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丕
【原文】:
建安十七年春,游西园,登铜雀台,命余兄弟并作,其词曰:
登高台以骋望,好灵雀之丽娴。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溪谷纡以交错,草木郁其相连。风飘飘而吹衣,鸟飞鸣而过前。申踌躇以周览,临城隅之通川。
【译文】:
建安十七年春天,我家父子同游西园。登上铜雀台以后,父亲命我们兄弟各自作词以表其志。我的一篇赋词如下:
登上高高的铜雀台极目远望,看到文静的灵雀在天空翱翔。那艳丽的羽毛五彩缤纷,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漂亮。铜雀台阁飞檐突起,高高耸立,层层的台楼好像要和天连起来一样。我漫步徘徊,从容自在,不觉红日落山,又见夕阳。台下小溪弯弯曲曲,汇合了流水哗哗作响。草木芜杂间生,枝叶郁郁苍苍。晚风轻轻地吹动着衣裳,小鸟飞过眼前委婉地歌唱。我舒展身躯,踌躇满志,遥看远方。又登上城楼的一个小角,联想到汉室的山川界疆。
【评介】:
建安十七年“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曹丕的《登台赋》就是这时写的。
曹丕从小爱学诗文,八岁已能做文章,博览经史和诸子百家书籍。能文又能武,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总的说来,要低于其父和其弟曹植,但在文学史仍有他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他的《登台赋》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通过登上铜雀台极目远望所见所感的描述,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铜雀台及其周围环境的赞美之情,也抒发了他踌躇满志的情怀。
文章前边有个小序,说“建安十七年春,游西园,登铜雀台,命余兄弟并作。”这个小序交待了作赋的原委。全文共十二句。开头两句为第一层,写登上高高的铜雀台极目远望,看见羽毛艳丽、本性文静的灵雀小鸟。登高远望、抒发感受,是历代骚人墨客所喜欢的。曹丕登高所见并非别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丽娴”的“灵雀”。这就把诗人当时悠闲自得、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出来了。此刻的曹丕已是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了,逐渐被曹操信任,争当太子有望,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开头便流露了这种心情。
“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四句为第二层。写作者把视线收回,转到铜雀台的建筑上以及写他观景时逍遥自在的样子。三、四两句赞美铜雀台的建筑风格:飞阁崛起,层楼承天,钩心斗角,犬牙交错。仅用十二个字便把读者也领到了铜雀台,好像在和作者一同观看周围的景致。五、六两句是写作者漫步徘徊、游目西山的情景。由于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逐渐失宠,而曹丕“深自砥砺”,不久遂立太子。当时,曹丕正是利用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条件争立太子,而且慢慢地受到了太祖的信任。因此,心情也比较舒畅,漫步游览,从容自在,是文章开头时所表现出来的心情的继续流露。
“溪谷纡以交错,草木郁其相连。风飘飘而吹衣,鸟飞鸣而过前”四句是第三层。写溪谷交错、草木相连以及风吹衣、鸟过前的景致。七、八两句,作者又把视线从台上转移到台下,看到交错的溪谷和相连的草木。接下去就在“风飘飘而吹衣”的时候,看见歌唱着的小鸟从眼前飞过。这里描绘的风景很富有生活情趣,有静有动,为我们绘制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最后两句为第四层,是本文的小结。诗人在观赏了以上的风光之后,总叙自己舒展身躯,踌躇满志,遥看远方,联想当今曹魏事业的畅通无阻,从而把此赋的思想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果一首诗歌或一篇文章,只是写登高望景,没有任何联想和抒情,就会使作品显得苍白无力。而本文的结句正是唱出了全赋的最高音。
曹丕的赋,工于写景抒情,善用夸张,语言婉丽清新。本赋随着作者视线的转移,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结构严谨,井然有序。是曹丕的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