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游黄溪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柳宗元:游黄溪记

柳宗元

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断齶。其下大石离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这篇文章的开头一段用大笔勾勒出全国景观形胜,北至山西,西至陕西,东至江浙,南至湖南,以山水而名闻天下的州郡数以百计,而以永州最美。在永州之中,以山水闻名于世的村落也数以百计,其中又以黄溪最美。由此可见,永州山水甲天下,黄溪山水甲永州。这种写法,有如画框渐缩,由大而小,最后突出中心一点;又象剥笋去壳,层层剥落,最后见出精华。经过这段文字的浓缩,黄溪山水之美有如水落而石出,显现出冠绝天下的奇姿异彩。后来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就是采用这种写法的,不过他只是从“环滁皆山”的小范围写起,没有柳宗元这段文字的恢宏气势。

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先用一笔交代黄溪所处方位。黄溪距永州城东七十里,因其上有黄神祠而名黄溪。黄神祠自然也就是黄溪的第一景。黄神祠上,“两山墙立,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两山墙立”形容是山壁陡哨,“丹碧之华叶骈植”写红绿之色的花草树木成对生长,“与山升降”写奇花异树随着山势上下遍植。短短十几个字,已经把黄神祠附近优美的景物描述出来。不仅如此,崖峭岩窟之水中又“皆小石平布”,水清方能见石,此句又写出了溪水的清澈之状。丹碧交辉,清澈见底的山水和美丽的花草树木映衬着一座黄神祠,这第一景已经够美了。第二景是初潭。此景在黄神祠上约八十步,需要涉水而过,所以谓之“揭水”。初潭之美,奇特秀丽,难以描摹形容。作者用人工剖开的大瓮写初潭的形状,用画眉来形容溪水之婉转,用膏脂来形容池水的温润,用“来若白虹”写溪水入潭的景象,用“沉沉无声”写潭水之深寂,用“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写潭水之清。真是幽深雅静,把初潭写绝了。第三景写第二潭。它变初潭的优雅为险怪,山石巍然,下临激流,如口张齿露。其下则有巨石散列,可坐饮食。其中一石形似奇鸟,大如鸿鹄,红头黑翼,东向而立。单此一景,也足见黄溪石景之奇,天下罕见,暗与文章首段文意绾合。再往南走又是树壮石瘦,水声铿锵的第四景和山舒水缓的第五景。作者就这样用一支灵巧的笔,或详或略,或实或虚,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譬喻去描绘黄溪沿途风光,真是步换景移,处处皆有特色。黄神祠景观以其山势奇美而取胜,初潭则以潭的形状和水的清幽而叫绝,第二潭又以石头的奇景异状而擅场。对此,作者采用不同笔法,抓住特点描述,使之形态毕现,风姿纷呈,成功地写出黄溪山水甲永州的奇美景色。

文章到此,已经把黄溪的风景写完。然而在作者看来,黄溪之美决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景观,还因为这里传说是黄神住过的地方。于是不嫌冗长,在结尾处又介绍其人其事以及百姓为之立祠奉祀的活动。这段叙述表面看来和写黄溪风景无甚关系,实则是结尾的画龙点睛之笔。因为他既与黄溪的得名有关,他的祠庙又是黄溪人文景观之一。这样奇异的山水与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合而为一,使黄溪成为兼具山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美的风景胜地。这样写也使文章更全面、更富有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