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行·《礼记》原文注释与鉴赏

儒行 《礼记》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哀公命席。孔子侍,曰: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途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51〕,并日而食〔52〕;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53〕;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54〕;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55〕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56〕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57〕而不淫,上通〔58〕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59〕。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60〕不辟〔61〕亲,外举不辟怨;程〔62〕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63〕也。其任举〔64〕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65〕,静〔66〕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67〕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68〕;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69〕而尚宽,强毅以与人〔70〕,博学以知服〔71〕;近文章,砥厉廉隅〔72〕;虽分国,如锱铢〔73〕,不臣不仕。其规为〔74〕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75〕则乐,相下〔76〕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77〕立义,同而进〔78〕,不同而退〔79〕。其交友有如此者。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80〕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81〕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82〕于贫贱,不充诎〔83〕于富贵,不慁〔84〕君王,不累〔85〕长上,不闵〔86〕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87〕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88〕。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注释〕与:通“欤”。逢掖之衣:袖子宽大的衣服,为有道艺的人所穿。逢,宽大。掖,袖。章甫之冠:殷代玄冠。乡:和所居地方习俗相同。留:久。更:更迭。仆:侍御。侍:陪坐。珍:玉。待聘:待诸侯聘问。夙:早。力行:努力实践。中:中正。大让:指让国、让天下等。慢:轻忽,指诚心相让,好似不屑一顾。小让:指饮食等小事的谦让。大:做大事。威:畏惧。粥粥:或作“鬻鬻”,柔弱愚笨的样子。齐难:庄肃谨慎。冬夏不争阴阳之和:指冬季天寒不争温和,夏季天热不争凉爽。积:聚财。得:罗致。禄:俸禄。畜:畜养。委:赠送。淹:浸渍。劫:胁迫。沮:恐吓。鸷虫:猛鸟,猛兽。不程勇者:《文选·辨命论》注引作“不程其勇”。程,度量。不再:不重犯。不极:不追究其由来。断:本或作“继”。特立:卓然而立,不同流合污。劫:威胁。迫:逼迫。淫:侈滥。溽(rù):丰厚。面数:当面揭发和指责。甲胄:铠甲和头盔。干橹:干,盾牌。橹,小盾牌。戴:或作“载”。亩:长、宽各十步。周代以八尺为一步。宫:墙垣。环堵:指周长四十尺,或东西南北各一方丈。环,周围。堵,一堵为四十尺,一说一堵为一方丈。筚(bì)门:用荆竹编成的门。圭窬(yú):形似玉圭上尖下方的边门。窬,通“宝”,门旁小户,即边门。蓬户:以蓬草盖屋。瓮牖:如同瓮口一样简陋的窗子,或以为用破瓮口做的窗。〔51〕易衣而出:指出门时方才换上正装,平时在家穿短便装。〔52〕并日而食:指平日在家一日只吃两餐或一餐。〔53〕稽:考究。〔54〕楷:楷模。〔55〕比党:勾结坏人而结为党羽。〔56〕信:通“伸”,伸展。〔57〕幽居:闲居之时。〔58〕上通:通达为仕,即出仕为官宰。〔59〕毁方而瓦合:陶瓦本圆形,剖为四分,每分呈方形,四者相合,复成圆形。喻在涵容中也有分辨之意。〔60〕称:称许,称誉。〔61〕辟:通“避”。下“不辟怨”之“辟”与此同。〔62〕程:考量。〔63〕致:罗致。〔64〕举:称引。〔65〕伏:顺从,信服。〔66〕静:或作“诤”,矫正。〔67〕翘:举告。〔68〕沮:沮丧,颓废。〔69〕慎静:谨饬而不妄动。〔70〕与人:亲和他人。〔71〕知服:知其所当行。〔72〕廉隅:有棱角,有志气。〔73〕锱铢:比喻非常轻微。锱,八两为锱。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74〕规为:规度与作为。〔75〕并立:聚处。〔76〕相下:以尊位让友而己处于其下。〔77〕方:方正。〔78〕进:进而相从。〔79〕退:退而相避。〔80〕孙接:谦逊地待人接物。孙,通“逊”。〔81〕分散:分散财物救济穷人。〔82〕陨获:指志向有所坠失。陨,坠落。获,有所割刈。〔83〕充诎:志满意得而失去节制。充,或为“统”。〔84〕慁:污辱。〔85〕累:负累。〔86〕闵:或作“愍”,或作“文”。使……担忧。〔87〕命:命名。〔88〕馆之:指提供给养,加以款待。

(曾亦)

 

〔鉴赏〕孔子周游列国,欲推行其政治主张而不得,晚年回到鲁国。本篇大致为孔子自卫返鲁之初,应鲁哀公之问,而陈述儒者之为儒者十五个方面的品质或行为特征。“儒行”之篇名,据郑玄《三礼目录》说:“名曰‘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者所行也。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郑玄认为“儒”一词之本义就是以先王之道陶冶、教化自身与百姓。本篇在形式上为孔子与哀公之对话记录,不过,学者一般以为本篇系由后世儒者假托孔子之言而作。近人章太炎1932年在《与吴观斋书》中,称许本篇道:“奋厉志行,兼综儒侠,莫隆于《儒行》。”“《儒行》所列十五儒,大抵倜傥奇伟之士,东汉士风颇近之。”

本篇以鲁哀公就儒服发问开始,大概当时人们普遍对儒者有一种偏见,所谓“今众人之命儒也妄”,甚至“常以儒相诟病”,所以,孔子在此为了澄清人们对儒者的这种偏见,从正面阐述了儒者之为儒者不在于儒服这些外在特征,而在于儒者自身的品行。文章提出儒者具有十六个方面的优秀品质:

一、自立。古人做学问与今人不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儒者无论修德,还是求知,都看做纯粹是完善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以此博得经济上的利益与政治上的地位,至于其价值能否为当时社会所认可,则是次要的事情。所以,儒者讲的自立不是指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的地位,而是指自身德性与才智的完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儒者才能时刻表现出那种宠辱不惊、不知不愠的达观心态。

二、容貌。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所应有的仪态举止,儒者不仅在小处极谨于礼,即所谓谨小慎微,而在大处又能放得开,举重若轻,有豪杰之姿。

三、备豫。儒者虽不畏死,但又极爱其身,故有“君子不立乎岩墙之下”、“乱邦不入,危邦不居”之语,其目的都在于“养其身以有为也”。

四、近人。儒者之“有为”一般指出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儒者虽居庙堂之上,“先劳而后禄”,而绝无一毫谋私利之心,所以能近人。

五、特立。孟子所言大丈夫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与此段言儒者之特立,可为互相印证。

六、刚毅。儒者既可亲可近,又不降志辱身,此其刚毅也。

七、自立。此处言“自立”与第一段不同,大概前者就儒者对待出仕的态度而言,后者则就儒者平日处世的态度而言,要求儒者怀抱忠信仁义以自处于世。

八、出仕。君子固穷,故能安贫乐道;在长上面前既有自信,又能保持尊严,而不逢迎谄媚。

九、忧思。儒者忧道不忧食,虽处困厄之中,心中所思所忧惟国惟民而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为儒者忧思之心的写照。

十、宽裕。古人讲的宽裕,不是物质上的宽裕,而是精神上的宽裕。因此,本篇强调儒者不论外在物质条件如何,居仕抑或闲处,都能保持一种优游、自得的心态。《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可谓对本篇所言宽裕的最好注脚。

十一、举贤援能。儒者一心为国,故能“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惟贤能是举。

十二、任举。儒者遇到升官晋爵的机会就推让,遇到患难勇于牺牲自己。

十三、特立独行。儒者在政治清明的时代不低估自己,在动乱的时代也不放弃自己的操守,随波逐流;不与主张相同的人结为朋党,也不对主张不同的人加以诽谤。

十四、规为。儒者以原则决定进退取舍,如政治黑暗,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以道为行为规范。

十五、交友。儒者交友要以志同道合为基础,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共同前进。

十六、尊让。为仁就要做到温和,善良,恭敬,宽厚,谦逊,推让。儒者为仁不已,而不以仁者自居。

总之,儒者要具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的品质。在上述这些品质中,有许多看上去是相互矛盾的,但儒者能够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中将它们完美地结合起来,这就是儒家主张的“中道”或“中庸”。因此,这种将诸多品质完美地集合于一身,尤其是将那些看上去相矛盾的品质相互协调,一方面是儒者所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也是身处几千年文化传统中的现代读书人所应该细心体会与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