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内揵第三》释义

内揵第三

题解

《鬼谷子》曰:“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内,指内心世界。揵,通“楗”,闭塞的开关,即锁。内揵,字面的意思是从内心深处锁住,作为游说之术,其含义是:向君主进献说辞,要深入到君主的内心世界,使双方的关系就像门闩和门、钥匙和锁一样紧密结合,亲密无间。陶弘景题注曰:“揵者,持之令固也。言君臣之际,上下之交,必内情相得,然后结固而不离。”俞樾曰:“此篇名《内楗》。楗即键也。《周官》:‘司门掌授管键。’司农注曰:‘管谓钥也,键谓牡。’然则内楗者,谓纳键于管中。”

“内揵”之术应遵循“得其情,乃制其事”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取得君主的信任,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真实思想。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1],就之不用,去之反求[2]。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3]。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4]。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5]。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6]。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7]。

注释

[1]远而亲,近而疏:陶弘景注:“道合则远而亲,情乖则近而疏。”远、近,指血缘或亲戚关系。亲、疏,指实际上的交往关系。

[2]就之不用,去之反求:陶弘景注:“非其意则就之而不用,顺其事则去之反求。”就,靠近。用,任用。去,离开。求,征召。

[3]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陶弘景注:“分违则日进前而不御,理契则遥闻声而相思。”御,通“迓”,迎接,欢迎。

[4]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陶弘景注:“言或有远而相亲,去之反求,闻声而思者,皆有内合相持,素结其始。故曰皆有内揵,素结本始也。”素,平时。结,建立关系。本始,开始,开端。

[5]“或结以道德”四句:陶弘景注:“结以道德,谓以道德结连于君。若帝之臣,名为臣,其实为师也。结以党友,谓以友道结连于君。王者之臣,名为臣,其实为友也。结以货财,结以采色,谓若桀纣之臣,费仲、恶来之类是也。”或,有的。党友,志趣相投的朋友。财货,金钱、货物。采色,绚丽成章的颜色。这里指满足耳目视听之好的女色、音乐、歌舞等娱乐形式。

[6]“用其意”九句:陶弘景注:“自入出以下八事,皆用臣之意,随其所欲,故能固志于君,物莫能间也。”用其意,根据对方的意图而结交。入,入世,参与政事。出,出世,不参与政事。

[7]“若蚨母之从子也”五句:陶弘景注:“言蚨母养子,以盖覆穴,出入往来,初无间朕,故物不能止之。今内揵之臣,委曲从君以自结固,无有间隙,亦由是也。”蚨母,昆虫名,即青蚨。外形似蝉,比蝉稍大。取蚨子,其母无论远近都会飞来相救。干宝《搜神记》卷十三云:“(蚨母)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陶弘景注:“蚨母,螲也。似蜘蛛,在穴中,有盖。”

译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微妙的。有的关系疏远,思想上却很亲密;有的关系亲近,思想上却很疏远。有的人主动亲近君主,反而不被任用;有的人离开了君主,反而被君主征诏。有的人天天出现在君主面前也得不到任用,有的人只是远远听到他的名声,君主却朝思暮想要得到他。这都是由于内心相知的程度不同所致,取决于君臣之间平时的结交。君臣之间的关系,有的以道德相交,有的以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道相交,有的以财物相交,有的以美色娱乐相交。能够揣摩君主意图而相互结交,那么,你就能想入世就入世,想出世就出世;想亲密就亲密,想疏远就疏远;想靠近就靠近,想离开就离开;想自己得到征召就得到征召,想让君主思念自己就能让君主思念。就好像青蚨虫一样,母虫一定要细心地保护它的幼虫,无论出入,都没有间隔的迹象,自由往来,没有谁可以阻止。

内者,进说辞也[1];揵者,揵所谋也[2]。欲说者,务隐度[3];计事者,务循顺[4]。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5]。方来应时[6],以合其谋[7]。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8]。

注释

[1]内者,进说辞也:陶弘景注:“说辞既进,内结于君,故曰内者进说辞也。”俞樾曰:“内,读为纳。”内,使动用法,使……进入内心。

[2]揵者,揵所谋也:陶弘景注:“度情为谋,君必持而不舍,故曰揵者揵所谋也。”俞樾曰:“内揵者,谓纳键于管中。”揵所谋,使谋略与对方相合。揵,也是使动用法。

[3]欲说者,务隐度:陶弘景注:“说而隐度,则其说必行。”隐度,暗中揣度。

[4]计事者,务循顺:陶弘景注:“计而循顺,则其计必用。”循顺,依靠,顺着。

[5]“阴虑可否”三句:陶弘景注:“谓隐虑可否,然后明言得失,以御君志也。”阴虑,暗中考虑。明言,公开讲。

[6]方来应时:进献计谋要契合时机。方,计谋。应时,切合时宜。

[7]合其谋:合于君谋。其,君主。

[8]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陶弘景注:“详思,计虑来进于君,可以自固;然后往应时宜,必当君心也。”来揵,前来进献的计谋。

译文

所谓“内”,就是使进献说辞能够深入君主的内心;所谓“揵”,就是使自己的谋略与君主相合。想去游说君主的时候,必须先审时度势,暗中揣测君主的真实想法和意图;想向君主进献计谋时,必须顺着君主的意愿。暗中揣度是否可行,再对君主公开说出所得所失,以便迎合君主的心志。进献计谋要选准时机,对方一旦有应,便立即进献说辞以合于君主的谋略。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献计谋,去迎合君意,适应形势。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1]。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2]。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3]。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4]。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5]。见其谋事,知其志意[6]。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7]。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8]。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9]。

注释

[1]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陶弘景注:“计谋不合于君,则不可施行也。”内,这里既指言辞,也指计谋。

[2]“乃揣切时宜”三句:陶弘景注:“前计既有不合,乃更揣量切摩当时所为之便,以求所以变计也。”揣切,切磋,揣摩。时宜,时机是否适宜。从便所为,从便于实施的角度出发。

[3]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陶弘景注:“以管取揵,揵必离;以变求内,内必合。”管,钥匙。揵,通“楗”,门闩。

[4]“言往者”四句:陶弘景注:“往事已着,故言之贵顺辞;来事未形,故说之贵通变也。”言往者,讲历史。顺辞,顺从君主心意的言辞。说来者,讨论未来。变言,变通的言辞。

[5]“善变者”七句:陶弘景注:“善变者,谓善识通变之理,审知地势则天道可知。故曰:乃通于天。知天则四时顺理而从化,故曰:以化四时。鬼神者,助阴阳以生物者也,道通天地,乃能使鬼神,合德于阴阳也。既能知地通天,化四时,合阴阳,乃可以牧养人民。”化四时,精通四时的变化。使鬼神,役使鬼神。

[6]见其谋事,知其志意:陶弘景注:“其养人也,必见其谋事而知其志意也。”谋事,处理事务。志意,心志和意向。

[7]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陶弘景注:“谓知之即与合,未知即不与合也。”事有不合,决策不合君心。知,了解,掌握。

[8]阳:这里指表面。阴:这里指内心。

[9]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陶弘景注:“不合,谓圆凿而方枘。故圣人不为谋也。”

译文

如果自己的言辞或计谋与君主不合,就不能施行。这时就要揣摩时机是否适宜,从有便实施的角度出发,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争取被采纳,就像用钥匙开锁一样,变被动为主动,极易达到目的。游说时,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采用顺从君主心意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变通的言辞。善于应变的,必须详细了解各国地理形势,精通天文四时的变化,这样才能做到役使鬼神,与阴阳之理相合,管理民众。见到君主处理事情的计谋和措施,就能知道他的心志和意向。所办的事情有时不能合君心,是因为对君主的心志和意向还不够了解。意见一致了,而不能密切结合是因为只停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凡是与君主之意不合的事,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1]。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2]。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以待决事也[3]。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4]。得其情,乃制其术[5]。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6]。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7]。

注释

[1]“故远而亲者”四句:回应上文“远而亲,近而疏”。陶弘景注:“阴德谓阴私相得之德也。”阴德,暗合君心。德,通“得”。

[2]“就而不用者”四句:回应上文“就之不用,去之反求”。陶弘景注:“谓所言当时未合,事过始验。故曰事中来也。”策不得,谋略不恰当,不符合君心。事中来,预测的事情后来应验了。

[3]“日进前而不御者”四句:回应上文“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陶弘景注:“谓彼所行合于己谋,待之以决其事,故遥闻声而相思也。”施,措施。待,期待。

[4]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陶弘景注:“言不得其情类而为说者,若北辕适楚,陈轸游秦,所以见非逆也。”见逆,被拒绝。见非,被否定。

[5]得其情,乃制其术:陶弘景注:“得其情则鸿遇长风,鱼纵大壑,沛然莫之能御。故能制其术也。”情,实情。制,制订。术,谋略,主张。

[6]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陶弘景注:“此用者,谓用其情也,则出入自由,揵开任意也。”此用,用此,即使用这种方法。

[7]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陶弘景注:“言以得情立事,故能先知可否,万品所以结固而不离者,皆由得情也。”此,指上文提到的“得情”。揵万物,控制万事万物。先知,预先了解情况。

译文

所以那些关系疏远反而得到君主亲近的人,是因为他们能与君主心意暗合;那些关系亲近反而被君主疏远的人,是因为他们与君主心意不一。主动亲近君主反而不被任用的,一定是谋略不恰当,不符合君心;离开君主反而被征召的,一定是他所预测的事在后来应验了。天天在君主面前却不被任用的人,一定是建议措施不合君主之意;君主远远听到他的名声就朝思暮想要得到的人,一定是谋略相合,期待他前来决断大事。所以说,如果找不到双方的共同之处而制订谋略,必定会被排斥;不了解对方的实情而实行游说,必定会被否定。了解到真情,才能制订并实现自己的谋略。使用这种办法既可以进入,也可以出来,既可以相合,也可以离开。所以圣人立身处事,就是遵循这种规律来预先了解情况,从而跟各种人和事物紧密结合的。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1],先取《诗》《书》[2],混说损益,议论去就[3]。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4]。揣策来事,见疑决之[5]。策而无失计,立功建德[6]。

注释

[1]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陶弘景注:“由夫得情,故能行其道德仁义以下事也。”由,通过,从中经过。

[2]《诗》:《诗经》。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西汉时尊为经,称《诗经》。《书》:《尚书》。先秦时称“书”,西汉时尊为经,又称《书经》。春秋战国时期,在外交场合往往引用《诗经》或《尚书》中的只言片语,来做说服的例证。

[3]混说损益,议论去就:陶弘景注:“混,同也。谓先考《诗》《书》之言,以同己说,然后损益时事,议论去就也。”混说,夹杂进自己的说法。损益,减少和增加,有斟酌、研讨的含义。

[4]“欲合者用内”三句:陶弘景注:“内谓情内,外谓情外。得情自合,失情自去,此盖理之常也。言善知内外者,必明识道术之数。”内,靠拢、进取的方法。外,疏远、退让的方法。道数,规律。

[5]揣策来事,见疑决之:陶弘景注:“预揣来事,见疑能决也。”揣,揣测。策,计划。

[6]策而无失计,立功建德:陶弘景注:“既能明道数,故策无失计。策无失计,乃立功建德也。”失计,失算,发生错误。

译文

在游说时,要顺着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等方面来进言,从《诗经》《尚书》中征引例证,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言辞,或增加或减少,再仔细研讨在当前情况下自己是离开还是留下辅助君主。如果决定辅助君主,就从进取方面努力,以求思想与君主相合;如果要离开,就采取消极的办法,尽量退避。如果想要离开,无论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避,都一定要通晓与君主相处的规律,这样才可以揣测计划未来的事情,发现疑难之处才可以迅速决断。策略上没有失误之处,就能立功建立德业。

治名入产业,曰揵而内合[1]。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2]。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3]。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4]。若欲去之,因危与之[5]。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6]。

注释

[1]治名入产业,曰揵而内合:陶弘景注:“理君臣之名,使上下有序;入贡赋之业,使远近无差。上下有序则职分明,远近无差则徭役简,如此则为国之基日固。故曰揵而内合也。”治名,辨析名分,指确立君臣的职责。入产业,治理民众,使国家增加财富。

[2]“上暗不治”三句:陶弘景注:“上暗不治其任,下乱不寤其萌。如此天下无邦,域中旷主。兼昧者,可行其事;侮亡者,由是而兴。故曰揵而反之。”上,君主。暗,昏庸。下,臣下。寤,醒悟。

[3]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陶弘景注:“言自贤之主,自以所行为得,而外不留贤者之说。如此者,则为作声誉而飞扬之,以钓其欢心也。”自得,自鸣得意。外不留,别人进言,不被采纳。飞,假意称颂。

[4]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陶弘景注:“君心既善,己必自有命来。召己则迎而御之,以行其志也。”命,命令。迎,接受。

[5]若欲去之,因危与之:陶弘景注:“翔而后集,意欲去之,因其将危与之辞矣。”俞樾曰:“危,读为诡。古字‘诡’与‘危’通。”尹桐阳认为:“危与,高举也。高举,谓不仕。”

[6]“环转因化”三句:陶弘景注:“去就之际,反复量宜,如圆环之转,因彼变化。虽优者莫知其所为,如是而退,可谓全身大仪。仪者,法也。”环转因化,像圆环一样转动,顺应对方的变化。仪,法则。

译文

既能帮助君主处理好君臣之间的职分,又能帮助君主治理百姓,增加财富,使国家富强,这就叫从内部与君主结交。如果君主昏庸不理政事,臣下胡乱行事而不觉悟,那么进献谋略就会遭到拒绝,自己要反身而退,不再为其谋划。如果君主自鸣得意而不采纳外人的建议,只能假意去称颂他,以赢得他的欢心。如果君主有命令来征召自己,便接受任命,发挥作用,施行自己的主张。如果想要离开君主,就说自己继续留在君主身边将会危害到他,这样君主自然会放行。总而言之,要做到像圆环一样灵活转动,顺应对方情势的变化,使谁也无法了解自己的计谋,隐退往往也是一种全身而退的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