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言第十二
题解
“符”,又称“符节”。古代用竹木或金属制作,上书文字,剖为两半,朝廷与受命者各执一半,对证时两半相合,称为“符验”。这里指内符,即君主的外在表情或表现与其内心相符。“言”,即格言。“符言”,就是对身居高位的人提出的治理国家的行为准则,是君主常用的治国之道。“符言”追求的是言行合一,名实相符。陶弘景题注曰:“发言必验,有若符契,故曰符言。”杨慎曰:“符言者,揣摩之所归也,捭阖之所守也,千圣之所宗也,如符然,故言曰符言。”尹桐阳曰:“符言,犹《管子》所谓内言人主所当执守者,其文与《管子·九守》篇略同。”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1]。善与而不静[2],虚心平意以待倾损[3]。右主位[4]。
注释
[1]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陶弘景注:“被,及也;肉,肥也,谓饶裕也。言人若居位能安徐正静,则所及之节度无不饶裕也。”被节无不肉,骨节之上无不有肉加于其上。被,施及,加于……之上。
[2]与:给予。
[3]虚心平意以待倾损:陶弘景注:“言人君善与事接而不安静者,但虚心平意以待之,倾损之期必至矣。”倾损,倾倒与损害。
[4]右主位:陶弘景注:“主于位者,安徐正静而已。”右,古代书籍都是从右向左直行书写的,所以“右”有上文的意义。
译文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做到安详、从容、正派、沉静,就像骨节必须有肉附着于其上一样,才能活动,发挥作用。他对臣民友善,能够给予而不争夺利益,心意虚静平和,用这种态度来准备应付可能出现的危机。以上说的是如何保持君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1]。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2]。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3]。右主明[4]。
注释
[1]“目贵明”三句:陶弘景注:“目明则视无不见,耳聪则听无不闻,心智则思无不通。是三者无壅,则何措而非当也。”
[2]“以天下之目视者”六句:陶弘景注:“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盖用此道也。”天下,天下的人。
[3]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陶弘景注:“夫圣人不自用其聪明思虑而任之天下,故明者为之视,聪者为之听,智者为之谋。若云从龙,风从虎,沛然而莫之御。辐辏并进,则亦宜乎。若日月之照临,其可塞哉?故曰明不可塞也。”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辏,车轮的辐集中于轴心。
[4]右主明:陶弘景注:“主于明者以天下之目视也。”
译文
眼睛贵在清晰明亮,耳朵贵在灵敏机警,心灵贵在富有智慧。如果用天下人的眼睛来观察,就没有什么东西是看不到的;如果用天下人的耳朵来倾听,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听不到的;如果用天下人的智慧来思维,就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被认知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像车辐条集中于车轴一样,齐心协力,就能明察一切,无可阻塞。以上说的是如何保持明察。
德之术曰[1]: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2]。高山仰之可极[3],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德术正静[4],其莫之极[5]。右主德[6]。
注释
[1]德之术:“德”字《管子·九守》篇作“听”。因为“听”的繁体字为“听”,与“德”字形近,所以此处是“听之术”。陶弘景注:“崇德之术,在于恢宏博纳,山不让尘,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流,故能成其深;圣人不拒众,故能成其大。”
[2]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陶弘景注:“言许而容之,众必归而防守;拒而逆之,众必违而闭塞。归而防守,则危可安;违而闭塞,则通更壅。夫崇德者,安可以不宏纳哉。”闭塞,阻绝,隔断。
[3]极:至,到达。
[4]神明:指能够洞察一切。《淮南子·兵略》云:“见人之所不见,谓之明;知人之所不知,谓之神。”
[5]莫之极:测不出他的高深,即深不可测。陶弘景注:“高莫过山,犹可极;深莫过渊,犹可测。若乃神明之位德术正静,迎之不见其前,随之不见其后,其可测量哉。”
[6]右主德:陶弘景注:“主于德者,在于含弘而勿距也。”
译文
听取采纳意见的方法是:不要胡乱许诺,也不要胡乱拒绝。如果随便许诺,对方便会保守自满;如果随便拒绝,对方便会闭口不说,堵塞了言路。高山再高,抬起头就能看到它的顶点;深渊再深,也可以测量出它的深度;君主处在最尊贵的位置,只要方法公正而沉着,就没有人可以探测出他的高深。以上说的是如何听取意见。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1]。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暗化矣[2]。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3]。右主赏[4]。
注释
[1]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陶弘景注:“赏信,则立功之士致命捐生;刑正,则更戮之人没齿无怨。”信,信用。正,公正。
[2]“赏赐贵信”四句:陶弘景注:“言施恩行赏,耳目所闻见,则能验察不谬,动必当功,如此,则信在言前,虽不闻见者,莫不暗化也。”暗化,暗自被感化。
[3]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陶弘景注:“言每赏必信,则至诚畅于天下,神明保之如赤子,天禄不倾如泰山,又况不逞之徒,而欲奋其奸谋,干于君位者哉。此犹腐肉之齿,利剑锋接,必无事矣。”诚,诚信。畅,畅达。干君,冒犯君主。
[4]右主赏:陶弘景注:“主于赏者,贵于信也。”
译文
使用赏赐贵在守信,使用刑罚贵在公正。赏赐讲信用,刑罚讲公正,都要从君主身边经常接触的人和事情做起,这样可以使那些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人暗中受到感化。君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天下,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保佑,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冒犯君主呢?以上说的是如何进行赏赐。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1]。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2]。右主问[3]。
注释
[1]“一曰天之”三句:陶弘景注:“天有逆顺之纪,地有孤虚之位,人有通塞之分。有天下者,宜皆知之。”天,天时。地,地利。人,人和。
[2]“四方上下”三句:陶弘景注:“夫四方上下,左右前后,有阴阳向背之宜。有国从事者,不可不知。又荧惑,天之法星,所居灾眚吉凶尤着。故曰虽有明天子,必察荧惑之所在,故亦须知之。”荧惑,蒙蔽迷惑。
[3]右主问:陶弘景注:“主于问者,须辨三才之道。”
译文
君主要善问天时、地利、人和。天地上下,东南西北四方,左右前后都问遍,哪里还有被人蒙蔽和迷惑的地方?以上说的是如何询问情况。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1]。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2]。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3]。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4]。右主因[5]。
注释
[1]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陶弘景注:“九窍运,为心之所使;五官动作,君之所命。”九窍,指双耳、双目、双鼻孔、口、尿道、肛门。五官,殷商时期的五种官职,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这里泛指百官。
[2]“为善者”四句:陶弘景注:“赏善罚非,为政之大经也。”
[3]“君因其所以求”三句:陶弘景注:“与者,应彼所求;求者,得应而悦。应求则取施不妄,得应则行之无怠,循性而动,何劳之有。”因,顺应。
[4]因之循理,固能久长:陶弘景注:“因求而与,悦莫大焉,虽无玉帛劝同赏矣。然因逆理,祸莫速焉。因之循理,故能长久。”尹桐阳注:“《论语》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太史公自序》:‘因者,君之纲也。’皆此所谓主因者。”
[5]右主因:陶弘景注:“主于因者,贵于循理。”
译文
心是九窍的主宰,君主是各级官员的主宰。官员中,做了善事的,君主就应该给予赏赐;做了坏事的,君主就应该给予惩罚。君主顺应他们表现出来的一切给予赏罚,就不会劳神费力。圣人能够任用官吏,便能掌握他们;因顺形势而遵循道理,所以能够长治久安。以上说的是君主如何因势顺理管理官吏。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1]。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2]。开闭不善,不见原也[3]。右主周[4]。
注释
[1]“人主不可不周”三句:陶弘景注:“周谓遍知物理,于理不周,故群臣乱也。”周,周全,周到。
[2]“家于其无常也”三句:陶弘景注:“家犹业也。群臣既乱,故所业者无常,而内外闭塞;触途多碍,何如知所开乎。”家于其无常,即处于无常。家,居。其,指代群臣。
[3]开闭不善,不见原也:陶弘景注:“开闭即捭阖也,既不用捭阖之理,故不见为善之源也。”原,本原。
[4]右主周:陶弘景注:“主于周者,在于遍知物理。”
译文
君主考虑事情不能不周到,要善于平衡各方利益;君主一旦做得不周到,群臣之间就会有人因照顾不到而生出祸乱。群臣处于无常状态,内外信息就不会畅通,君主怎么能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呢?如果君主不能成功解开与群臣之间的误会,并成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能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以上说的是周到的重要性。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1]。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2]。右主恭[3]。
注释
[1]“一曰长目”三句:陶弘景注:“用天下之目视,故曰长目;用天下之耳听,故曰飞耳。用天下之心虑,故曰树明。”长目,使眼睛看得更远。飞耳,使耳朵听得更远。树明,使心里明察一切。
[2]“明知千里之外”四句:陶弘景注:“言用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故千里之外,隐微之中,莫不玄览。既察隐微,故为奸之徒,绝邪于心胸。故曰莫不暗变更改也。”洞,洞察。
[3]右主恭:陶弘景注:“主于恭者,在于聪明文思。”
译文
一要使眼睛看得更远,二要使耳朵听得更远,三要使心里洞察一切。明白知道千里之外的情况,了解隐蔽微小的事情,这就叫作洞察。如果能够洞察一切,那么天下为非作歹的人都会暗暗地改变自己的恶劣行为。以上说的是如何洞察验证一切。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1]。名实相生,反相为情[2]。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3]。右主名[4]。
注释
[1]实安而完:陶弘景注:“实既副名,所以安全。”实,实际。
[2]反相为情:陶弘景注:“循名而为实,因实而生名。名实不亏则情在其中矣。”情,这里指事物的本性。
[3]“名当则生于实”五句:陶弘景注:“名当自生于实,实立自生于理。又曰:无理不当,则名实之德自生也。又曰:有德必和,能和自当。”
[4]右主名:陶弘景注:“主于名者,在于称实。”
译文
依照名分去考察实际,根据实际来确定名分。名与实是相互依存的,互为对方的本性。所以说:名分适当,就说明它是从实际中产生的;实际之物,是从事理中产生的,事理是从名分和实在的品格中产生的;品格是从和谐中产生的;和谐是从适当中产生的。以上说的是名实相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