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廷式《贺新郎·别拟西洲曲》清代词作鉴赏

别拟《西洲曲》。有佳人、高楼窈窕,靓妆幽独。楼上春云千万叠,楼底春波如縠。梳洗罢、卷帘游目。采采芙蓉愁日暮,又天涯、芳草江南绿。看对对,文鸳浴。
侍儿料理裙腰幅。道带围、近日宽尽,眉峰长蹙。欲解明珰聊寄远,将解又还重束。须不羡、陈娇金屋。一霎长门辞翠辇,怨君王、已失苕华玉。为此意,更踯躅。
-----文廷式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的名篇,抒写一位江南少女对其江北情郎的缠绵宛转的相思。此词以“别拟《西洲曲》”一句开端,暗示有别于《曲》之只写男女间的相思,另有其寄意所在。而其所寄之意究竟何在呢?有人联系作者在当时慈禧太后与德宗的两宫斗争中是帝党,又与珍、瑾两妃家是世交这一政治身份,认定此词是作者被革职逐出北京,后来德宗被幽囚、珍妃被处死、瑾妃亦迭遭贬斥的背景下写的,词中“苕华玉”云云即“喻清宫珍、瑾二妃事”(见黄畬笺注《清词选》等)。也有人联系作者曾参与组建强学会,在变法与保守的斗争中是维新派这一政治身份,认定此词是他被革职后“抒发其希望朝廷见用,共图维新之政的大志”(江苏古籍出版社版《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以上两说都对此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有失考证。据作者在其《湘行日记》中自述,此词实写于光绪十四年戊子正月二十四日(1888年3月6日)出都去天津的车中。作者是一位有志于用世、济世之士,在写此词前,曾于光绪十一年(1885)三十岁时由粤入京,与当时胜流盛昱、袁昶、沈曾植、杨锐等游,名动公卿;光绪十二年(1886),参加会试,不幸落第,但与王懿荣、张謇、曾之撰合称“四大公车”,后于当年四月间离京南下,曾至沪、穗、赣、湘等地;光绪十三年(1887)八月间再度入京,留至作此词的前一日出京。这时,作者虽关心时事、积极议政,却还未步入朝堂。其以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在光绪十六年(1890),因受知于德宗,由翰林院编修擢为侍读学士在光绪二十年(1894);其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筹建强学会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其被革职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于珍、瑾两妃入宫在光绪十四年(1888)十月间,后因与慈禧太后发生矛盾一度遭到贬斥在光绪二十年(1894),珍妃之被处死则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北京为八国联军侵占的前夕。这些都是作者写这首《贺新郎》词以后的事。显然,词中云云既非伤叹本人之被革职,也非影射珍、瑾两妃事;以之为牵附维新变法的主张之不被采纳,也在于与写词时间不合。

《贺新郎》调又名《乳燕飞》,以苏轼“乳燕飞华屋”一阕为始见。谭献在《谭评〈词辨〉》中曾谓苏轼此阕“颇欲与少陵《佳人》一篇互证”;叶恭绰则在《广箧中词》中赞美廷式此阕“何减东坡‘乳燕飞华屋’”。杜甫的《佳人》诗与苏轼、文廷式的两首《贺新郎》词所写内容,其实互不相同,但从篇中人物隐约折射出的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和心情看,则有暗通之处。廷式此作,不仅所用词调与东坡同,所用韵部也与东坡原词相同,其《湘行日记》中固自称“此词拟苏”,并云:“窃自谓有数分肖之也。”可见此词之作,实深受东坡原词的影响,其写作时的心态固与东坡词中“芳心千重似束”的幽独之情及“恐被西风吹绿”的迟暮之惧适相交会。其所抒发的是作者会试落第、致身无门、几度入京又几度出京的失落和苦闷。这是一种传统的伤士不遇之感,其比兴手法也是传统的香草美人之思。

词的上片,在起调“别拟”一句后即承以“有佳人、高楼窈窕,靓妆幽独”两句,推出了词中的女主人。“窈窕”写其姿品之美好,“靓妆”写其妆饰之艳丽,“高楼”写其居处之出尘,“幽独”写其境况之孤寂,从而勾画出了一位幽居高楼、孤芳自赏的绝代佳人的形象。接着,更以“楼上春云千万叠,楼底春波如縠”两句烘托楼居环境及人物情思;前一句显示其高远缥缈,后一句暗示其柔情荡漾。“梳洗罢、卷帘游目”一句则承上启下,拓宽词境。紧承此句的“采采芙蓉愁日暮”一句,则喻“卷帘游目”之人。“采采”,盛貌;“芙蓉”,用以比拟佳人;“日暮”,象喻美人之迟暮。全句意谓:“梳洗罢”的佳人之“采采丽容”(祢衡《鹦鹉赋》),“灼若芙蕖出渌波”(曹植《洛神赋》),而所愁者则是盛年难再,“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后面的“又天涯、芳草江南绿”一句,则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及苏轼《蝶恋花》词“天涯何处无芳草”句化出,而句首的一个“又”字含有岁月流逝之叹,与上句的“愁日暮”暗相呼应。歇拍“看对对,文鸳浴”两句写“游目”所见,以鸳鸯之双双嬉水反衬佳人之幽独。

下片词进一步写佳人的愁怨及其曲折复杂的心理。换头三句,由“料理裙腰幅”的“侍儿”道出女主人近来的“带围”宽减、“眉峰长蹙”,以镜中取影手法,从旁观者的口中透露其愁思和怨情。“欲解明珰(“明珰”,珠玉串成的耳饰)聊寄远,将解又还重束”两句所写,则是由此愁怨产生的想表达隐秘的相思之情而又犹豫踌躇的内心活动。下面“须不羡”三句连用了几个典故:句中的“金屋”、“长门”用陈皇后典,陈皇后小名阿娇,汉武帝小时曾有“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的话,后来却失宠于帝,退居长门宫;句中的“辞金阙”又用辛弃疾《贺新郎》词“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句。句中的“苕华玉”,典出《竹书纪年》,据《艺文类聚·宝玉部》引《纪年》云:“桀伐珉山。珉山庄王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断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也。”这三句承“欲解”两句,说明其所以“欲解明珰”、“又还重束”,是因“陈娇金屋”之不须羡,而其不须羡之故,则因君恩难恃,宠辱无常。由藏娇金屋而退居长门宫,而翠辇辞金阙,而失去苕华玉,只是“一霎”间事。最后,词以“为此意,更踯躅”两句结拍,表述词中佳人正因此而幽思辗转,进退两难。

在旧时代,富有才学之士大都以济世为己任,志业未展时每有美人见弃之憾,而对世路、宦海之艰危又有清醒的认识,常怀忧惧之心。作者生当清末,既是志士思用的救亡图存之秋,又是政局难测的风波险恶之际。这首以“佳人”自况的词中所表达的,正是其志在用世、又尚未见用时的微妙而矛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