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全集《系辞》原文赏析与注解

系辞

【题解】

《系辞》阐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论述了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求卦的原理《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四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是卜占。《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对《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和发挥,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周易》。《系辞》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它强调“《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蕴涵着宇宙生成论,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篇

【原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1]矣。卑高以陈,贵贱位[2]矣。动静有常,刚柔断[3]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4]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5]矣。是故刚柔相摩[6],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7]成男,坤道成女。乾知[8]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9],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10]乎其中矣。

【注释】

[1]定:确定。

[2]位:依序而排定。

[3]断:断定,断然可知。

[4]吉凶:所处位置的得失。

[5]见:显现。

[6]摩:交错。

[7]乾道:乾的法则。

[8]知:主宰。

[9]知:知晓。

[10]成位:成就不朽的名位。

【译文】

天高地低,乾坤的关系就确定了。低与高陈列在一起,贵与贱的地位便显现出来。动静的转化有一定的常规,刚柔就有了判定的依据。宇内的东西以类相聚,各类物种以群相分,由此产生了吉和凶。天上的东西形成一定气象,地上的东西形成一定形体,由此出现了变化。所以,刚柔相互交错,八卦相互推动。以雷霆来鼓动,以风雨来润泽。日月运行,一冷一热。乾的法则是产生男性,坤的法则是产生女性。乾主宰事物的肇始,坤经管事物的成就。乾因为单一所以能主宰,坤因为简约所以有能力。单一则容易知晓,简约则容易随从。容易知晓则会有人亲和,容易随从则会有所成就。有人亲和则可长久,有所成就则可壮大。可以长久,这是贤人具备的禀性;可以壮大,这是贤人从事的事业。遵从易简,便得到天下之理。得到天下之理,便可确定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解析】

天地就是乾坤,乾为天盘,坤为地盘。以尊卑配天地,此“天地盘”是易学应用的基本模式,也是易学的根本学理。

【原文】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11]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12]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13]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14]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15]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16]之,吉无不利。

【注释】

[11]系辞:附上文字。

[12]是故:所以。

[13]忧虞:忧虑。

[14]三极:天、地、人。

[15]序:标定的位置。

[16]佑:庇佑。

【译文】

圣人创制卦象,观察物象,附上文字说明吉凶,用刚柔相推生出变化。所以,所谓“吉凶”,是指失得之象。所谓悔吝,是指忧虑之象。所谓“变化”,是指进退之象。所谓“刚柔”,是指昼夜之象。六爻的推动,模拟着天、地、人的变化法则。所以,君子安居的处所是《易》所标定的位置,乐于把玩的是所附的爻辞。所以,君子安定下来,则观《易》之象而玩《易》之辞;行动起来,则观《易》之变而玩《易》之占。所以,依靠天的庇佑,吉祥而没有不利。

【解析】

此处介绍“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之法。“圣人”当是指筮卦者,即占筮家。至于“设卦”方法,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但在《系辞》中,只有“大衍筮卦”法的记载。此处明言“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指出观察确实是判断吉凶的关键。正所谓“八卦以象告”,这个“象”字即是用“八卦”来反映的。

【原文】

彖者,言[17]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18]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19]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20]贵贱者存乎位,齐[21]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22],震[23]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24]其所之。

【注释】

[17]言:谈。

[18]变:变化。

[19]小疵:小毛病。

[20]列:陈列,引申为分别。

[21]齐:等齐,用标尺量度意。

[22]介:纤细。

[23]震:动。

[24]指:指明。

【译文】

所谓“彖”,是在谈卦象。所谓“爻”,是在谈变化。所谓“吉凶”,是说它的失得。所谓“悔吝”,是说它有小毛病。之所以“无咎”,那是因为善于补过。所以,分别贵贱的界限在于爻位,衡量小大的标准在于卦象,辨别吉凶的依据在于卦爻辞。担心悔吝的原因在于细微,动而无咎的前提在于悔过。所以,卦有小大的区别,辞有险易的不同。辞的功用,在于各自指明本卦本爻的导向。

【解析】

“彖”应是指《彖传》的内容。所谓“彖者,断也”,是指将一个六爻为整体的大象,一刀两断,变成“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成为两个三爻单卦,会意取象,说明一卦之义,首以卦象为准,故曰“言乎象者也”。爻,每卦六爻,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一卦六爻之中,可爻变,可爻不变,可变一爻,可变多爻,可变任何爻,爻变即卦变。因此,爻之义在“变”,爻有爻辞,是易爻占筮的示例范本,正所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原文】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25]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26]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27];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28]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29]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注释】

[25]弥纶:普遍笼罩。

[26]察:考察。

[27]说:推理、推算,引申为气数。

[28]旁行:广泛遵行。

[29]曲成:经过反复曲折而得以成就。

【译文】

《易》以天地为范本,所以能涵括天地的法则。仰而观察天文,俯而考察地理,所以知晓明暗的缘故。依据起始推测终了,所以知晓死生的气数。精气聚而为物,游魂散而为变,所以知晓鬼神的情况。因为它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因为它的智慧遍及万物,它的法则益于天下,所以不偏离万物。全面遵行而不偏离,乐其天然知顺其势,所以心无所忧;安于其境厚施于仁,所以能怀爱心。囊括天地的变化而不偏离,成就万物的表里而无遗佚,所以神没有固定处所而《易》不拘于固定主体。

【解析】

“法象莫大乎天地”,反映天地的变化,故与天地准,而与天地相似,自然包含了天地间的一切道理。易学取法天地,仰观俯察,精心总结,高度抽象。仰观天文,荡成八卦以象天盘;俯察地理,制出九宫以象地盘。周易只用天地二盘,不另设人盘。天人合一,人是一小天地,天地盘合一即人盘之用,易为人所应用,故不另设人盘,而人盘已在其中。

【原文】

一阴一阳[30]之谓道。继[31]之者善也,成[32]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33]矣。显诸仁[34],藏诸用[35],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36]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37]之谓坤,极数知来[38]之谓占,通变[39]之谓事,阴阳不测[40]之谓神。

【注释】

[30]一阴一阳:阴阳更迭。

[31]继:继承。

[32]成:成就。

[33]鲜:少。

[34]仁:仁德。

[35]用:功用。

[36]谓:是。

[37]效法:效法之能。

[38]来:将来。

[39]通变:通达变化。

[40]不测:难以揣度。

【译文】

一阴一阳的相反相生运转不息,这就是道。继承它便是善,成就它的是性。仁者见了它说它是仁,智者见了它说它是智,百姓每天都在接触它却并不了解它,所以君子之道是很少见的了。显现于外的是仁德,潜藏于内的是功用,催生万物却不像圣人那样耗费心机,盛德大业可以说是达到极限了!富有就是大业,日新就是盛德,生而又生就是易。担负成象之职的就是乾,具有效法之能的就是坤。穷尽蓍草之数,以测未来之事,就是占。通达变化就是事。阴阳变化难以揣度,就是神。

【解析】

《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家言,非道家言,亦非儒家言。故以阴阳得配为吉,以阴阳失配为凶。阴阳相继则事物成,故“善”。孤阴孤阳则事物绝,非道也。事情的成功与失败在于自己的悟性,有悟性则遵循法则而行事,故事可成道亦可成。

【原文】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41]则静而正[42],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43],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44],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45]。

【注释】

[41]迩:近。

[42]静而正:勿须动即可验证。

[43]专:通“团”,圆。

[44]翕(xī):合。

[45]至德:最高的德性。

【译文】

《易》,广啊大啊!谈及其远则无可驾驭,谈及其近则静处可证,谈及天地之间则无处不在。乾,就其静止而言,是圆的;就其运动而言,是直的。所以,才产生了大。坤,就其静止而言,是凝聚的;就其运动而言,是舒展的。所以,才产生了广。广大与天地相匹配,变通与四时相匹配,阴阳的意义与日月相匹配,易简的美好与至德相匹配。

【解析】

这是称赞易之广大,不论远近,皆无敌对而静正。若言天地之间,则完全可从天地盘中体现无遗。这是又一次赞颂天地盘的功能。“天地盘”立法简易而美好,堪称“至德”,充分体现了易学的特色。

【原文】

子曰:“《易》其至[46]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47]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48]。

【注释】

[46]至:至高无上。

[47]知:智。

[48]门:门户。

【译文】

孔子说:“《易》,那可是至高无上的呀!《易》,是圣人用宣高扬道德而开拓事业的。智慧在于高明,礼节在于谦卑。高明效法于天,谦卑效法于地。天地确定了位置,《易》的变化便运行于其中了!不断积累成就的本性,便是步入道义的门户。”

【解析】

这同样是对易的赞扬。崇为高,卑为下,知高敬下,高以下为基,崇效天,卑法地,以“天地盘”配之。“天地盘”设立后,易理即在“天地盘”中体现出来。所以,“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原文】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49],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50],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51]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52]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鸣鹤在荫,其子和[53]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54]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55]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56]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矣。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57],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圣人在下,位而无辅[58],是以动而有悔也。”“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59]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60]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注释】

[49]赜(zé):幽深。

[50]会通:各种通道的交汇处,引申为枢纽。

[51]恶:厌烦,引申为轻浮。

[52]拟:模拟。

[53]和:对鸣。

[54]迩:近。

[55]臭:气味。

[56]错:放置。

[57]伐:炫耀。

[58]辅:支持。

[59]几:机密。

[60]慢:懈怠。

【译文】

圣人对天下的幽深有所洞察,于是模拟了它的形貌,象征它的物象,所以称之为象。圣人对天下的运动有所洞察,于是考察它的枢纽,以遵行它的规范,附上文字说明,用以判断它的吉凶,所以称之为爻。说明天下最幽深的东西,那是不可轻浮的呀。说明天下极致的运动,那是不能没有条理的呀。模拟之后再说明,说明之后再推研,模拟、推研以完成它的变化。“老鹤在树荫下鸣叫,小鹤在旁边附和。我有美酒,与你一同享用。”先生说:“君子在自己的家里,说出的话有益,那么千里之外也会响应它,何况是近处的人呢?在自己的家里说出的话有害,那么千里之外都不会听,何况是近处的人呢?话是自己说出的,影响及于众人;行为发生于近处,影响及于远处。言行,这是君子的关键;关键一旦发动,是荣是辱也就定了下来。言行,这是君子能够影响天地的东西,怎么能够不谨慎呢?”“集合起来的将士,先哭号后欢笑。”孔子说:“君子遵行的法则,或是行走或是站立,或是沉默或是谈论。两人同心,力量可以折断金属。知心的交谈,气味犹如兰草一般幽香。”

“初六:祭祀时恭敬地用白茅垫着祭品,没有什么灾祸。”孔子说:“哪怕放在地上也是可以的,用茅草垫上它,哪里会有过错呢?谨慎得很呀。茅草作为一种东西是很菲薄的,却可用于重大之事,行事保持这种慎重的态度,那就不会有什么闪失了!”“勤劳而谦让的君子将会有好结果,凡事吉利。”孔子说:“有了劳苦而不炫耀,有了功绩而不居德,厚道到了极点。这是说有了功劳还能居人之下。德讲究硕大,礼讲究恭敬。所谓谦,是以示意恭敬来保持自己地位的体态。”“龙飞到一定的高度就应适可而止,如果继续往上飞,就会招致灾祸。”孔子说:“太尊贵了,再没有位置可以安身。太高贵了,下面就难有亲上的人。有才德的人都处于下位,而高高在上者得不到好的辅助,动辄就会招来祸殃。”“杜门不出,没有灾祸。”孔子说:“动乱之所以产生,总是以言语作为阶梯的。君王行为不缜密就会危及大臣,大臣行为不缜密就会危及自身,机密之事不缜密就会危害成功。所以,君子应当缜密而不开口呀。”孔子说:“作《易》的人大概懂得盗贼的心思吧!《易》说:‘带着许多财物,又是背负,又是车拉,自然招致盗寇抢劫。’背东西,这是奴仆做的事呀;乘坐的车,这是有钱人的器物呀。作为奴仆去乘坐有钱人的器物,盗贼才想到要抢劫他;在上位的懈怠、在下位的暴戾,盗贼才想到要攻伐他。懒于收藏招引盗贼,打扮妖艳招引邪淫。《易》说:‘带着许多财物,又是背负,又是车拉,自然招致盗寇抢劫。’这是讲盗贼之所以被招来的原因。”

【解析】

这是阐述象的定义,包含了天下事物精微深奥的内容,用卦象来形容。所谓“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此者也”,“象”属于易学的主体。这是解释“爻”的定义及其作用。“爻者效天下之动也”,圣人观察动态情状与社会所行的典章制度相会通,作出吉凶判断,由此写成爻辞。

【原文】

天一地二[61],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62],地数五[63],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64]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65]两,挂一以象三,揲[66]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67]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68]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69]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70]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71]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72]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73]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74],可与佑神矣。子曰:“知[75]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注释】

[61]天一地二:天即阳,地即阴,阳数奇,阴数偶。

[62]天数五:一、三、五、七、九。

[63]地数五:二、四、六、八、十。

[64]大衍:大的推演,指推演天地变化。

[65]象:象征。

[66]揲(shé):抽取。

[67]归奇以仂(lè):将余数归于手指之间。

[68]扐:指古代数蓍草占卜时,将零数夹在手指中间。

[69]凡:共。

[70]有:通“又”。

[71]营:经营。

[72]八卦:画成八卦。

[73]毕:全,囊括。

[74]酬酢(zuò):应酬。

[75]知:知晓,懂得。

【译文】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的数字有五个,地的数字有五个,五个数字相合而各有和数。天数之和是二十五,地数之和是三十,所有天地之数之和是五十五。这些数字也就是用以成就变化、追踪鬼神的依据。推演天地变化的蓍草是五十根,使用其中的四十九根。将四十九根蓍草分为两束,用以象征天地。拿出一根挂于两束之间,用以象征作为第三个的人。以四根为一组分数一束蓍草,以象征四时。将余下的蓍草归于手指之间,以象征闰月。五年再闰月,所以再将另一束蓍草的余数归于手指之间,之后将两次余草合在一起挂于两束之间。《乾卦》的蓍草数是二百一十六,《坤卦》的蓍草数是一百四十四。一共是三百六十,与一个年度的天数基本相当。《周易》上下两篇的蓍草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与万物的数目相当。所以,四次经营而完成《易》,经过一十八变而完成卦。画成八卦便达到小成。由此引申,碰到同类便扩展,天下可以做的事就全都囊括其中了。彰显道理完善德行,所以,可以应酬世事,可以协助神力。孔子说:“知晓变化法则的,大概也就知道神的作为了吧!”

【解析】

这一节古本在第十一章之首,宋儒以为错简,移置于此。经过研究,原是古人特意分置,别有要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以至于天九地十者,此乃易数之纲。此处所述与“河图数”生成数的分析完全不同,这是很明显的。

【原文】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76]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77]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78]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79],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幾[80]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务[81];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82]四焉”,此之谓也。

【注释】

[76]尚:注重。

[77]孰:谁。

[78]通:通达。

[79]神:神妙。

[80]幾(jī):细微。

[81]务:事务。

[82]道:行为标准。

【译文】

《易》包含着圣人的行为标准,有四种:用以说教时,注重它的说辞;用以行动时,注重它的变化;用以制器时,注重它的象;用以算命时,注重它的占筮方法。所以,君子将有所作为、将有所行动的时候,求问它的卦爻辞,它接受询问如同应声之响。不分远近幽深,便知未来结果。不是天下最为精灵的东西,谁能做到这些呢!掺杂匹配推演变化,交错综合蓍草之数。通达了它的变化,便勾勒出天地的纹理。穷尽了它的变数,便确定了天下的现象。不是天下最为复杂的变化,谁能做到这些呢!《易》未作思考,未有作为,静静地在那里而没有行动,有所感悟便通达天下的因由。不是天下最为神妙的东西,谁能做到这些呢!《易》,是圣人用以探究深奥、研究微妙的凭借呀。正因为它幽深,所以能开通天下的心思;正因为它微妙,所以能成就天下的事务;正因为它神奇,所以不显急速却很迅速,未曾行走却已到达。孔子说的“《易》包含着圣人的行为标准有四种”,说的就是这呀。

【解析】

从“圣人之道”来看,易学的应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言者尚其辞”,属于文史易;二是“以动者尚其变”,属于哲学易;三是“以制器者尚其象”,属于科学易;四是“以卜筮者尚其占”,属于预测易。易为君子谋,勿为小人谋。所以,君子有所欲为而有所欲行者,皆为有利于人君之事。

【原文】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83]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84],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85]之德[86]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87],六爻之义易与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88],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有。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89]户谓之坤,辟[90]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有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是故《易》有太极[91],是生两仪[92],两仪生四象[93],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94]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95],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96]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舋舋[97]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98]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99]也。

【注释】

[83]冒:覆盖,引申为囊括。

[84]志:心思。

[85]蓍:蓍草,大衍筮法所用筮具。

[86]德:功能作用。

[87]知:智慧奥秘。

[88]道:法则。

[89]阖(hé):合。

[90]辟:开。

[91]太极:至极,直指混一不分的蓍草,引申为混沌不分的原始宇宙。

[92]两仪:两种样式,直指阴阳两种爻象,引申为天地。

[93]四象:四种现象,直指两爻相叠组成的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引申为春、夏、秋、冬四时。

[94]大:伟大。

[95]致用:供人使用。

[96]赜(zé):深奥。

[97]舋舋( wěi wěi):形容侃侃而谈的情状,这里指勤勉的事业。

[98]则:依照。

[99]断:决断。

【译文】

孔子说:“《易》是做什么用的呢?《易》,推演事物,成就事务,囊括天下的法则,如此而已。”所以,圣人用来开通天下的心思,用来确定天下的事业,用来判断天下的疑惑。所以,蓍草的禀性圆通而神奇,卦象的禀性方正而智慧,六爻的意义在于变化和告知。圣人用它来净化心境,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与民共担吉凶。神可至于预知未来,智可至于追忆往事,谁能做到这些呢?是古代那些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施暴的人。由于明晓天的法则,洞察人间事由,于是起用神草以引导众人行事。圣人以此斋戒,从而洞彻它的禀性。所以,关闭门户叫做坤,打开门户叫做乾;一关一开叫做变,往来不断叫做通;显现的东西叫做象,有形的东西叫做器;依照它制器而用叫做法,利用它、出入它、众人都这样使用它叫做神。所以,《易》有极致的起点,就这样生下了两种样式,两种样式生下了四种现象,四种现象生下了八种卦象,八种卦象可以判定吉凶,判定了吉凶便可成就大的事业。所以,效法的典范,没有比天地更伟大的了;变化的通达,没有比四时更伟大的了;悬在天上、闪着光明,没有比日月更伟大的了。地位之崇高,没有比富贵更伟大的了。备好物品供人使用,制成器具便利天下,没有比圣人更伟大的了。探求深奥,索求隐秘,钩求深道,推究远事,以判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奋斗的事业的,没有比蓍龟更伟大的了。所以,天生下神物,圣人依照它办事;天地变化,圣人仿效它办事;天显示气象,显现吉凶,圣人遵从它办事。黄河现出图,洛水现出书,圣人依照它办事。《易》有四种象,是用来展示于人的。所附的辞,是用来告知于人的。确定为吉凶,是用来决断的。

【解析】

此处阐释易学之用是“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也就是为了揭开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能统摄天下任何事物的道理。这是称赞圣人的非凡能力。

【原文】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100]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101]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缊[102]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103]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104]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105],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106]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107]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注释】

[100]履:遵从。

[101]见:展现。

[102]缊:精蕴。

[103]措:实施。

[104]拟:模拟。

[105]会通:枢纽。

[106]鼓:鼓舞。

[107]成:成就。

【译文】

《易》说:“来自上天的护佑,吉祥而无不利。”孔子说:“佑,就是帮助呀。上天所帮助的是顺随的人,人所帮助的是诚信的人。遵从诚信、向往顺随,再加上崇尚贤德,所以说‘来自上天的护佑,吉祥而无不利’呀。”孔子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出人的言语,言语不能完全表达出人的思想。”那么,圣人的思想是不可能展现出来的了?孔子说:“圣人创立象用来表达思想,设立卦用来揭示真伪,附上辞用来倾诉言语,推演它、疏通它,使它趋于便利,催动它、驱使它,使它尽情发挥神奇的功效。”乾坤两卦,大概是《易》的精妙所在吧!乾坤排列组合,则《易》便确立于其中了。乾坤散架,则没有可能显现《易》了。《易》不可显现,那么乾坤也就接近止息了。所以说,形而上者称为道,形而下者称为器,演化而有裁断称为变,推动而能运行称为通,拿它实施于天下民众之中称为事业。所以,这个象是圣人对天下的奥妙有所发现,从而模拟它的形态容貌,象征物所适宜,所以称为象。圣人对天下的运动有所发现,从而潜心研究它的枢纽,以遵行它的常规,附上文字说明用以断定它的吉凶,所以称为爻。极尽天下奥妙在于卦,鼓舞天下行动在于辞。演化中的裁断在于变,推动而能运行在于通,神妙而能明晓在于人,默默而能成就,不言而能灵验,在于德行。

【解析】

这样的解释大有上九爻辞之义,是用人事来解释爻辞,固无不可。但易中少用虚词,大多有卦象依据,这里也不例外,仍当从卦象中求解,因为有“是故易者象也”为证。

下篇

【原文】

八卦成列[108],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109],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110]者也。刚柔者,立[111]本者也。变通者,趣[112]时者也。吉凶者,贞[113]胜者也。天地之道[114],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115],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116],示人易矣。夫坤隤然[117],示人简矣。爻也者,效[118]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119],吉凶见乎外[120]。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121]?曰仁。何以聚仁?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注释】

[108]成列:生成排列。

[109]推:推移。

[110]动:行动。

[111]立:确立。

[112]趣:通“趋”,适合时宜。

[113]贞:通“正”。

[114]道:规律。

[115]动:变动。

[116]确然:刚健的样子。

[117]隤然:柔顺的样子。

[118]效:效法。

[119]内:卦内,即卦爻之象。

[120]外:卦外,即人的行动。

[121]位:地位。

【译文】

八卦生成而排列起来,万物的象征就在其中了。由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六爻的位置就在其中了。刚柔二爻相互推移,卦爻的变化就在其中了。卦爻之下写上词句而指明吉凶,人的行动也就在其中了。吉凶悔吝,都产生于人们的行动。阳刚阴柔是确立一卦的根本。变化会通是要趋向适宜的时机。人事之吉凶在于以正道取得胜利。天地之规律在于以正道显示于人,日月之道在于以正道焕发光明。天下的变动都统一于正道。天道刚健,将平易显示给人。地道柔顺,将简约显示给人。卦爻是效法此种道理的,卦象是模仿此种情态的。爻和象发动于卦内,吉和凶表现于卦外。功绩事业体现在变通上,圣人的情感体现在卦爻辞中。天地最根本的性质是化生万物,圣人最宝贵的东西是崇高的地位。用什么来守护地位?用人才。用什么来招致人群?用财富。治理财富,端正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就叫做合宜。

【解析】

所谓“八卦成列”,是指“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即是用大衍数筮成一个六爻卦体,然后排成“小成图”中的八卦而言,故曰“成”。曰“列”,是先有六爻整体卦象,然后再分为八卦以利作出判断之用。“八卦以象告”,故曰“象在其中矣”。因此,事物的信息尽在其中,“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原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122]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123],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124]木为耜[125],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126]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127],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128]木为舟,剡[129]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130]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131],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132],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133]为弧[134],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135]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136]不树[137],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138]契[139],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注释】

[122]类:比类,归类。

[123]罔罟(gǔ):“罔”通“网”,罗网。

[124]斲(zhuó):砍削。

[125]耜:古代的木锄,形状似锹。

[126]致:招致。

[127]倦:懈怠。

[128]刳(kū):钻凿。

[129]剡(yǎn):斩削。

[130]利:便利。

[131]柝(tuò):古代巡夜用的木梆子。

[132]杵(chǔ):舂米的木椎。

[133]弦木:弯木而上弦。

[134]弧:木弓。

[135]待:躲避。

[136]封:聚土为坟。

[137]树:植树。

[138]书:文字。

[139]契:刻文字于竹简之上。

【译文】

古时候,伏羲治理天下。他抬头观察天文气象,俯身观察地理形状,观察飞禽走兽的纹理,以及适宜在地上生长的草木,近的取法人的身体,远的取象各种物形,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会通天地之性质,分类万物之情状。他发明了编结绳子的方法而织成罗网,用来打猎捕鱼,这大概是取象于《离卦》。伏羲去世之后,神农继之而兴。他砍削树木制成锄,揉弯木干制成犁。这种耕耘工具的好处,是可以教导天下百姓耕作生产。这大概是取象于《益卦》。他又在日中建立集市,招致天下的百姓,聚集天下的货物,进行交易,各得所需,然后退去。这大概是取象于《噬嗑卦》。神农去世之后,黄帝、尧、舜又先后继之而起。他们变通前人的器物、制度,使百姓不懈努力;神妙地加以创造,使百姓方便有利。事物的变易,总是达到穷极就要变,变了就会通畅,通畅了就能长久。所以,“有上天保佑,吉祥,没有什么不利”。黄帝、尧、舜创制衣裳的规制,示天下以礼,而天下大治,大概是取象于《乾卦》与《坤卦》。他们挖空树木制成舟船,削尖木材制成桨楫。舟船桨楫的好处,是可以渡过江河,直达远方,从而便利天下。这大概是取象于《涣卦》。他们用牛马驾车,拖运重物,直达远方,从而便利天下,大概是取象于《随卦》。他们设置多重门户,夜间敲梆警戒,以防备暴徒。这大概是取象于《豫卦》。他们斩断木头做成杵,挖开地面搞成臼。杵臼的好处,是可以让万民获益。这大概是取象于《小过卦》。他们加弦于弯木制成弓,削尖树枝做成箭。弓箭的好处,是可以威慑天下。这大概是取象于《睽卦》。远古的人居住在洞穴和野外,后代的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上有栋梁、下有檐宇,用来躲避风雨。这大概是取象于《大壮卦》。远古人丧葬,只用柴草厚厚地包裹遗体,掩埋在荒郊野外,不修坟墓也不植树,服丧日期也没有定数。后代圣人发明棺椁,改变了人们的丧葬习俗。这大概是取象于《大过卦》。远古的人用绳结记数处理事务,后代圣人创造文字,刻在竹简之上,改变了人们的记事方法,百官用来处理政务,万民用来察考事情。这大概是取象于《夬卦》。

【解析】

伏羲时代,根据客观世界的观察总结,创作出八卦这门学说,用它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换句话说,八卦这门学问对于人事能“神而明之”,对于万物能够汇总其性情。因此,这是一个统计万物、认识万物、描述万物、反映万物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学说系统。借助八卦,人们可以至简至易、洁静精微地阐述宇宙事物的规律。

【原文】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140]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141]也。

【注释】

[140]材:通“裁”,裁度判断。

[141]著:显现。

【译文】

所以,《周易》一书的本质特征就是卦象。卦象,就是模仿外物的形象。卦辞,就是裁断一卦的吉凶。六爻之象及其爻辞,就是仿效天下万物之变动的。所以,人的行动就会产生吉凶、悔恨、羞辱等不同的结果。

【解析】

这一节承接上文取象之统论。“象”,以形象思维为主,表象在“卦”,卦有小大、爻有动静,机在“阖辟往来”,吉凶悔吝自然不难确定。

【原文】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142]何也?阳卦奇,阴卦偶,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注释】

[142]故:缘故。

【译文】

阳卦中阴爻多,阴卦中阳爻多,是什么缘故呢?因为阳卦以奇为主,阴卦以偶为主。这两者各自说明什么德性、品行呢?阳卦一个君王两个百姓,是君子之道;阴卦两个君王一个百姓,是小人之道。

【解析】

阳卦多阴,则是一阴爻二阴爻。阴卦多阳,则是二阳爻一阴爻。阳代表君子,阴代表小人。故阳一君而二民,阴二君而一民。因此,阳卦代表君子之道,阴卦代表小人之道。

【原文】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143],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尺蠖[144]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145],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146]。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易》曰:“公用射隼[147]于高墉[148]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149]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150]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子曰:“危[151]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子曰:“德薄[152]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重任,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而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153]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154]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天地絪緼[155],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156]也。危而动,则民不与也;惧而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或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注释】

[143]途:途径。

[144]尺蠖(huò):一屈一伸而行走的虫。

[145]蛰(zhé):虫类冬眠。

[146]辱:受到侮辱。

[147]隼(sǔn):恶鸟,鹰类。

[148]墉(yōng):城墙。

[149]屦(jù):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

[150]弗:不。

[151]危:倾危。

[152]薄:浅薄。

[153]俟:等待。

[154]庶几:大概。

[155]絪緼(yī nwēn):缠绵交密。

[156]全:保全。

【译文】

《周易》说:“朋友往来不绝,都顺从你的意旨。”孔子解释说:“天下的事情何必思索、何必忧虑?天下的事情,途径虽殊异,其归宿则相同;意见虽千百,其结果则同一,又何必过多思虑呢?”正如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交互推移必然生出光明;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交互推移必然形成年岁。往,就是屈;来,就是伸。一屈一伸相互召感,就必然产生利益。尺蠖毛虫弯曲其腰,是为了向前伸展;龙蛇冬天蛰伏,是为了保存生命。人类精细地研求义理,进入神妙的境地,是为了能够运用;便利器用,身有所安,是为了提高道德境界。除此之外,都不必加以追求。穷尽事物神妙变化的道理,就是最高的德行。《周易》说:“被石头绊倒,被蒺藜刺伤。回到家中,妻子又不见了,这是凶险之兆。”孔子解释说:“不应当被困的地方而被困,其名誉必然受到侮辱;不适宜依靠的东西而去依靠,其生命必然遭遇危险。既受侮辱,又遇危险,死亡的日期即将来临,怎么可能见到他的妻子呢?”《周易》说:“在高高的城墙上,王公射中一只鹰,并且抓到了,这没有什么不吉利的。”孔子解释说:“隼,是一种禽鸟;弓矢,是一种器械;发矢射隼的,是人。君子身上预藏器具,等待时机,付诸行动,哪会有什么不利呢?一旦行动,毫无阻碍,所以外出一定有收获。这是讲先准备好现成的器械然后再行动的道理。”孔子说:“小人不知羞耻,不明仁德,不惧怕正理,不奉行道义,不见到好处就不愿勤奋,不受到威胁就不知警惕。受到小的惩罚而获得大的警戒,这是小人的幸运。《周易》说:‘带上脚枷,砍掉脚趾,不受责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积累善行不足以成名,不积累恶行不足以灭身。小人把小善看成没有益处的事而不去做,把小恶看成无伤大体的事而不改正,所以恶行积累得无法掩盖,罪过扩大到不可挽救。所以,《周易》说:“肩上带枷,割去耳朵,凶险。”

孔子说:“凡是倾危的,在于安于其地位;凡是灭亡的,在于保持其生存;凡是祸乱的,先前自以为治理得很好。因此,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所以能够身安、国治而家庭可保。《周易》说:‘将要灭亡,将要灭亡,就像拴在桑树丛上一样。’”孔子说:“才德浅薄而地位尊高,智慧狭小而图谋宏大,力量微弱而肩负重任,很少有不招来灾祸的。《周易》说:‘鼎足太轻,不堪重负,以致折断,倾覆王公的珍馐美味,弄得形容狼藉。这是凶险之兆。’这里指的就是不胜其任的情形。”孔子说:“能够知晓变化的苗头,算是达到神妙境界了吧?君子与在上的人交往不谄媚,与在下的人交往不轻慢,可以说是知晓变化的苗头吧。几,就是事物变动的微小征兆,吉凶预先出现的端倪。君子发现变化的苗头就立即行动,决不等待一天。《周易》说:‘夹在石缝中不能动弹,不到一天就被人救出,卜问得吉兆。’既然像岩石一样坚定不移,何必要用一天?这是断然可知的。君子既知微又知彰,既知柔又知刚,必然能得到万民的仰望。”孔子说:“颜回这位弟子,他的道德大概接近完美了吧!一有过失,没有不自知的;一知过失,没有再重犯的。这就是《周易》所说:‘出外不远就返回,不会导致悔恨,最吉利。’”“天地之气交融渗透,万物化育而醇厚;男女阴阳交合精气,万物化育而创生。《周易》说:‘三人同行,难免意见分歧,必有一人被孤立。一人独行,孤单无助,则主动邀人做伴。’就是讲归于一的道理。”孔子说:“君子先安定自己的处境,然后才试图行动;先平心静气,然后才有所谈论;先确定交情,然后才求助于人。君子做到这三条,就可以得到保全。相反,如果冒险行动,别人就不会赞助;如果内心惶恐而发表议论,别人就不会响应;如果没有友谊就向人求助,人家也不会帮助。不仅无人助益,还会受到他人的伤害。所以,《周易》说:‘没有人帮助他,还有人攻击他。在这种情况下,立志不坚定,就要坏事。’”

【解析】

此释咸九四爻之义。咸,兑上艮下,兑降艮升,阴阳正配而向心,贞吉悔亡之象。

【原文】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157]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158],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159]而隐。因贰以济[160]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注释】

[157]稽:考查。

[158]当名:适当的名称。

[159]肆:直白,放肆,引申为广泛、明显。

[160]贰:疑惑。济:相助。

【译文】

孔子说:“《乾》《坤》两卦,就是《周易》的门户吧?《乾卦》为阳,《坤卦》为阴。阴阳的德性相结合,而刚柔二爻的组合又有其体制,从而形成八卦或‘六十四卦’,用来体现天地生物之事,用来与日月神明之德相通。‘六十四卦’所称道的名物,尽管繁杂却不越出乾坤刚柔的变化;考察卦爻辞所表述的事类,或许能反映出衰世的意味吧?”《周易》的功用是彰明过去的事迹而察考未来的变化,显示细微的苗头而阐明幽隐的道理。所以,《周易》开释卦爻之义,总是名当其实、物辨其类、言中其理,并断之以吉凶之辞。这样一来,天下之理就具备了。它所称道的事物之名虽然细小,所取类比喻的事情却很广大。它的辞句虽然饰以文采,其意义却十分深远。其言语虽然曲折婉转,然而却切中事理。所论之事虽然广泛而明显,其道理却深刻而幽隐。它巧妙利用人们的疑惑,来指导百姓的行动,说明得失的缘故。

【解析】

乾坤乃易之门户。以“天地盘”为体,以阖辟之机为用。借助那些体现天地奥秘的描述,学者们自然能神而明之,颇有所得。因此,易中的乾坤二字为重点。

【原文】

《易》之兴[161]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162]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注释】

[161]兴:兴起。

[162]裕:宽大,扩充。

【译文】

《周易》的兴起,大概是在中古时代吧?创作《周易》的人,大概是心怀忧患吧?因此,《履卦》是修养道德的基础,《谦卦》是修养道德的要柄,《复卦》是修养道德的根本,《恒卦》是巩固道德的前提,《损卦》是修补道德的方法,《益卦》是扩充道德的途径,《困卦》是辨别道德的要领,《井卦》是保持道德的处所,《巽卦》是调节道德的规范。《履卦》使人和顺而达到崇高,《谦卦》使人受到尊敬而更加光明,《复卦》使人在微小之处就能辨别事物的善恶,《恒卦》教人在邪正相杂中修德不倦,《损卦》教人先难而后易,《益卦》教人不断增进道德而不造作,《困卦》教人身处困境而道德通达,《井卦》教人安居其位而施德于人,《巽卦》教人处世得宜而不显露形迹。《履卦》用来调和人的行为,《谦卦》用来调整礼节,《复卦》用来自知过失,《恒卦》用来专守一德,《损卦》用来远离祸害,《益卦》用来增加福利,《困卦》用来减少幽怨,《井卦》用来明辨道义,《巽卦》用来随时应变。

【解析】

此九卦是用儒家思想,根据易经次序,依次阐述于此,可作为崇德广业、处世应物的指导思想。

【原文】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163],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164]外内,使之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165],如临父母。初率[166]其辞,而揆[167]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注释】

[163]典要:典常之道。

[164]度:度量。

[165]师保:古代负责教导贵族子弟的师傅或监护人。

[166]率:顺着。

[167]揆:推测揣度。

【译文】

《周易》这部书,是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的。但是,它所体现的道理却常常变迁。爻象变动不止,循环流转于六位之间,上下往来没有固定的常规,阳刚阴柔相互变易,不可确立一个常定不变的纲要,只能顺应变化的趋向。爻象出入于外卦和内卦,以此度量卦的吉凶,使人知道有所警惕,又能明白忧患与事故。虽然没有师傅的教导和监护,也好像面临父母的教诲一样。首先要寻求卦爻辞的意义,然后揆度它所指示的方向,就可以把握事物变化的常规。假如没有真正懂得《周易》的人,《周易》之道又怎能凭空推行呢。

【解析】

《易经》这部书讲的道理是灵活的,是变化的,是周流六爻,或上或下,没有固定,或刚或柔,总在变化,不可作为生搬硬套的典型,必须与变化了的客观相适应。

【原文】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168],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169]成之终。若夫杂物撰[170]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171]!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172]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173]邪?

【注释】

[168]杂:错杂。

[169]卒:指上爻的系辞。

[170]撰:述。

[171]噫:啊。

[172]柔中:柔顺守中。

[173]胜:胜任。

【译文】

《周易》这部书,是以考察事物的开始,探求事物的终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一卦六爻相互错杂,只是体现特定时态中的不同物象。初爻的象征难以知晓,上爻的象征容易把握,这是因为前者为本始、后者为末尾的缘故。初爻的爻辞比拟事物的开端,上爻的爻辞确定事物的结局。至于错杂各种物象,具列事物的性质,分辨它们的是非,如果没有中间四爻就不能完备。啊!这样要求得存亡吉凶,平居在家也可知道了。聪明睿智的人只要一看卦辞,对全卦的意思就领悟一大半了。第二爻和第四爻功能相同而位置有异,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吉凶利害也不相同:第二爻的爻辞多有美誉,第四爻的爻辞多含警惕,因为它靠近君位。第二爻大多数无咎,是由于它柔顺而守中。第三爻和第五爻功能相同而位置有异:第三爻的爻辞多言凶险,第五爻的爻辞多论功勋,是因为它们的贵贱等级不同。如果阴柔居此,便有危险;如果阳刚居此,就能胜任吧?

【解析】

易经这部书,自始至终都在叙说六爻相杂的变化情况,反映不同时态中的不同物象。事物有本有末,时间有始有终。因此,六爻反映时间与事物同样有“初”有“上”、有本有末。

【原文】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174]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175],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注释】

[174]它:别的。

[175]等:类。

【译文】

《周易》这部书,内容广博,无所不包:含有天的道理,含有地的道理,含有人的道理。兼有天、地、人三才而各以两画代表,所以一卦有六爻。六爻不是别的,就是指天、地、人三才的道理。天、地、人之道在于变动,所以称为爻。六爻各有贵贱差等,所以称为物。物象交互错杂,所以叫做文。文理错综,有恰当有不恰当,所以吉凶就产生了。

【解析】

用“三极之道”可以组成四个八卦,即上卦下卦,上互卦下互卦。以上卦和上互卦为阳,以下卦和下互卦为阴。皆以三爻为一个卦象单位。爻主变化,六爻阴阳纷杂,反映事物的情形,便有了吉凶悔吝的不同结果。

【原文】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176]。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注释】

[176]不废:不能背离。

【译文】

《周易》的兴起,大概是在殷朝末年,周国(族)德业隆盛的时候吧?大概是在周文王受到殷纣王迫害的时候吧?所以,卦爻辞多有忧危之义。警惕自危可以使人平安,掉以轻心则可能导致倾覆败亡。这个道理十分宏大,任何事物都不能例外。始终保持警惧,其要旨在善于补过,这就是《周易》所要阐释的道理。

【解析】

《周易》一书成于文王与纣王之时,从易辞中可以想见其情形。其道甚大,包罗万象。但是,主要就在于“无咎”二字上。要实现“无咎”,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无咎”即是“无过恶”,不犯错误。

【原文】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177]。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舋舋[178]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179]来。天地设位,圣人成[180]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181]。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182]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183]伪[184]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185]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186]惭。中心[187]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188]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189]。失其守者,其辞屈。

【注释】

[177]险:大难。

[178]亹亹(ménmén):勤勉不息。

[179]知:预知。

[180]成:成就。

[181]言:言说。

[182]情:情态。

[183]情:诚实。

[184]伪:虚伪。

[185]不相得:配合不当。

[186]辞:言语。

[187]中心:内心。

[188]躁:浮躁。

[189]游:游移不定。

【译文】

乾,是天下最刚健的象征,它的德行是永久平易,却告人以险难之事。坤,是天下最柔顺的象征,它的德行是永久简约,却告人以阻塞之事。因此,能悦人之心,能解人之虑,断定天下之吉凶,促使天下之人勤勉不息。所以,遵循《周易》的变化之道有所作为,吉祥的事物就会出现;观察卦爻的象征,就能知晓制器的方法;占问事情的吉凶,就能预知未来的结果。天地各居上下之位,圣人成就其化育万物的功能。圣人谋划,利用卜筮,百姓赞助其行动。八卦用卦画形象告示其象征,卦爻辞用事物的情态言说其道理。刚柔二爻杂居于一卦之中,或吉或凶也就显现出来了。爻象的变动用利害来说明,吉凶的判断随情态而变迁。刚柔爻象或相爱或相恶,彼此排斥,就有了吉凶的区分;或远应或临近,相互资取,就产生悔恨和羞辱;或诚实或虚伪,相互交感,就产生利益和祸害。凡是《周易》所说的情况,如果相互交接的两爻配合不当,就必定凶险。或者受到其他爻的伤害,也难免悔恨和羞辱。将要背叛的人,他的言语一定惭愧不安。内心疑惑的人,他的言语一定分歧散乱。善良的人言语少,浮躁的人言语多。诬蔑好人的人,他的言语必然游移不定。玩忽职守的人,他的言语必然吞吐不展。

【解析】

此处总论落实应用的精华内容。这是《周易》“八卦定吉凶”的原理,与“古易”抓爻辞判断有所不同。此为察言观色,属“意象”之类。离心叛道者其辞“惭”,当属“离”象。离为分离,为“心”,其色红,“惭”字似此。语言疑惑,前后矛盾,呈现“巽”之象。言多必失,言寡则吉,因为不容易得罪人。艮为止,止于口则寡言。急躁话多之人,呈现“震”之象。震为雷,急躁之象。从小人的言语中,我们能发现其阴暗的内心世界,进而可以据此做好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