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表现主义文学
20世纪初由于表现主义运动的影响而风行于欧美的 一种文学流派,卡夫卡的小说、奥尼尔的戏剧为其创作的最高成就表现主义表现抽象的品质和精神的基本特点形成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表现主义文学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主观的自我表现,认为外界现象的存在决定于人的感觉,其本身无规律可言,故反对对外界现象作细致入微的观察,提倡“自然隔离”以反对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自然接近”,如爱特希米在表现主义宣言中所声称,“自然的终点便是艺术的起点。” (2)在表象与本质的关系上,表现主义文学主张突破表象,直接表现本质 (即创作者的主观感觉、意念、体验,此所谓“本质”是一种直觉的东西),基于这种需要,表现主义文学的语言常常失去常规,极度的夸张,形象的变形,大段的内心独白,即所谓“原始语”,是他们最惯于使用的艺术手段; 在戏剧中,则常常出现乖张和疯子一般的动作,莫名其妙的对话,以及呓语和嗥叫等,为了产生强烈的效果,表现主义戏剧还常用探海灯的技术手段。在此,逻辑和语法往往是不必要的。(3) 在个别和 一般的关系上,表现主义文学注重表现全人类的普遍的东西而非单个人的特征,因此,其创作常常涉及重大题材,反映与人类命运有关的事件,如战争、和平、劳动、解放以及人的各种处境等等; 写人则总是一般的人,往往不表明人物的姓名、年龄、外貌、出身等。
文学方面的表现主义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的后期剧作,他的 《去大马士革》 (1894——1904)、《梦的戏剧》(1902)、《鬼魂奏鸣曲》(1907) 等从情节、人物到语言方面的怪诞特点预示了一个新的戏剧思潮的到来,成为表现主义戏剧的先声。其中的 《鬼魂奏鸣曲》采取人鬼同时登台的形式,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的关系作了比较深刻的揭露,运用表现主义手法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1914年,表现主义引入德国文学界,首先形成表现主义戏剧运动,凯撒 (著有《从清晨到午夜》) 和托勒 (著有《群众与人》) 的创作大量运用了荒诞、象征、抽象等表现手法,显示了这一运动的重要成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20年代,表现主义戏剧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恰佩克的《万能机器人》成为优秀的表现主义剧作,在美国表现主义戏剧则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就,奥尼尔的 《毛猿》 在艺术上成就较高,他所开创的现代心理悲剧思想深邃、风格庄严粗犷,充分表现了美国人在“支离破碎的没有信心的时代”的悲剧性。
被尊为现代派小说鼻祖的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也以其优秀作品丰富了表现主义文学创作。他的三部长篇小说 《美国》、《审判》、《城堡》被称为“孤独三部曲”,开创了现代派小说爱写“非英雄”或“反英雄”的先例; 其短篇小说多表现小人物“孤独的体验和被排斥的悲怆”,别开生面,道出了“现代人的困惑”。卡夫卡强调写“瞬间的直觉”,其作品情节扑朔迷离,场景荒诞无稽、格调阴沉恐怖,有一种惊心骇目的强烈艺术效果,对现代各式各样的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过强烈的影响。
这些作家深受表现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他们主张表现自我,但并不反对反映现实,卡夫卡效法英国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称其作品是被“疯狂的时代”鞭打出来的,奥尼尔则推崇挪威现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声称他的创作“要深挖今天社会的病根”。从创作实践看,他们的艺术风格如怪诞、诡异、寓言性质等虽同一般表现主义作品相近似,但或多或少曲折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要略胜一畴。
表现主义文学由于其片面的文艺思想难免抽象化的通病,并常常失之于神秘、晦涩,表现出浓郁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色彩,但这些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的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