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贫之忍第十》译文与赏析

贫之忍第十

贫之忍第十

无财为贫,原宪非病;鬼笑伯龙,贫穷有命。

造物之心,以贫试士,贫而能安,斯为君子。

民无恒产,因无恒心,不以其道得之,速奇祸于千金。噫,可不忍欤!

【译文】

没有钱财叫做“贫”。《庆子·让天篇》载,鲁国的原宪生活贫困,但仍能端坐鼓琴。他在回答子贡的问话时,称自己是贫而不是病;南宋刘伯龙在家里盘算钱财问题时,被鬼讥笑,伯龙认识到,贫穷是命中注定。

老天的意愿是,用贫穷来检验谁更有志气。这就是所说的“以贫试士”。《孟子》说当处于贫穷的境地时,仍然能够做到安贫乐道,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普通人之所以没有永久固定的财产,是因为他们没有坚定的意志。不是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钱财的人,通常会在短时间内招致祸患。唉!贫贱不移志,才是大丈夫。面对贫穷的处境,怎能不忍一忍呢!

【评析】

每个人对于贫困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是不得不居于贫困,苦熬贫困,所以就觉得贫困是可怕的,这是着眼于物质生活的贫困。还有一些人是甘居贫困,是借贫困的环境来磨炼自己的意志,这是自觉地忍受贫困。所以不仅要注重自己的物质享受,还要更看重自己的精神修养,这才是积极的忍受贫困。

典例阐幽 忍受贫困,磨炼心志

三国初期,刘皇叔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前夕,曾会见过一位“水镜先生”。他告诉刘备一句着名的话,“卧龙、凤雏,得一人而安天下”。“卧龙”是指诸葛亮,“凤雏”是指庞统。这位“水镜先生”的真名叫司马徽,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善于识别人才,但不随便议论,凡是有人问起某某人怎样?不论这个人是好是坏,他都只回答一个字:“佳。”

庞统,曾在刘备手下担任军师中郎将,帮助刘备进攻四川,在围攻雒县时,不幸被流矢射中,死时才三十八岁。庞统少年时代性格内向,不大惹人注意,在他十六岁的时候,曾经去看望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摘桑叶,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从白天到深夜谈论了很长时间。司马徽非常赏识庞统,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南郡(今湖北江陵以北一带地区)文人中的首领。经司马徽的这一番赞扬,庞统的声誉便一天天高了起来。后来司马徽移居颍川老家,庞统从南郡历经二百里行程前去探望。到了司马徽的住地,见他还是在树上采桑。这时庞统的见解和少年时代有些不一样了,就从车子里探出头来对司马徽说:“我听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挂着黄金大印,佩着紫色的绶带,怎能委屈自己的才能,在这里做养蚕妇人的事呢?”

司马徽听了,笑笑说:“你先请下车,我再回答你的问题。”等庞统下了车,他接着说:“你只知道拣小路走能够早一点到达目的地,但不知道走小路容易迷路。过去尧时的伯成子告别诸侯,到野外去耕地,并不羡慕功名和荣耀。孔子的弟子原宪住在用桑树条圈成的门枢的屋子里,不要高大的官家住宅。这就是古代的隐士许由、巢父心胸宽阔的地方,也是伯夷、叔齐足以骄傲的原因。在我们这些人眼里,认为像吕不韦那样以奸诈手段骗得官位的人,或者像刘景生那样拥有骏马的昏庸君主,都是不值得夸耀的。”

司马徽的一番话,深刻地教育了庞统,使他认识到必须忍受住贫寒的生活,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中为人处世不能只是追求富贵功利,任何事情都要从正道上取得,只能拥有应该拥有的东西。否则,还不如守着朴素和贫寒,具有纯真的性格。庞统迅速领会到了他的含义,对司马徽道谢说:“我生活在中原的边陲地带,很少听到这么精奥的道理。今天如果不是叩响你这座洪钟,敲响你这面能发出雷声的大鼓,还真不知道天底下竟有这般激昂慷慨的音响哩!”

庞统是智者,但也难免有一时的糊涂认识,水镜先生的一席话,让他知道了忍贫受困也是人生修养的一个部分,不能小看这种锻炼。只有能忍耐住清贫,才能在以后发达的时候真正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