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十五 鞍坏不加罪》译文与赏析

十五 鞍坏不加罪

十五 鞍坏不加罪

裴行俭尝赐马及珍鞍,令吏私驰马。马蹶鞍坏,惧而逃。行俭招还,云:“不加罪。”

【译文】

裴行俭曾经得到皇帝赏赐的良马一匹以及珍贵的马鞍,他手下的一个小官偷偷骑了他的马。马跌倒了,马鞍被毁坏了,小官惧怕不已,所以逃跑了。后来,裴行俭派人将他找回来,并说:“不惩罚你。”

【评析】

胸怀大志的人通常不会计较一些小节,做大事的人通常也不会追究一些琐碎的事情。由于自己手下小官的失误,裴行俭失去了皇上赏赐的良马和宝鞍。但是,裴行俭是顾大局、做大事的人,不会为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节之事而斤斤计较。因此,当那个犯了错误的小官因惧怕而逃走后,裴行俭派人将他找了回来,并没有怪罪他。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苦身焦思,忍辱负重,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这千古佳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要想成就大事就不要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从勾践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那种大丈夫的气概,从裴行俭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顾大局者不拘小节的那种容人雅量。

我们在做人处世时,如果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只盯住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不放,那么人际关系就会不和谐,处理事情也抓不住重点。特别是当我们身处要职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不能一味纠缠在小的过错上,须知用人要用其所长,所以一定要宽容些。

典例阐幽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齐襄公是个无道的昏君。当时的齐国,有两位高瞻远瞩、经天纬地的人才:一个是管仲,一个是鲍叔牙。他们两人商议说:“国君如果再这样昏庸下去的话,必然会丧失政权。齐国的各位公子中值得辅佐的,只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我们各侍奉一人,先得志的一个就招揽另一个。”

他们说的公子纠是齐襄公的长子,是鲁国女子所生;公子小白是次子,是莒国女子所生。于是,鲍叔牙跟随公子小白到了莒国,管仲跟随公子纠到了鲁国。

齐襄公的昏庸终于引起了群臣的愤怒,发动兵变,杀了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随后,公孙无知也被刺杀了。众大臣派人去鲁国迎公子纠为君,公子纠就带着管仲,在鲁军的护送下向齐国进发。却说公子小白在莒国听说齐国国乱无君,就与鲍叔牙计议,向莒国借得兵车百乘,也回齐国争做国君。

这样,兄弟二人之间发生了一场恶战。战斗中,管仲亲手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使他受了伤。但最终还是公子小白杀死了公子纠,做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鲍叔牙是齐桓公的功臣,很受桓公信任和敬重,桓公任命他做了军队统帅。他没有忘记管仲,找机会向桓公推荐管仲。起初,桓公不肯任用管仲,因为他曾经与自己为敌,还差点儿要了自己的命。鲍叔牙向他解释:管仲和我当初是各为其主,并没有错;要想干大事,就必须心胸开阔。

于是,桓公不计前仇,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宰相,最终成就了一代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