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礼上
【题解】
《礼记》凡四十九篇,《曲礼》是其第一篇,因篇首引“曲礼”而命名。《曲礼》原是古礼书名,已佚。“曲”有细微曲折之意,故所记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礼仪。本篇论及礼的社会意义及功能,其思想非常深刻,内容繁杂但大致可分为五点:第一,阐述“礼”的重要性和为人处世之道;第二,记录卿大夫和士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礼仪;第三,记述有关的丧葬、祭祀礼仪;第四,记述了君臣之礼和军礼;第五,记述天子、诸侯之礼和相关职官制度、称谓。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俨[1]若思,安定[2]辞,安民哉。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3]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4]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注释】
[1]俨:通“严”,庄重的样子。
[2]安定:此指和气,申慎。
[3]安安:满足于平安的境遇。
[4]很:争论,争执。
【译文】
《曲礼》说:凡事待人必须恭敬严谨,神态庄重若有所思,说话和气、谨慎,这样就可以使民众安定了。傲气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志向不可以自满,享乐不可以达到极点。对待贤者要亲近而尊敬,敬畏而爱慕。对于所爱的人要了解他的短处,对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长处。能积聚财富而又能布施,安于习惯了的生活而又能适应变迁。面对财物不随便获取,面对危难不随便逃避。与人争执不要求胜,分配财物不要求多,有疑问的事情不要随便判断,正确时也不要自以为是。
【原文】
若夫坐如尸[5],立如齐[6],礼从宜,使从俗。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5]尸:古代祭祀时用以代替神鬼受祭的人。
[6]齐(zhāi):通“斋”,指古人祭祀前的斋戒。
【译文】
如果坐,就要像代替鬼神爱祭的人那样端庄,站着就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礼仪要顺从时宜,出使要遵从别国的风俗。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判断嫌疑、区别同异、辨明是非的。礼,不胡乱说话,不随便讨好人,不说多余的话。礼,不超越节度,不侵犯侮辱,不轻佻亲狎。修养自身,说到做到,叫做善行。行为有修养,言谈符合道理,这是礼的本质。礼,只听说学礼者要前来学习,没听说授礼者跑上门去传授的。
【原文】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7],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8]事师,非礼不亲。班[9]朝治军,莅[10]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11]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12]。是故圣人作[13],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注释】
[7]辨讼:辩论,争论。辨,通“辩”。
[8]宦学:谓学习仕宦所需的各种知识。
[9]班朝:谓整肃朝班。
[10]莅(lì):到职;居官。
[11]撙(zǔn)节:抑制、节制。
[12]麀(yōu):母鹿。
[13]作:兴起。
【译文】
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成就;教导训诫人民端正风俗,没有礼就不能完备;论辩争执,没有礼就不能解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没有礼就不能确定;为学习仕宦所需的知识而侍奉师长,没有礼就不能亲密融洽;整肃朝班治理军队,官员到位执行法令,没有礼就没有威严;临时的祭祀和定期的祭祀,供奉鬼神,没有礼就不能虔诚和庄重。因此君子以恭敬、节制、退让来彰显礼。鹦鹉能说话,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是禽兽。现在作为人而没有礼,即使能说话,不也是禽兽的心态吗?只因禽兽无礼,所以父子才共一雌兽。因此圣人兴起,制定礼来教育人,使人们有礼,知道将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原文】
太上[14]贵德,其次务施报[15]。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16]。
【注释】
[14]太上:指犹太古,上古。
[15]施报:谓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
[16]慑(shè):指胆怯,困惑。
【译文】
上古时以德为贵,后世才讲究施惠和报答。礼崇尚有往有来。施惠于人而人不来报答,这不符合礼;别人施恩惠而我不去报答,这也不符合礼。人们有了礼社会就会安定,没有礼社会就会危险,所以说:“礼是不能不学的。”所谓礼,要自我谦卑而尊重别人,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人,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更何况富贵的人呢?富贵而懂得喜好礼,就不会骄横淫佚,贫贱而懂得喜好礼,那么心志就不会胆怯和困惑。
【原文】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17];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18],服官政[19];六十曰耆[20],指使;七十曰老,而传[21];八十九十曰耄[22],七年曰悼[23]。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注释】
[17]冠:冠礼,举行加冠的仪式,表示已成年。
[18]艾:衰老,指发色苍白如老艾草。
[19]官政:指国家的政事。
[20]耆(qí):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
[21]传:谓传重,即把宗庙主的地位传给嫡长子。
[22]耄(mào):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
[23]悼:爱怜。
【译文】
人生十岁称为幼,开始学习;二十岁称为弱,行冠礼;三十岁称为壮,娶妻成家;四十岁称为强,可以做官;五十岁称为艾,就可以处理国家的政事了;六十岁称为耆,可以指使别人了;七十岁称为老,可以将主持宗庙祭祀的事传给结嫡长子;八十岁、九十岁称为耄,七岁称为悼,幼年和耄年龄段的人,即使有罪,也不施加刑罚。百岁称为期,由人赡养,颐养天年。
【原文】
大夫七十而致事[24]。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25],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26]。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而对,非礼也。
【注释】
[24]致事:犹致仕。辞官。
[25]几杖: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
[26]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
【译文】
大夫到了七十岁就要辞官退休,如果不同意他辞官,就一定要赐给他坐几和手杖,出外办事要派妇人照顾。出使四方要乘坐安车。可以自称为老夫,但在自己国家仍然称名。别国使者来访,一定要将本国的制度告诉对方。凡向长者请教,一定要拿着坐几和手杖跟随着他。长者问话,不谦让而回答,这是不符合礼的。
【原文】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27],昏定而晨省,在丑夷[28]不争。夫为人子者,三赐[29]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30]也。执友[31]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注释】
[27]凊(qìng):凉,清凉。
[28]丑夷:指同辈,同类的人。
[29]三赐:指三命之赐。
[30]弟:同“悌”,孝悌。
[31]执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译文】
作为儿子的礼节,冬天要使父母感到温暖而夏天要使父母感到清凉,傍晚要为父母铺好枕席而早晨要向父母请安,在同辈之间不和人争斗。做儿子的,做到三命之赐而不接受车马,因此州、闾、乡、党的人都称赞他孝顺,兄弟、亲戚都称赞他慈爱,一起做官的人都称赞他孝悌,志同道合的朋友都称赞他仁爱,和他有交往的人都称赞他诚信;见到父亲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说上前就不敢上前,不说退下就不敢退下,不发问就不敢随便回答。这就是孝子的行为。
【原文】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32]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33]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为人子者,居不主奥[34],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35]不为概[36],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37],不苟笑。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
【注释】
[32]恒:平常。
[33]肩随:指并行而稍退后。
[34]主奥:坐于尊位。奥,屋内西南角,平时为尊者所坐之处。
[35]食飨:谓以酒食宴请宾客或祭祀宗庙。
[36]概:刮平量器的木棒。指限量。
[37]訾(zǐ):毁谤,非议。
【译文】
做儿子的,外出一定要告诉父母,回家后一定要面告父母;出游一定要有规律,所学的一定是正业,平常说话不称自己年老。比自己年长一倍的人,就像父亲一样侍奉他;比自己年长十岁的人,就像兄长一样侍奉他;比自己年长五岁的人,就可以与他并行而稍后一些。五个人聚坐在一起,则一定要为年长者另外设立坐席。做儿子的,起居不能占据室中西南角的位置,坐不能坐在席的正中,走路不能走在路的中间,站不能站在门的中央,宴请宾客时不能擅自做主决定限量;祭祀时不充当代替鬼神受祭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自己应该听到的,能在无形中看到自己应该看到的。不攀登高处,不靠近深渊,不随便非议,不随便嬉笑。孝子不在暗中做事,不登临危险的地方,担心使父母受辱。父母在世时,不能对朋友以死相许,不能私存钱财。做儿子的,父母在世时,帽子和衣服不敢镶白边。孤子主持家事,帽子和衣服不敢绣彩边。
【原文】
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38],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39]诏之,则掩口而对。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
【注释】
[38]提携:牵扶,携带。
[39]辟咡(èr):谓交谈时侧着头,不使口气触及对方,以示尊敬。
【译文】
对幼儿要经常拿正确的东西来教育他而不要欺骗他。儿童不穿皮裘和裙裳,站立时一定要端正,不歪头侧耳倾听。长者牵着儿童行走时,儿童应该用双手捧着长者的手。儿童在长者身后,或在长者身旁,长者倾头与儿童说话,而儿童要用手掩住口来回答。跟随先生走路,不能走到前面与别人说话。在路上遇见先生,应快步前进,站直身体向先生拱手致敬。先生与你说话就回答,不与你说话就快步退下。跟随长者登上丘陵时,一定要面向长者所看的方向。
【原文】
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40]。户外有二屦[41],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42],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毋践屦,毋踖席[43],抠衣趋隅,必慎唯诺。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44]右,不践阈[45]。
【注释】
[40]扬:大声。
[41]屦(jù):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
[42]奉扃(jiōng):双手犹如捧着门闩的样子。这里表示恭敬之意,不是真的捧扃。扃,门闩,是关闭门户时用的横木。
[43]踖(jí)席:古人席地而坐,到席子上就位时,要从席子的后方走上坐下,不能从席子的前方走上去。如果从席子的前方走上去,就叫做踖席。踖,践踏。
[44]闑(niè):门橛,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
[45]阈(yù):门槛。
【译文】
登城不要指指点点,在城上不要大声喊叫。将要到别人家时,不要像平常那样的随便。将要进入厅堂时,声音一定要高一些。如果门外有两双鞋,听到室内说话就进去,听不到室内说话就不要进去。将要进门时,目光一定要下视,进门时双手要像捧着门闩一样恭敬地放在胸前,眼睛不要四处张望。进门之前室门是开着的,进门后就仍然让它开着,进门前室门是关着的,进门后也要将门关上。如果后边还有人要跟着进来。关门时就要慢慢地而不可随即把门关上。不要踩别人的鞋子,不要从坐席前方上席,要提起衣服快步走到席的下角上席就座。谈话时一定要谨慎地应答。大夫、士出入国君的大门,要从门橛的右侧走,不能践踏门槛。
【原文】
凡与客人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46],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47]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48]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49],堂下布武[50]。室中不翔[51],并坐不横肱[52]。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注释】
[46]寝门:亦作“寑门”。古礼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最内之门曰寝门,即路门。后泛指内室之门。
[47]肃客:迎进客人。
[48]拾(shè)级:逐级登阶。
[49]接武:步履相接。谓小步前进。
[50]布武:足迹分散不重叠。谓疾走。
[51]翔:指走路时张开双臂。
[52]肱(gōng):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译文】
凡是主人与客人一起进门,每经过一个门,主人都要让客人先进。当客人走到寝门前时,主人要先入内铺设坐席,然后再出来迎客。客人一再推辞后,主人就引导客人进门。主人进门向右走,客人进门向左走。主人来到东阶前,客人来到西阶前。客人的地位如果低于主人,就要到主人的阶前,主人一再推辞,然后客人再回到西阶前。登阶之前主人与客人谦让一番,然后主人先登阶,客人跟随而登,登阶时是前脚登上而后脚随之并立,两脚连步相随向上。登东阶就先迈右脚;登西阶就先迈左脚。在帐幔和帘子的外边不用小步快走。在厅堂上不要小步快走。拿着玉不小步快走。在厅堂上行走要小步前进。堂下可以疾走。在室内不可以张开手臂走路。一起坐的时候不要横着胳膊。把东西交给站着的人不用下跪,把东西交给坐着的人不用站立。
【原文】
凡为长者粪[53]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54]之。奉席如桥衡[55]。请席何乡,请衽[56]何趾。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57]。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58]重席[59],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
【注释】
[53]粪:扫除,指扫除垃圾污秽。
[54]扱(xī):收取。
[55]桥:桔槔。衡:指桔槔中用作杠杆的横木。
[56]衽(rèn):指卧席。
[57]函丈:亦作“函杖”。原谓讲学者与听讲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后用以指讲学的坐席。
[58]彻:撤去,撤除。
[59]重席:为了表示尊敬,主人给客人铺两重坐席。
【译文】
为长者清扫垃圾之时,一定要将扫帚放在簸箕上,扫除时要用自己的袖子遮住灰尘而向后退着扫,使灰尘不飞到长者身上。让簸箕口向着自己而将垃圾扫进去。捧席子给长者时,要像桔槔上的横木那样左高右低。为长者铺席时,要先请问长者坐席面朝哪个方向,卧席脚的一头朝哪个方向。席子如果面朝南或朝北,就以西方为尊;面朝东或朝西,就以南方为尊。如果不是来饮酒吃饭的客人,就要为他铺设坐席,席与席间隔一丈距离。主人跪下将席子摆正,客人要跪下用手按着席子表示辞谢。客人要求撤去重席,主人则一再推辞。客人上席之后,主人才坐下。主人不发问,客人不先主动说话。客人将就席时,脸色不要改变。要用两手提起衣裳,使衣裳的下边离地一尺,衣裳不要摆动,脚步不要急促。
【原文】
先生书策[60]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虚坐[61]尽后,食坐[62]尽前。坐必安,执尔颜。长者不及,毋儳言[63]。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64],毋雷同。必则古昔[65],称先王。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侍坐于所尊敬,毋余席。见同等不起。烛至起,食至起,上客起。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
【注释】
[60]书策:书册,书籍。
[61]虚坐:谓非进餐时的坐法。相对于“食坐”而言。
[62]食坐:指进餐时的座位。
[63]儳(chán)言:谓别人说话未完便插话,打乱别人的话题。
[64]剿(chāo)说:抄袭别人的言论为己说。
[65]古昔:往昔;古时。
【译文】
老师的书籍、琴瑟在前面,弟子要跪着将它移开,千万不要从上面跨越过去。不饮酒吃饭要尽量靠席后坐,饮酒吃饭就要尽量靠席前坐。坐必须安稳.要保持你的容颜。长者没有同你谈话,就不要插言。要端正你的仪容,听讲必须恭敬。不要抄袭别人的学说,也不要与别人雷同,必须效法古代的正道,称引先王的教诲。在老师跟前陪坐,老师提问,要等老师把话说完了再回答。向老师请教问题要起立,听了一遍不懂,请老师再讲一遍也要起立。父亲召唤不要答应而不行动,老师召唤不要答应而不行动,而要答应同时即起身行动。在所尊敬的人跟前陪坐,要恭敬地坐在席端距离尊者最近的地方而不使自己的前面留有余席。见有与自己同班辈的人进来不用起立。到天黑时有人点了火烛送来,要起立。到吃饭时有人把饭送来,要起立。有尊贵的客人到来,要起立。火烛不要等到烧到根部再换。在尊贵的客人面前不要呵斥狗。向客人让食的时候不要吐唾沫。
【原文】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66]杖履,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67],则起而对。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间[68],愿有复也。”则左右屏而待。毋侧听,毋噭应[69],毋淫视[70],毋怠荒[71]。游毋倨[72],立毋跛[73],坐毋箕[74],寝毋伏。敛发毋髢[75],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76]裳。侍坐于长者,履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乡长者而屦,跪而迁屦,俯而纳屦。
【注释】
[66]撰:持,拿。
[67]更端:另一事。
[68]少间:稍稍空闲。
[69]噭(jiào)应:高声急应。
[70]淫视:流转眼珠斜看。
[71]怠荒:懒惰放荡。
[72]倨:傲慢。
[73]跛:单足踏地。
[74]箕:臀部着地,两腿前伸。
[75]髢(dí):头发披散下垂。
[76]褰(qiān):揭起。
【译文】
在君子身边陪坐,如果君子打呵欠,伸懒腰,拿手杖,穿鞋,看天色的早晚,陪坐的人就应该请求退出。在君子身边陪坐,如果君子更换话题问别的事,就应该站起来回答。在君子身边陪坐,如果有人来告诉君子说:“一会儿,有事向您报告。那左右的人就应该退隐到一边去等待。不要侧耳倾听别人说话,不要高声答应,不要转动眼珠斜看,不要懒惰放荡。走路不要显得傲慢,站立时身体不要偏斜,坐时不要伸开两条腿,睡觉不要趴着身子,头发要束好,不要披散下垂,帽子不要摘下,劳动时不要袒露身体,天气炎热时不要撩起衣服。在长者身边陪坐,鞋子不能穿上堂,脱鞋带也不能在台阶上面。穿鞋时,要跪着取鞋,然后隐到一边去穿。为长者穿鞋要面向长者,先跪着把鞋拿过来,再俯身为长者穿上。
【原文】
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77],不同巾栉[78]。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79]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齐戒[80]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与为友。
【注释】
[77]施枷:二者均指衣架。枷,通“架”。
[78]巾栉:毛巾和梳篦。泛指盥洗用具。
[79]诸母:庶母。
[80]齐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
【译文】
看到两人坐在一起,或两人站在一起,就不要再往那挤了。看到两人站在一起,就不要从他们中间穿过。男女不要混杂坐在一起,晾挂衣服不共用一个衣架,不共用毛巾和梳篦,不亲手给予东西。嫂子和小叔子不相互问候。不可让庶母为自己洗衣服。男人在外面的职事不要说给家中的妇女,家中妇女们的职事也不要拿来烦扰男人。女子答应结婚,就要系缨,不是因为重大变故则不能进入她的屋门。姑姑、姐妹、女儿出嫁后回到家里,兄弟不与她们同席而坐,也不能与她们共用一个餐具吃饭。父亲与女儿也不能同席而坐。男女之间不通过媒人,相互之间不得知道姓名;没有接受聘礼,双方不交往相亲。因此将结婚的日期报告给国君,双方都要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以祭告鬼神,准备酒食招待乡亲、同事、朋友,用来强调这之间的分别。娶妻不娶同姓的女子,因此买妾如果不知道姓氏就要用占卜来决定吉凶。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有见识,就不要和他交朋友。
【原文】
贺取妻者,曰:“某子使某,闻子有客,使某羞。”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81]为礼。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82],不以山川。男女异长,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
【注释】
[81]筋力:指体力。
[82]隐疾:指位于体表而不暴露于衣外的某些疾患。
【译文】
祝贺娶妻的人说:“某人派我前来,听说您有客人,派我将礼物进献给您。”贫穷的人不必以财物作为礼物,年老的人不以体力为礼。给儿子取名不用国家的名称,不用日月的名称,不用身体隐蔽处的疾病的名称,不用山川的名称。男女分别按长幼排行。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为他举行冠礼,并为他取字,但在父亲面前凡兄弟都互相称名,在国君面前凡臣僚也都互相称名。女子答应结婚后,要为她举行加笄礼.并为她取字。
【原文】
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83],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84]处外,醯酱[85]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座。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
【注释】
[83]胾(zì):切成大块的肉。
[84]脍炙: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佳肴。
[85]醯(xī)酱:醋和酱。亦指酱醋拌和的调料。
【译文】
凡向客人进食之礼,左边放带骨的肉,右边放没有骨头的肉,饭放在客人的左边,汤放在客人的右边。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放在外侧,醋和酱放在里边,葱屑放在末端,酒浆放在右边。如果再加放脯、脩两种干肉,那就使它们弯曲的部分朝左而放在最右边。客人的地位如果低于主人,就要拿着食物站起来谦让。主人也要站起来向客人谦让,然后客人坐下。主人引导客人行食前祭礼。行食前祭礼时,所祭的食物要从先进上的开始,先从带骨的肉块开始,依次遍祭各种食物。客人吃过三口饭之后,主人引导客人吃纯肉块,然后客人依次遍吃各种食物,而最后吃带骨头的肉块。主人还没有吃遍各种食物时,客人不饮酒洁口。陪侍长者吃饭,主人亲自劝自己进食,就要行拜礼而后再吃;主人不亲自劝自己进食,就不行拜礼而开始吃。与人共用食器吃饭不要求吃饱,与人共食器吃饭时不得揉搓手。
【原文】
毋抟饭[86],毋放饭,毋流歠[87],毋咤食[88],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89],毋扬饭[90]。饭黍毋以箸。毋嚃羹[91],毋絮羹[92],毋刺齿,毋歠醢[93]。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94]。濡肉[95]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注释】
[86]抟饭:捏饭成团。
[87]流歠(chuò):大口喝汤。歠:喝,饮。
[88]咤食:进食时口中作声。
[89]固获:谓独占和争取食物。
[90]扬饭:扬去饭的热气。
[91]嚃羹(tà gēng):谓饮羹不加咀嚼而连菜吞下。
[92]絮羹:加盐、梅于羹中以调味。
[93]醢(hǎi):用肉、鱼等制成的酱。
[94]窭(jù):贫穷,贫寒。
[95]濡肉:煮烂的肉。
【译文】
不要将食物捏成团来吃,不要将手中的饭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汤。吃饭时口中不要发出声音,不要啃嚼骨头,不要将拿起的鱼肉再放入食器中,不要将骨头扔给狗,不要独占和争取某一食物,不要为使饭快点凉而簸扬饭。吃黄米饭不要用筷子,喝羹汤不要不加咀嚼而连菜吞下。不要自己往羹汤中加调料。不要在吃饭时剔牙。不要像喝羹汤一样喝酱。客人往羹汤中添加调料,主人就要以家人不善于烹饪来道歉。客人有喝酱的,主人就要以家贫以致礼不周来道歉。煮烂的肉要用牙咬开来吃,干肉不用牙咬,而要用手撕开吃。吃烤肉不要大口吃。吃完饭以后,客人应向席前跪下,收拾剩下的食物交给服侍的仆人。主人站起来,对客人亲自收拾饭菜加以推辞,然后客人才坐回座位。
【原文】
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96]。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97],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御食[98]于君,君赐余,器之溉[99]者不写,其余皆写。餕[100]余不祭,父不祭子,夫不祭妻。
【注释】
[96]尊所:陈列酒樽的场所。
[97]釂(jiào):饮尽杯中酒。
[98]御食:谓君长进食时在一旁侍候。
[99]溉(gài):洗涤。
[100]餕(jùn):同“馂”。指吃剩下的食物。
【译文】
陪侍长者饮酒,长者递酒给晚辈,晚辈就要站起来,到陈放酒樽的地方去向长辈行拜礼而后接受酒。长者对晚辈向自己行拜礼表示谦让,而后晚辈返回到席位上饮酒。长者只举杯而没有饮尽杯中的酒时,晚辈就不能喝。长者赐给食物,晚辈或贱者不敢推辞。如果在国君面前接受国君所赐的果品,其中有核的则要把果核放进怀里。侍奉国君吃饭,国君将剩下的食物赐给你,如果食物是盛在可以洗涤的器具中,就不要倒在别的器具中;其余盛在不可洗涤的器具中的食物,都要倒在可以洗涤的器具中再吃。吃剩的食物不能用以祭祀,父亲吃剩的饭不能用来祭奠儿子,丈夫吃剩的饭不能祭奠妻子。
【原文】
御同[101]于长者,虽贰[102]不辞,偶坐[103]不辞。羹之有菜者用梜[104]。其无菜者不用梜。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为大夫累[105]之,士疐[106]之,庶人齕[107]之。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108],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109],怒不至詈[110]。疾止复故。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
【注释】
[101]御同:陪同长者参加别人宴请长者的宴饮。
[102]贰:增添。
[103]偶坐:陪坐。
[104]梜(jiā):筷子。
[105]累:裸露,意谓不用巾覆盖。
[106]疐(dì):古通“蒂”,爪果的蒂。
[107]齕(hé):咬。
[108]不惰:戏笑轻慢之言。
[109]矧(shěn):齿龈。
[110]詈(lì):骂,责骂。
【译文】
陪侍长者受邀用餐,待遇与长者相同,虽然主人进上双份食物也不推辞;作为陪客与主客并坐而食,也不推辞主人所进上的食物。羹汤中有菜的,就用筷子吃;那些没有菜的羹汤,就不用筷子吃。为天子削瓜,去皮后要切作四瓣,再从中间横切开来,以细葛布覆盖。为国君削瓜,去皮后切成两瓣,再从中间横切开来,以粗葛布覆盖。为大夫削瓜,削皮后切成两瓣而不覆巾;为士削瓜,削皮后只要横切一刀、去除瓜蒂。熟人只要去除瓜蒂就啃着吃。父母生病时,做儿子的戴帽子而顾不上梳头,走路顾不上注意姿势,说话顾不上讲究辞藻,琴瑟也不弹奏了,吃肉少到不致改变食物的滋味,饮酒少到不致改变脸上的颜色,笑不露出齿龈,怒不致责骂人。等父母的病好了,才恢复原来的常态。心中有忧患的人自己独席而坐。为父母服丧的人只坐单席。
【原文】
水潦[111]降,不献鱼鳖,献鸟者拂其首[112],畜鸟者则勿拂也。献车马者执策绥[113],献甲者执胄,献杖者执末。献民虏者操右袂。献粟者执右契[114],献米者操量鼓[115]。献孰食者操酱齐,献田宅者操书致[116]。凡遗人弓者,张弓尚筋,弛弓尚角。左手执箫,右手承弣[117]。尊卑垂帨[118]。若主人拜则客还辟,辟拜。主人自受,由客之左,接下承弣,乡与客并,然后受。进剑者左首,进戈者前其鐏[119],后其刃。进矛戟者前其镦[120]。进几杖者拂之。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执禽者左首。饰羔雁者以缋。受珠玉者以掬。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注释】
[111]水潦:大雨;雨水。
[112]佛其首:指用小竹笼将鸟首罩住。
[113]策绥:指驾车马之具。策,马鞭;绥,登车拉手之绳索。
[114]右契:右券。契,指契券,中分为左右两半,古人以右半为尊,故执右以献。
[115]量鼓:量器名,其容量已不可考。
[116]书致:即书契。致,通“质”。
[117]弣(fǔ):弓把的中部。
[118]帜(shuì):佩巾。
[119]鐏:戈柄下端圆锥形的金属套,可以插入地中。
[120]镦:矛戟柄未的平底金属套。
【译文】
雨水多降的季节,不向人进献鱼鳖。进献鸟的人要把鸟头罩住,畜养鸟的人就不用把鸟头罩住。进献车马的人拿马鞭和车绳献上,进献铠甲的人拿头盔献上,进献手杖的人拿着杖的末端,进献俘虏的人抓着俘虏者的右手袖,进献粟的人拿右契献上,进献米的人拿量米用的鼓献上,进献熟食的人拿酱献上。进献田宅的人拿书契献上。凡进献弓给人的,张了弦的弓就要使弓弦朝上,弓弦松弛没有张开就要使弓背朝上,用右手握着弓的末端,左手托着弓背的中部。不论尊卑(授受时都要互相弯腰鞠躬)使佩巾下垂。如果主人行拜受礼,客人就要后退以避让主人的拜礼。主人亲自接受所赠的弓,要由客人的左边,从客人手的下边托着弓背中央,与客人都面向南并排而立,然后接过弓来。进献剑的人要把剑首朝左拿着。进献戈的人要使戈柄下端的鐏朝前,而使戈刃朝后。进献矛或戟要使柄末端的镦朝前。进献几杖的要拂去灰尘。呈送马或羊的用右手牵着。呈送狗的用左手牵着。拿禽鸟要使鸟头朝左。覆盖羊或雁送人的要用绘有图案的布。接受珠玉的人要用手捧。接受弓剑的人要用衣袖承接。用玉杯饮酒的人不可挥动酒杯。凡用弓、剑,或用苞、苴、箪、笥等盛物送人的,先要拿着这些东西接受主人的吩咐,就像使者奉命出使时的仪容。
【原文】
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为君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尸必式,乘必以几。
【译文】
凡作为国君的使者,已经接受了国君的命令,受命的当晚不能住在家里在,要即刻启程赶路。国君的命令到达时,主人就要出来拜谢使者,说委屈使者屈尊前来向自己传达君命。使者回去时,主人一定要到大门外拜谢致礼。如果要派人到国君那里,一定要穿着朝服命令使者。使者返回后,一定要下堂听取使者所带来的君命。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而又谦让,厚道、品行良好而不懈怠,这样的人称之为君子。君子不会要求人喜欢自己,也不要求人忠于自己,以使交情得以保持下去。《礼》书上说:“君子抱孙不抱子。”这是说孙子可以在祭祀时充当代表祖父的尸,儿子则不可以充当父亲的尸。代表君主受祭的人,大夫、士见了,就要下车行礼。国君知道了充当先君尸的人,就要亲自下车行礼。尸必须在车上扶着轼行礼,尸上车时必须用几垫脚而上。
【原文】
齐者不乐不吊。居丧之礼,毁瘠[121]不形,视听不衰。升降不由阼阶[122],出入不当门隧[123]。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124]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
【注释】
[121]毁瘠:亦作“毁眥”、“毁胔”。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
[122]阼(zuò)阶:东阶。
[123]门隧:迎着大门的道路。
[124]衰麻:指丧服,衰衣麻绖。
【译文】
斋戒的人不听音乐,也不吊唁死者。守丧之礼,因哀伤过度而消瘦但不要瘦到露出骨头,视力和听觉也不要因此而衰退,上下堂不走东边的台阶,出入不走门正中的路。守丧之礼,头上有疮了才洗头,身上发痒了才洗澡,有病了才可以喝酒吃肉,病好了就恢复原来的样子。如果经不起哀痛,就将被看作是不慈不孝。五十岁守丧不要因过度哀痛而毁坏身体,六十岁守丧不能让身体受到影响,七十岁守丧只穿着丧服就行了,可以喝酒吃肉,住在室内。
【原文】
生与来日,死与往日。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吊丧弗能赙[125],不问其所费。问疾弗能遗[126],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127]。临丧不笑。揖人必违其位。望柩不歌。入临不翔。当食不叹。邻有丧,舂不相[128];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送葬不避涂潦[129]。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国君抚式[130],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131],德车结旌。
【注释】
[125]赙(fù):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126]遗:馈赠。
[127]绋(fú):古代出殡时拉棺材用的大绳。
[128]相:舂米时配合劳动节奏唱的歌。
[129]涂潦:犹行潦。谓道路泥泞积水。
[130]抚式:亦作“抚轼”。乘车时,身子前俯,两手倚凭车前横木。
[131]绥旌:亦作“绥旍”。垂旒舒展的旗幡。绥,通“緌”。
【译文】
活人为死者服丧的日期从死者死亡的第二天算起,死者的殡葬期从死者死亡的当天算起。认识死者的亲属就要去吊唁,认识死者的就要为死者致伤辞。认识死者的家属而不认识死者的,就只致吊唁而不致伤辞;认识死者而不认识死者的亲属,就只致伤辞而不致吊唁。吊丧时如果不能拿出钱财来帮助丧家办理丧事,就不要问丧家花费了多少。慰问病人如果不能馈赠礼物,就不要问病人想要什么。看到客人如果不能安排住宿.就不要问其住在什么地方。送给别人东西不要说“你来拿”。送给别人东西不要问人家想要什么。到墓地去不要登上坟顶。帮助送葬一定要抓着拉灵车的大绳。参加丧礼不可以笑。对人行揖礼一定要离开原位。看见灵柩不可以唱歌。参加丧礼不可张开双臂迈步行走。面对食物不可叹息。邻家有丧事,舂米时不唱歌助舂;同里有丧事,不在巷中唱歌。到墓地去不唱歌。吊唁的日子不唱歌。送丧时不走小路。送葬时不避开泥泞积水的道路。参加丧礼脸上一定要有哀痛的神色。抓着拉灵车的绳不可以笑,参加欢乐的场合不要叹息。穿铠甲、戴头盔就要显出不可侵犯的神色。所以君子要小心谨慎,不要在人前失态。国君扶着轼行礼时,大夫就要下车行礼。大夫扶着轼行礼时,士就要下车行礼。礼不为下面的庶人而制,刑不为上面的大夫而制。受过刑的人不能呆在国君身边。在兵车上的人不行轼礼,武车上的旌旗要任其舒展,德车上的旌旗要缠结起来。
【原文】
史载笔,士载言。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132];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挚兽,则载貔貅[133]。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134]其怒。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注释】
[132]鸣鸢:鸣叫的鸢鸟。古人以为风候。
[133]貔貅(pí xiū):古书上说的一种凶猛的野兽。
[134]急缮:犹坚劲。
【译文】
史官带着书写工具,士负责记载盟会言论。前边有水,就竖起画有青雀的旗;前边有尘土,就竖起画有鸣叫的鸢鸟的旗;前边有车马,就竖起画有大雁的旗;前边有军队,就竖起画有虎皮的旗;前边有猛兽,就竖起画有貔貅的旗。行军的行阵:前为朱雀阵而后为玄武阵,左为青龙阵而右为白虎阵,画着北斗星的旌旗在阵行上空飘扬,使战士的士气坚劲。前进和后退都有一定的法度,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各自掌管各个部分。
【原文】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四郊多垒[135],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临祭不惰。祭服敝则焚之,祭器敝则埋之,龟荚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凡祭于公[136]者,必自彻[137]其俎[138]。
【注释】
[135]四郊多垒:四郊营垒很多。本指频繁地受到敌军侵扰。形容外敌侵迫,国家多难。
[136]祭于公:帮助国君祭祀。
[137]彻:同“撤”,撤去。
[138]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译文】
对于父亲的仇人,不能与他共同生存于天地之间;对于兄弟的仇人,要随时携带兵器准备去报仇;对于朋友的仇人,不要和他处在同一个国家。国都的四郊有很多壁垒,说明国家多难,这是卿大夫的耻辱;土地广大,却荒废而得不到治理,这是士的耻辱。参加祭祀时不可怠惰。祭服坏了就烧掉,祭器坏了就埋掉,卜筮用的龟甲和蓍草坏了就埋掉,祭祀用的牲畜死了就埋掉。凡是帮助国君祭祀,技术后一定亲自撤去祭祀的礼器。
【原文】
卒哭[139]乃讳。礼:不讳嫌名[140];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大功[141]、小功[142]不讳。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注释】
[139]卒哭:古代丧礼,百日祭后,止无时之哭,变为朝夕一哭,名为卒哭。
[140]嫌名:与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
[141]大功:是用熟麻布做成的丧服,比“齐衰”稍细,比“小功”稍粗。“功”同“工”,意思是做工很粗,故称“大功”。这种丧服要穿九个月。比如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等服丧,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都要穿这种丧服。
[142]小功:也是用熟麻布做成的丧服,比“大功”稍细,故称“小功”。这种丧服要穿五个月。比如为本宗的曾祖父母、堂姑母、已出嫁的堂姊妹等服丧,为母系一支中的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都要穿这种丧服。
【译文】
卒哭祭礼以后才避讳说死者的名字。按照礼的规定:不避讳同音的名字。两个字的名不必同时都避讳。得以侍奉过父母的,就要避讳祖父母的名字。如果没有来得及侍奉父母的,就不必避讳祖父母的名字。在国君的住所不用避私人的忌讳,在大夫面前要避国君的名讳。读《诗》《书》时可以不避讳;写文章时可以不避讳,在庙中祝告时可以不避讳。国君夫人的家讳,即使当着国君的面,臣也可以不避讳,这是因为妇人的家讳是不出家门的缘故;服大功、小功期间可以不避死者的忌讳。进入别国的国境要先了解这个国家有什么禁忌。进入别国的都城要先打听当地的风俗。进入别人的家门要先问明这家的忌讳。
【原文】
外事[143]以刚日[144],内事[145]以柔日[146]。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147]有常。”“假尔泰筮[148]有常。”卜筮不过三,卜筮不相袭。龟为卜,策为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
【注释】
[143]外事:古代指郊祭或田猎之事。亦指对外联合或用兵。
[144]刚日:犹单日。古以“十干”记日。甲、丙、戊、庚、壬五日居奇位,属阳刚,故称。
[145]内事:指祭内神及冠、婚、丧、祭等。
[146]柔日:古代以干支纪日,凡天干值乙、丁、己、辛、癸的日子称柔日。
[147]泰龟:对龟卜的美称。
[148]泰筮:对卜筮的美称。用蓍草占卜叫筮。
【译文】
凡是祭祀及田猎、出兵等,要选用甲、丙、戊、庚、壬单数日进行。凡是祭内神及冠、婚、丧、祭等,要选用乙、丁、己、辛、癸双数日进行。凡用卜筮来选定日期,如果是十天以外的日期就叫做“远某日”,十天以内的日期就叫做“近某日”。办丧事要占卜十天之内的日期,办吉事要先占卜十天之内的日期。占卜时要说:“选择日期,要借助你这从无差错的大龟来占卜。”或说:“要借助你这从无差错的蓍草来占卜。”无论用大龟占卜或用蓍草占卜,都不得超过三次。卜和筮不能互相重复进行。用龟甲占问叫卜,用蓍草占问叫筮。卜和筮,是先代圣王用来让人民信服所选定的日期,敬奉鬼神,畏惧法令的;是用来让人民判断疑惑,决定犹豫的。所以说:“有疑问而占筮,就不会有错误;择吉日而行事,就一定有好结果。”
【原文】
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已驾,仆展軨[149]令效驾[150],奋衣由右上取贰绥[151],跪乘,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左右攘辟,车驱而驺。至于大门,君抚仆之手,而顾命车右[152]就车。门闾、沟渠必步。凡仆人之礼,必授人绥。若仆者降等则受,不然则否。若仆者降等,则抚仆之手,不然则自下拘之。客车不入大门。妇人不立乘。犬马不上于堂。
【注释】
[149]展軨(líng):察看车辆,表示对乘坐者的尊敬。
[150]效驾:试车。
[151]贰绥:副绳。供登车人拉手用绳有正副两条,仆执贰绥而登。
[152]车右:随行卫士。
【译文】
国君的车将套马出行,驾车的人就要拿着马鞭站在马前。马车套好后,驾车的人要察看车辆试车,然后抖落衣服上的灰尘,拉住副绳从车的右边登车,跪乘在车上,双手分别握住缰绳与马鞭,驱车试行五步而后再站起来。国君出来走到车前时,驾车的人要把马缰绳合并于一手而用另一手将绳交给国君。左右群臣都退让避开,车前进时群臣都快步紧跟,一直到大门,国君按住驾车人的手,而回头命随行卫士上车。凡经过门、沟渠时,随行卫士一定要下车步行。凡驾车仆人之礼,一定要把绳递给乘车的人。如果驾车人的身份比乘车人的身份低,乘车的人就接受他所交给的绳,否则就不要接受。如果驾车人的身份比乘车人的身份低,乘车的人就按住他的手再接受,否则乘车的人要从驾车人的手下面取过绳。客人的车不能驶入主人家的大门。妇女不站着乘车。狗和马不能牵上堂。
【原文】
故君子式黄发[153],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154]拜。祥车[155]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仆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国君不乘奇车。车上不广欬,不妄指。立视五巂,式视马尾,顾不过毂。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国君下齐牛,式宗庙。大夫、士下公门,式路马。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156],不敢授绥,左必式。步路马,必中道。以足蹙路马刍有诛,齿路马有诛。
【注释】
[153]黄发:指年老;亦指老人。
[154]蓌(cuò):半跪半蹲。
[155]祥车:死者生前所乘之车,葬时用为魂车。
[156]鞭策:马鞭子。
【译文】
所以国君乘车遇见老人要凭轼行礼,经过卿的朝位要下车,进入国都不赶马快跑,进入里巷一定凭轼致敬。国君命令召见臣下,即使来传达君命的人地位低贱,大夫、士也一定要亲自迎接。身穿铠甲的人不行跪拜礼,因为穿铠甲而拜会显得举止不便、动作失调显得失礼。送葬时的魂车要空着左边的位子。臣乘君车不敢将左边的位子空着,在车子左边就一定要俯身凭轼。仆人为妇人驾车,要将左手放在前面,右手放在后面。仆人为国君驾车,将右手放在前面,左手放在后面并微俯身以示恭敬。国君不乘奇邪不正的车。在车上不大声咳嗽,不随便指画。立乘在车上只能看到车轮转五周的距离,凭轼行礼时要看着马尾,回头看时目光不得超过车轮中心的圆木。在都城中用竹扫帚搔摩马身以驱赶马,要使车经过时的尘土不能飞出车辙。国君经过宗庙要下车,看到祭祀用的牺牲要凭轼行礼。大夫、士经过国君门前要下车,看见国君的车马要凭轼行礼。乘坐国君的车马,一定要穿朝服,马鞭放在车上,不能接受别人送给的拉手,在左边必须依扶着车轼。牵着国君的马行走,一定要走道路的中间。用脚践踏了君马的草料要受罚,探问国君马的年龄的人要受到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