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忍第四十三
恶之忍第四十三
凡能恶人,必为仁者。恶出于私,人将仇我。
孟孙恶我,乃真药石。不以为怨,而以为德。
南夷之窜,李平廖立;陨星讣闻,二子涕泣。
爱其人者,爱及屋上乌;憎其人者,憎其储胥。
鹰化为鸠,犹憎其眼。疾之已甚,害几不免。
仲弓之吊张让,林宗之慰左原,致恶人之感德,能灭祸于他年。噫,可不忍欤!
【译文】
《论语》载孔子说:“只有仁义之人才能喜欢人,才能讨厌人。”以公平正义的心态厌恶别人的人,必定是仁义之人;从一己私心出发而厌恶别人的人,将会受到别人的仇视。
《左传》载:孟孙讨厌臧孙,但臧孙明白孟孙讨厌他,就像治病的良药。臧孙不将孟孙过去讨厌他一事视为怨恨,反而将之视为恩德。
三国丞相诸葛亮将李平和廖立贬到南夷,但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他们这里时,他们都痛哭流涕。
太公曾说:“喜欢一个人时,就会连他屋上的乌鸦也喜欢;憎恨一个人时,就会连他住的房子也憎恨。”
老鹰即使变成了斑鸠,但认识它的人,还是恨它的眼睛。孔子说:“憎恨别人如果过了度,那么就不免会伤害到自己。”
东汉陈寔在张让父亲去世时前去吊丧,成为唯一一个前去吊丧的名士,让张让感激不尽;东汉郭林宗劝慰教导左原,使得左原日后打消了刺杀别人的念头。陈寔慰问张让,林宗劝慰左原,使恶人对他们感恩戴德,消除了日后的灾祸。啊!用恰当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所厌恶的人,就会避免不必要的灾祸。面对自己讨厌的人,人们怎能不忍一忍厌恶之心呢?
【评析】
只有仁义的人,才会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所厌恶的人,做事情能出于公德心去做事,这样便会避免祸患。所以,他们的喜好也都是合情合理的。一个人如果存有私心,他往往就会有偏见,他的喜好就会和人的本性有偏差,而这是君子所厌恶的。
典例阐幽 忍住作恶的欲望
北宋太宗时期,有个叫丁谓的进士,他精明机敏,文章绝伦,读书常常能过目不忘。当时寇准非常赏识他的才干,于是就在平章事李沆面前屡次举荐他,但李沆却一直不使用丁谓。后来寇准觉得很奇怪,就去问李沆:“丁谓是个人才,你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机会呢?”
李沆有些不屑地说:“你看看丁谓的为人,能让他处于上位吗?”
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你怎能老是让他居于下位呢?”
李沆说:“你以后后悔时,就会明白我说的道理。”
几年之后,到了宋真宗年间,寇准担任平章事(即宰相)。这时丁谓已是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因为他知道是寇准的举荐使自己获得重用,因此他对寇准是毕恭毕敬。一天,中书省官吏在一起饮酒,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些汤汁,丁谓见状连忙站起,小心翼翼地替寇准擦掉。
寇准见丁谓如此阿谀奉承自己,感觉非常不好,就在众人面前嘲笑他说:“参政是国家重臣,竟然也会替长官擦拭胡须?”
当时丁谓当众下不了台,心中非常恼怒,从此便恨上了寇准。又过了几年,宋真宗赵恒因中风在后宫休养,于是朝廷的大事多由刘皇后来决定。寇准和平章事李迪对此深为忧虑。
一天,寇准上奏赵恒说:“愿陛下以宗庙社稷为重,把权力交付于皇太子,选正直的大臣辅佐,以竟大业。丁谓、钱惟演等人都是奸佞之徒,不可重用,要让这些人远离太子。”
赵恒听完,觉得寇准的话有道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寇准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请太子监国的奏章,并准备举荐杨亿辅佐太子。
但是,由于寇准那天酒醉失言,这些话被丁谓知道了。
过了几天,赵恒在朝中召见大臣,丁谓马上上奏说:“寇准主张太子监国,一旦陛下圣体康复,如何处置这种局面呢?”
李迪反驳他说:“太子入则监国,出则抚军,这是古已有之的制度,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丁谓一再在赵恒面前诬告寇准,赵恒病中糊里糊涂地忘了与寇准相约的事,竟将寇准罢了相,任命他为太子太傅。
寇准被罢相后,丁谓也不准周怀政接近赵恒了。周怀政感到危险临近,就准备尊奉赵恒为太上皇,立太子赵祯为皇帝,阻止刘皇后干政,杀死丁谓,仍迎寇准为相。但不幸的是,这件事走漏了风声,于是丁谓就与刘皇后商议,在赵恒面前诋毁寇准,并揭发周怀政。
赵恒听完大怒,下诏将周怀政处死,还想处置赵祯。
李迪上奏称:“陛下有几个儿子,还要这样做?”
赵恒一想也是,就不再追究太子。他罢免了寇准的太子太傅之职,并准备将他外放到一个小州。
后来,丁谓在起草皇帝诏约时私自篡改了赵恒的话,多加了一个“远”字,于是成了:“给他一个远小州”,将寇准贬至相州任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