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庄子·天运(节选)》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天运(节选)》原文鉴赏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 ?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尽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11),有上彷徨(12),孰嘘吸是(13)?孰居无事而披拂是(14)?敢问何故(15)?”

巫咸招曰(16):“来!吾语汝(17)。天有六极五常(18),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19),治成德备(20),监临下土(21),天下戴之(22),此谓上皇(23)。”



【注释】 ①运:运动,运转。 ②处:止,静止。 ③所:住所。 ④孰:谁;主,主宰;张,设置;是,此,指天地日月等万物。 ⑤维:维系;纲,纲纪,指万物的生灭。 ⑥居无事:闲居无事;推,推动;行是,使它们运行。 ⑦意者:抑或;机,机关;缄,关闭。⑧运转:指自行运转。 ⑨隆:兴,指兴云;施,施降,指施雨。⑩淫乐:过分欢乐;劝,勉力,助长。 (11)一:或者。 (12)多有:一本作“在”,当作“在”解;彷徨,形容刮风时风回旋往复的样子。 (13)嘘:出气;吸,吸气。 (14)披拂:吹拂。 (15)故:缘故。 (16)巫咸:古代的神巫;招,一说巫咸为神巫,名招。 (17)语:回答。 (18)六极:六合,指东、西、南、北、上、下;五常,五行,金、木、水、火、土。(19)九洛:九州;一说书名。 (20)治成:天下安宁;德备,道德完备,指顺应“六极五常”。 (21)监照:由上照下;下土,天下。 (22)戴:拥戴,爱戴。 (23)上皇:至高无上的帝王。



【今译】 “天是在运转吗?地是在静居吗?日月出没,是在争着回到自己的住所吗?谁在主宰着万物?谁在维系着纲纪?谁闲居无事而推动万物,使它们运行的呢?抑或有机关控制着它们而出于不得已?抑或它们在自行运转而不能停止?云层是为了降雨?降雨是为了云层?谁在兴云降雨?谁闲居无事为图过分欢乐而助长云雨?风起自北方,或刮向西,或创向东,在天空中回旋往复,是谁在吐气吸气?谁闲居无事而在那里吹拂呢?请问这是什么缘故?”

巫成招而答道:“来!我告诉你。天有六合五行,帝王顺着它就能治理好国家,违背它国家就要遭到灾祸。顺应九州自然之理,就能使天下安宁,道德完备,照临人间,天下的人都拥戴,这就是上皇。”



【集评】 宋·欧阳修:“参差奇诡而近于物情。兴者、比者,俱不能得其仿佛也。”(转引自《百大家评庄》)

明·王宗沐《南华经别编》:“止数句而峰峦奇崛若万状,非庄子不能。”

又:“突起问目,又是一奇。”

清·林云铭《庄子因》:“此段文如晴云出岫,倏忽其间,奇形怪状,无不备有,吾不知其何以至是。屈子《天问》虽奇,尚逊此游行披拂之致。难言,难言。”

又:“忽生出一人答应,奇甚,幻甚。”

又:“又从天地之理,说及帝王效法,为此段余意,却是此篇正意,文之相生处,奇幻莫测。”

又:“问得甚活,答得甚方;问得甚烦,答得甚简,极详略变化之法。

清·宣颖《南华经解》:“突然而起,参差错落,如疏雨点蕉之声。”

又:“重重征究,连用五个“孰”字,劈面致诘,愚者亦当醒眼。”

清·陆树芝《庄子雪》:“凡叠用七‘孰’字,中间又插两‘意者’字,至此乃总一句曰‘敢问其故’,千古创调。‘居无事’三字,三段不变,尤有意味。”

清·吴世尚《庄子解》:“虽善问者,从何处问起;虽善答者,从何处答来。妙在问者详,答者简;问者圆,答者方。问者妙在许多虚字,答者妙在止一‘有’字。”

又:“问天地日月许多说话,而止答以‘天有六极五常’一句,不知者,谓其饼子没孔,而不知其实一言以蔽之也。下即说入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不知者,谓其余波荡漾,而不知其实正文之结穴也。‘九洛’二句,又申上‘天有六极’句,‘监照’二句,又申上‘帝王顺之’句,文理密察之甚。通篇俱是韵语。”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笔笔旋,笔笔起,势如搏扶摇羊角而上,杳不知其所之。”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开手一气赶出天地日月,用三个‘其’字、‘乎’字,空中摩荡一番。 ‘主张’、 ‘纲维’、 ‘推行’三句,又用三个‘孰’字,当面诘问一番。下二句,又故作猜疑之语,文心飘乎异常。次言云雨,用交乎笔意,有飞鸿戏海之姿。次言风,三句内包括上下四方,却于北方句映出南方,有上句映到下面,言简而赅。以下均作两层跌宕,一样穷究其所以然,又省去‘不得已’、‘不能自止’两层意思,盖即以此二语绾合前后也。 ‘天’、 ‘地’、‘日’、 ‘月’、‘云’、 ‘雨’,以形容言, ‘风’则以声息言;‘运’。字、‘处’字、‘争’字、‘为’字、‘起’字,皆其功用发见处,可见可闻者也。 ‘主张’、 ‘纲维’、 ‘推行’、 ‘隆施’、 ‘淫乐’、‘嘘吸’、‘披拂’,冥冥中自有操其权者。一眼窥定‘道’字,却故作疑阵,使人于言外领会,真绝顶超脱之文。问者只言天事,巫咸亦只用‘六极五常’一语,轻轻递过,以下便从天人交关处,约略言之,无意求奇,而正意全透矣。”



【总案】 天地日月风雨等,都是因为顺应自然之道,有规律地运动,一切都无为而无不为。作者借自然界的无为而无不为,论证帝王只有顺应自然,方能“治成德备”,成为“上皇”,这反映了作者无为而治的政治观。

本节的写法和屈原的《天问》近似。日月风云,天上地下,全都一气赶出,极有气魄,显得势不可挡,体现了《庄子》风格奇诡的特点。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太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夫孝悌仁义忠孝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11)。”



【注释】 ①商:指宋国。周朝封商的后代于宋,故宋国又称为商;大(tai音太)宰,官名,荡,人名。 ②尚:崇尚。 ③郢:战国时楚国国都,在今湖北江陵附近。 ④冥山:山名,位于郢的北面,在今河南信阳。 ⑤去:离开。 ⑥亲:指父母双亲。 ⑦遗:忘。⑧直:但;大(tai音太)息,叹息。 ⑨多:赞美。 ⑩并:通摒,摒除。 (11)渝:改变,违背。



【今译】 宋国的太宰荡向庄子问仁。庄子回答说:“虎与狼即是仁。”太宰说:“为何这样说呢?”庄子说:“虎与狼也能父子相亲,为什么不是仁?”太宰说:“请问什么是至仁。”庄子回答说:“至仁没有亲。”太宰说:“我听说,没有亲便没有爱,没有爱便没有孝,要说至仁不孝,可以吗?”庄子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至仁是值得崇尚的,孝本来就不足以说明它。这并不是说仁超过了孝,而是说孝与仁实在差得很远。向南走的人到了郢都,往北便看不到冥山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距离太遥远了。所以说,以外表上的敬来行孝容易,以衷心之爱来行孝则难;以衷心之爱来行孝容易,而要忘掉父母却很难;忘却父母容易,使父母忘掉我却很难;使父母忘掉我容易,而忘掉天下却很难。忘掉天下容易,而使天下忘掉我却很难。至德之人是不愿做尧舜所做之事的,他们恩泽及于万代,天下从未有人知晓,他们难道会叹息着大讲仁孝吗!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这些都是人们用来自我勉励而又被它们所束缚的,是不值得赞美的。所以说,最尊贵的,是抛弃国中最高的爵位;最富足的,是抛弃一国的财物,最理想的,是抛弃了名誉。这样就可以坚守大道,始终不渝了。”



【集评】 明·孙矿《南华真经》:“矫为奇语,唤起正意。”

清·林云铭《庄子因》:“问仁而举不仁者以言仁,问至仁而举无亲者以言至,此老话头,惯有一段绝不近情之语,令人一时忍耐不得。后方徐徐发出正论,所以为奇。”

又:“‘勉’字、‘役’字,与上面‘忘’字、‘不知’字对针。”

清·陆树芝《庄子雪》:“设为古人以问,用意可思,以虎狼为仁,发口奇绝。”

清·吴世尚《庄子解》:“如三春之风和日柔,游人缓缓于山阴道上,只快夫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使人应接不暇耳,绝未尝一叩首再拜曰:‘此老天之赐也’,‘使天下兼忘我’,此其似之。”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答得奇警,出人意外;解得平常,在人意中。”

又:“看他说仁孝,说到尽头处,却止用一二语,轻轻抹去,笔墨皆化为云烟。”

又:“‘仁’、‘孝’二字,说得弥天际地,而其意全不在言仁言孝,须从仁、孝源头上领悟。‘遗尧舜’三句,睹定‘道’字立论,见仁孝之不足尽道也,又从仁、孝外添出六项,却一并抹去,而至贵、至富、至愿者在我矣,此处才醒出‘道’、字,正如月点波心,分外光明皎洁。”



【总案】 “仁”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是儒家政治观的核心。作者以残忍暴戾的虎狼来比喻“仁”,解释“仁”的内涵,揭露了“仁”吃人的本质,表现出作者对儒家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的彻底否定。针对儒家的“仁”,,作者又提出所谓“至仁”的观点。 “至仁”的内涵在于“忘”,忘亲,忘我,忘天下,忘却一切,这就是“至仁”。作者这里所说的“至仁”,实质上是“道”的一种体现,与儒家的“仁”是背道而驰的。

本节以突如其来的“问仁”开端,以“虎狼,仁也”的惊人见解作答,使文章首先形成一个高潮,然后再以详尽之笔,缕缕剖析,剥茧抽丝地扣入主旨,使行文起伏错落,环环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