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汉高祖论“三杰”》全文与赏析

《汉书》

此篇选自《汉书·高祖纪》。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汉朝开国皇帝,字季。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他于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吴广在沛县起义,公元前206年首先入关推翻暴秦,后利用近五年时间消灭天下割据势力,于公元前202年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前195年在位,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中国的统一和强大以及汉民族的统一、汉文化的发扬有着重要的贡献。

【原文】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不然,鮅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译文】

皇帝在洛阳南宫设置酒席。皇上说:“各位列侯(官职名)、将领不要对我有所隐瞒,都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呢?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呢?”高起、王陵两人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人一同受益。项羽妒贤嫉能,谋害有功劳的,猜疑贤能的人,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皇上说:“你们只知道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在营帐里谋划决策,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上,我不如张良;在平定国家,安抚百姓,发放粮饷,不断绝运输粮食的道路上,我不如萧何;在率领百万军队,开战就一定能取胜,攻打就一定能打下上,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杰,我能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群臣心悦诚服。

【赏析】

《汉高祖论三杰》的精彩言辞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在他的开国总结大会上发表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从高祖的这番话语中我们不仅窥见其成功的关键原因——他掌握用人的艺术,同时也看出他成功的另一个原因——他具有卓越的政治演讲才能,懂得说话的艺术。

洛阳南宫之中,皇帝请客,这番请客并不单单为喝酒庆贺,汉高祖刘邦一开始就对和他一起出生入死、共同打下大汉江山的臣将们抛出了一个问题:“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这个问题很直白,也很不好回答,我们可以略微看出刘邦与群臣关系的和谐以及刘邦性格之爽直,高起、王陵这两位大臣的回答也很准确,有一定的道理,他们分析出来两条:在与项羽的对比中,刘邦得民心,项羽失人心,原因就是项羽在人才的察识与使用方面有所欠缺,在做人为人方面与国君的度量也还有差距。这样的回答对刘邦已经是客观公正附加颂扬了,但刘邦并不十分满意,他自己总结说,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拥有三大人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高级参谋决策智囊张良;稳定国家、安抚百姓的国家优秀管理者萧何;还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高级军事指挥家韩信。此番论述条理分明、简洁精练、逻辑严密,客观公正地给“三杰”一个历史性的表彰,先对“三杰”分别进行评述:再作总评,“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最后,附带对项羽在这方面的过失稍微提了一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这番讲话,没有过分的自负自傲,也没有幸灾乐祸的情绪,而是实事求是地娓娓道来,其间带有一种智慧与自信的力量,还带有一丝谦逊,一语道破天机,获得了群臣悦服的良好效果。

从各种历史资料来看,刘邦这个人并没有多高尚,相反还有些许鄙气,不但好酒好色,脾气也不好,经常骂人,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楚汉战争中竟然能取得胜利,还大获民心,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刘邦虽然有诸多缺点,但是在使用人才方面却无人能及。他非常明白自己并非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贤能的,非常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足,在有自知之明的前提下,他知人善用,对人不求全责备,而是大度地用人所长,不嫉贤妒能,采取欣赏和信任的态度。他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才,如谋士、谋臣,治民之臣、军事之臣等,他的大胆任用让这些人才的才华得以彰显。他不仅有善于发现和善用人才的本领,还有求得人才、挖掘人才的本事,即俗话说的“挖墙脚”的本事。细细分析可以知道,自知者明,知道自己自身才智不足,又知道自己身边这些人的才能,有事就求问于这些人。刘邦擅长用人的艺术,用人就用人所长,不以所用人的地位高低为标准,他用的人才中许多是一些身份卑微的人,甚至是犯过事的人;刘邦也知道,用人贵在不疑,因此,他能做到从谏如流,对于那些受到排挤、哪怕是存在一定争议的人他都能大胆使用。

知人者智,刘邦对“三杰”的使用是建立在知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他对“三杰”非常了解,他的这番言辞,最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一点,说明了张良的谋划才能、萧何的管理才能、韩信的军事才能是互补优化的,根据人的能力和优缺点恰当地进行组合匹配,成员之间就能达到完美的配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像“三杰”这样的人才来说,如果没有识人和用人之主的话,他们也难以在历史上留下英名。

但是,刘邦能下定决心用好“三杰”,“三杰”也心甘情愿地为刘邦所用,刘邦与“三杰”能自始至终走在一起,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讲,“三杰”与刘邦进行的是一种政治博弈。首先,从他们的政治目标来说,刘邦的政治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获得天下,萧何在刘邦这样的人面前也早已打消了与他争天下的念头,只愿作刘邦的追随者;韩信的政治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列侯列相;张良的政治目标是“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刘邦需要“三杰”的辅佐,“三杰”也需要借助刘邦提供的政治平台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刘邦与“三杰”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刘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有着稳定而明确的政治目标,且以其丰富的政治资源和熟练的政治技巧作支撑,最终使自己的政治结局和政治目标达到极为完美的统一。

刘邦得了天下,“三杰”也各有所归。刘邦对“三杰”的评述精练恰当,实事求是,对于今天的用人与人才管理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