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全集《宋及楚平》原文赏析与注解

宋及楚平

(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题解】

楚军围宋,宋即求救于晋国。晋国派解扬向宋国传达“晋师悉起,将至矣”的消息,以鼓励宋军坚守到底。然而解扬落入楚军之手,一波三折,解扬以自己的智慧完成了晋侯的使命,并逃出楚国。然而宋军没有得到晋国的支援,心生恐惧。华元受命潜入楚营,威逼子反就范,楚遂撤军三十里,订盟而去。

【原文】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216]。”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217],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218]。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219]。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220],屦及于窒皇[221],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注释】

[216]假道:借路。无假道,即不打招呼,径趋而过。

[217]昭:眼明。此与下聋借指处事方法,言郑国解事,懂得权衡利害,宋国则否。

[218]见:引见。

[219]鄙我:以我为边鄙县邑。

[220]投袂:即奋袂,甩衣袖。

[221]窒皇:从堂到宫门的甬道。此句意为侍从送鞋的追到前庭才追上楚王。

【译文】

楚庄王派申舟到齐国访问,说:“不要向宋国借路。”同时,楚庄王又派公子冯到晋国访问,也不让向郑国借路。申舟因为在孟诸打猎时得罪了宋国,就对楚庄王说:“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楚王说:“要是杀了你,我就攻打宋国。”申舟把儿子申犀托付给楚王后就出发了。申舟到了宋国,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华元说:“经过我国而不向我们借路,这是把我们的国土当成了楚国的边鄙县邑。把我国当成楚国的边邑,这是视我为被灭亡之国。杀了楚国的使臣,楚国一定会攻打我们。攻打我们也是亡国,反正都是一样亡国。”于是便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甩袖起身便跑,随从人员追到寝宫甬道上才送上鞋子,追到寝宫门外才送上佩剑,追到蒲胥街市才让他坐上车子。这年秋天九月,楚庄王派兵包围了宋国。

【原文】

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见晏桓子,与之言鲁乐[222]。桓子告高宣子曰:“子家其亡乎,怀于鲁矣[223]。怀必贪,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一国谋之,何以不亡?”

【注释】

[222]鲁乐:在鲁的快乐。

[223]怀:留恋宠信。

【译文】

宣公十四年冬季,公孙归父在穀地会见齐襄公。见到晏桓子,和他聊起在鲁国的快乐。晏桓子告诉高宣子说:“归父恐怕会逃亡吧!他留恋鲁国。留恋必然贪婪,贪婪必然算计别人。算计别人,别人也算计他自己。一个国家里的人算计他,怎么会不逃亡?”

【原文】

孟献子言于公曰:“臣闻小国之免于大国也[224],聘而献物,于是有庭实旅百[225]。朝而献功[226],于是有容貌采章[227],嘉淑而有加货[228]。谋其不免也。诛而荐贿[229],则无及也。今楚在宋,君其图之。”公说。

【注释】

[224]免:免罪。

[225]庭实旅百:指所献的礼物。

[226]献功:献治国征伐之功。

[227]容貌采章:指充作装饰的羽毛齿革等物品。

[228]嘉淑:美好。加货:额外的礼物。

[229]诛:受到责备。荐:进。

【译文】

孟献子对鲁宣公说:“臣听说小国能免罪于大国,是去聘问又进献财物,因此就有庭中陈列的礼物上百件;去朝见并进献功劳,因此就有各色各样的装饰品,美好而且加之以额外礼物,这是为了谋求免除不能赦免的罪过。当大国加以责罚后再进奉财货,就来不及了。现在楚国正屯兵在宋国,君王应该考虑一下!”鲁宣公很高兴。

【原文】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230]。’川泽纳污[231],山薮藏疾[232],瑾瑜匿瑕[233],国君含垢[234],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235],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236]。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237],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238]。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霣[239],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240]。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241],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注释】

[230]高下在心:谓处理事情高下屈伸,都在乎心中有数。意为劝晋侯忍耐谨慎。

[231]污:污垢。

[232]薮:草野。疾:指毒害人的虫蛇。

[233]瑾瑜:均为美玉。

[234]含垢:忍受耻辱。

[235]楼车:装有望敌楼的兵车。

[236]致:传达。

[237]制命:制定发布正确的命令。

[238]信载义:以信实去承受道义。

[239]霣:同“陨”,毁弃。

[240]禄:福。

[241]考:成。考死,谓完成命令而死。

【译文】

宋国人派乐婴齐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救助宋国。伯宗说:“不可以,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上天护佑楚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盛,能够违背天意吗?俗话说:‘处理事情高下屈伸,都在乎心中有数。’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着毒虫猛兽,美玉中也隐匿着瑕疵,国君也要忍受耻辱,这是上天的常规,君王还是等一等吧。”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救宋。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告诉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解扬对宋国说:“晋军已经出发,快要到宋国了。”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囚禁了解扬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庄王用重礼收买他,让他对宋国人说相反的话。解扬没有答应。楚庄王再三劝说,他才答应了。楚庄王让解扬登上楼车,对宋国人说晋军不来救宋国,但解扬借机传达了晋君要宋人坚守待援的命令。楚庄王要杀解扬,派人对他说:“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却又反悔,是什么缘故?这不是我不讲信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解扬回答说:“臣听说,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道义,巨子能奉行国君命令就叫信用,信用贯彻了道义然后去做就是利益。有谋略而不丢失利益,以此捍卫国家,这才是百姓的主人。道义不能有两种信用,信用不能接受两种命令。君王收买臣下,就是不懂“信无二命’的道理。我奉国君之命出使,宁可一死而不能废弃命令,难道可以用财物收买吗?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有机会完成我国君赋予我的使命。即使死了,能够完成使命,那也是我的福分。我们国君有诚信的臣下,臣下又能死得其所,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楚庄王赦免了解扬,放他回去

【原文】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242],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243],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244],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245]。”

【注释】

[242]筑室:建筑房舍。反耕者:叫回耕田的农民。这样做表示楚国将长久留在此地。

[243]病:困境。

[244]有以国毙:宁可让国家灭亡。

[245]虞:同“诈”,欺骗。

【译文】

夏天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说:“无畏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食言了。”楚王无法回答。申叔时正为楚庄王驾车,他说:“修建房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必然会听从君王的命令。”楚庄王听从了。宋人害怕,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军营地,上了子反的床,叫他起来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说:“敝国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即使这样,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你们撤兵三十里,宋国就唯命是听。’”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定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华元当了人质。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评析】

楚庄王轻视宋国,使者过境而不借道,为宋所杀。楚庄王为此兴师围宋。宋人求救于晋景公。当时正值楚国国力强盛,又天方授楚,虽晋之强,能违天乎?且有古人言“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又“高下在心”,望“国君含垢”。于是晋景公暂时放弃了出兵救宋的打算。

晋国虽然没有派兵为宋解围之意,但希望宋国能够坚守到底。于是派解扬前往宋国,传达宋兵将至的消息,以鼓舞宋军士气。然而解扬却落入楚人之手,楚君赐以厚礼希望对宋人传达相反的消息。在楚君的再三威逼之下解扬只能佯装同意。然而当他向宋军喊话时,却传达了晋君的意旨。楚庄王大怒欲杀之。解扬则认为自己所受之命应是晋侯之命,既已受命,有死而已;所说的信,应是对晋侯的忠信。解扬临危不惧,誓死捍卫晋侯之使命,这着实让楚王感动,于是舍之以归。

楚国对宋国的长期围困,使宋人大为恐惧。华元受命潜入楚营,以咄咄逼人之势迫使子反退兵,说即使城内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也不会接受城下之盟,屈膝投降。于是楚军便后退三十里,订立“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