陶弘景注:“学顺人之所好,避讳人之所恶,但阴自为之,非彼所逆,彼必感悦,明言以报之。故曰阴道而阳取之也。”

译文

在商定和使用谋略时,公开商讨,不如私下密谋;私下密谋,又不如结成盟党;结成了盟党,就不会有空隙泄露出去。计谋的使用,遵守常道不如使用奇计,奇计的使用就像流水一样,不可阻止。所以游说君主,一对要对他说奇计,才能引起他的关注;游说权臣,一定要跟他讲私人的利害,方可实施。虽然是自己人,却说有利于外人的话,就要被疏远。如果是外人,但是知道太多内情的话,就会有危险。不要把对方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他,不要把对方不知道的强教给他。人家有什么爱好,要学着顺从他;人家有什么厌恶忌讳,要学着避免和替他隐讳。因此,在隐秘中行事时使用这些方法,而在公开场合收到明显的收获。

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1]。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2]。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3]。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4]。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5]。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6]。

注释

[1]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陶弘景注:“将欲去之,必先听从,令极其过恶,过恶既极,便可以法乘之,故曰从之者乘之也。”去,去掉,除掉。纵,放纵,听任。乘,利用。

[2]“貌者”三句:陶弘景注:“貌者谓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谓其人中和平淡,见善不美,见恶不非,如此者,可以至情托之。故曰至情托焉。”

[3]“可知者”四句:陶弘景注:“谓彼情宽,密可令知者,可为用谋。故曰可知者,可用也。其人不宽,密不可令知者,谋者不为用谋也。故曰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4]“制人者”四句:陶弘景注:“制命者,言命为人所制也。”握权,掌握主动权。制命,被别人控制了命运。

[5]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陶弘景注:“圣人之道,内阳而外阴;愚人之道,内阴而外阳。”

[6]“亡不可以为存”三句:陶弘景注:“智者宽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难事。然而不智者,必有危亡之祸。以其难事,故贤者莫得申其计画,则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难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则他莫能为,惟智者可矣。故曰无为而贵智矣。”无为,顺应规律。

译文

所以如果要除掉对方,就要先放纵他,待他作恶到一定阶段后,再顺理成章除掉他。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沉的人,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在人的任用上,如果能彻底地了解他,才能重用他;如果还不能足够地了解他,谋划时就不要重用他。所以说,从事政治活动最重要的是控制人,绝对不要被别人控制。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权的统治者;被别人控制的人,是唯命是从的被统治者。所以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大肆宣扬。聪明的人做事就比较容易,而愚笨的人做事就比较困难。由此看来,虽然消失的东西已不能再出现,已有的危险也不能转为安全,但是在事情处理的过程中,顺应规律、重视智慧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1]。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2]。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3]。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与语[4]。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诱[5]。

注释

[1]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陶弘景注:“众人所不能知,众人所不能见,智独能用之,所以贵于智也。”

[2]“既用”七句:陶弘景注:“亦既用智,先己而后人。所见可,否择事为之,将此自为;所见不可,择事而为之,将此为人,亦犹伯乐教所亲相驽骀,教所憎相千里也。”可,认可。

[3]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陶弘景注:“言先王之道贵于阴,密寻古遗言,证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圣人之道,唯在隐匿。’所隐者中正,自然合道,非专在忠信仁义也。故曰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不偏不倚。

[4]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以语:陶弘景注:“言谋者晓达道理,能于此义,达畅则可以语,至而言极也。”道理达于此之义,能够懂得在忠信、仁义和中正法则的前提下运用谋略的人。

[5]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诱:陶弘景注:“谷,养也。若能得此道之义,则可居大宝之位,养远近之人,诱于仁寿之域也。”谷,俞樾《诸子平议·补录》当作“觳”,意为“毂”,即悦近来远,让天下归服。

译文

智慧要用在众人目前无法察知的地方,才干也要用在众人看不见的地方。运用智谋和才干之后,被人认可,便选择应该做的事去做,这是为自己的办法;运用智谋和才干之后,被人否定,还是选择应该做的事去做,这是为别人的办法。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属于“阴”的。俗话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深莫测,圣人治世的法则在于隐藏不露。”运用智慧、才干虽然讲究隐秘,但是不能失去忠信、仁义和中正的法则。能够懂得在忠信、仁义和中正法则的前提下运用谋略的人,才能和他谈计谋。能够懂得这些道理的,就能够悦近来远,就可以与之商讨处理一切远近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