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后赤壁赋》原文、译文、赏析

作者: 苏轼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jiá)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pián xiān),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掌步行出发,打算回到临皋去。有两个朋友跟着我一道去,路过黄泥坂,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了。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看看,一轮明月高挂空中。彼此互相望望,都很喜欢这景色,于是一边走一边唱,互相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了口气说:“有好友却没有美酒,有美酒又没有佳肴。月色皎洁,晚风清凉,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朋友说:“今天傍晚,我撒网铺到一条鱼,大嘴巴,小鱼鳞,样子好像松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好酒呢?”我回家去跟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好久了,是留给你临时需要的。”

于是我们带着酒和鱼,再次划船到赤壁下面游玩。江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千尺来高;山显得高了,月亮显得小了,水位低落,原本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离上次游览的时间没有多久,以前的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踏着险峻的山崖,拨开杂乱的野草,蹲在虎豹似的怪石上,再爬上形似虬龙的古树,攀到猛禽的高巢,俯视冯夷居住的深宫。两位朋友都不能跟我上来。我划然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了,高山共鸣,深谷回响,风刮起来,水向上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阴森恐惧,怕得不敢停留。于是回到船上,将船撑至江中,任凭它漂到什么地方。此时已近半夜,四面看看,一片寂寞清冷。刚巧有一只鹤,从东边飞来横穿江面,翅膀像车轮那么大,尾黑而身白,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不一会儿,朋友们辞去,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之游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里,边飞边叫经过我小船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陡然惊醒。开门一望,什么也没看见。

【评介】:

在完成了吊古伤今,抒发谪居期间的苦闷和超然旷达情怀的《前赤壁赋》后,苏轼意犹未尽。三个月后,他再游赤壁,写下了颇具特色的《后赤壁赋》。作品借赤壁暮秋初冬景色的描绘,独登西山的悲惧,白鹤道士的幻梦,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孤独悒郁、人生如幻的情思和虚无缥渺的思想感情。这是作者长期被贬谪、内心充满矛盾的反映,也是作者受佛、老思想影响较深在作品中的流露。

以时间为序,本篇赋的第一段写了再游赤壁的起因。同《前赤壁赋》一样,作者首先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由于三个月前曾游过赤壁,这次并未想再次重游。但是,当作者打算从雪堂回到临皋时,有两位朋友也一道跟从。时值秋末冬初,“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诗人的视线由低至高,俯见人影,抬头望月,触景生情,顾月而乐。感情则由内向外,由乐而歌,歌而互答,人己同乐。作者层次分明地写出了月光下、朋友间、歌声中诗人的欢快心情。晚秋初冬的明月,朋友的歌声,激发了诗人的游兴。但是,“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月风清,如此良夜何?”恰好一朋友说他傍晚刚捕到了鱼,而妻子又出人意外地说她藏着好酒。于是,有明月,有朋友,有鲜鱼,有美酒,样样俱备。他们便再游赤壁,度此良宵。

第二段写作者再游赤壁和独登西山的所见所感。诗人仅用“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概括出眼前赤壁的景色。有声、有形、有对比、有引用,简洁洗炼,鲜明地反映出不同季节山水面貌的变化。面对着万物萧疏、山川改容的凄凉景色,诗人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由衷感叹。字里行间包含着人生的变幻莫测,融注着作者内心的不尽忧伤。

与上次的同船游玩不同的是,这次诗人独自上岸攀登。他“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三言六语的对偶排比句式,虎豹虬龙的形象比喻,登树攀巢动作的夸张,突出表现了诗人无险不登的勇气和居高临下的气势、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和勇于进取的鲜明个性。游玩到此,诗人由乐转悲。他“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从而既完成了对陡壁、怪石、危巢、古木等具有幽深之气的山间夜景的描绘,又吻合了作者“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长啸后的寂静和恐惧使他不敢久留,于是便回到船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至半夜,四周寂静,刚有孤鹤划江而过,诗人感情上的波涛也随之趋于平稳。而这只孤鹤,不正是作者孤寂冷漠的复杂感情的体现吗?

第二段通过道士化鹤的梦境,反映了作者虚无消极的佛老思想。朋友走后,“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道士的疑问语气,超然飘逸的情趣,肯定了作者赤壁之游的快乐,与作者的随遇而安、无往而不乐的心情相呼应。然而,这不过是一场梦。“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这含蓄地表露了人生如梦的感叹。作者从飞鹤探舟而展开想像,将鹤与道士合二为一,他的心情也由乐而悲,由悲而逸,由逸而空。这种幻觉和梦境的描绘,为作品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增添了低沉、哀婉的情调。

这篇赋继承和发展了六朝抒情小赋的特点,既“体物写志”,又不过分“铺张扬厉”。诗人融情于景,寓情于物,行文如流水,舒展自如。作者还善于吸收前人诗文句子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从“木叶尽脱”、“月白风清”、“水落石出”、“山高月小”等句子中,既可以看出前代文人对作者的影响,也可看出诗人巧夺天工的绝妙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