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初次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后来也到洛阳参加过科举考试,仍未考取。此外他还游历过两湖与江浙、江西等地。他通过这些社会活动扩大了视野,也结识了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储光羲、崔国辅等许多诗人与朋友。这些社会活动丰富了他的诗歌内容,也使他在诗坛享有很高的声誉。所有这一切都是一般的庄园主望尘莫及的。

袁拾遗,据《元和姓纂》卷四可知,他的名字叫袁瓘,也是襄阳人,曾担任过“膳部郎中同直左拾遗” 。《全唐诗》收了袁瓘两首诗,小传称他“明皇时官赣县尉”。孟浩然还写过《送袁太祝尉豫章》、《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赣县西汉属豫章郡,所以一名豫章,可见袁太祝也就是袁瓘,而袁瓘在担任赣县尉前还担任过太祝。综上所述,孟浩然与袁瓘是同乡,曾在洛阳专门拜访过他。袁瓘被贬为赣县尉时特地为他送行,之后又特地去探望过他,离开后还特地写诗寄给他。可见两人的友谊非常深厚。从标题看,这首诗主要抒发失望之情,并借以表达两人的深厚友谊。

起句扣题写孟浩然拜访袁瓘的地点,以及袁瓘的才华。孟浩然在开元十四年(726)曾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接着就在洛阳与长安从事一些社会活动。孟浩然与袁瓘交往,不仅因为他是同乡,在洛阳为官,还因为他是个才子。储光羲在《贻袁三拾遗谪作》一诗中也称之为才子:“如君物望美,令德声何已!高帝黜儒生,文皇谪才子。”

次句承上写“访才子”而未遇,因为袁瓘被流放到江岭地区了。不过这是道听途说,实际上袁瓘被贬谪到赣县担任县尉。“江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的交界处,赣江的上游章水即发源于此。章水与赣江交汇处的赣县就是袁瓘所要去的地方。

三、四两句写作者对朋友遭贬的惋惜与同情。大庾岭也称梅岭,白居易《白氏六帖·梅》说:“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寒暖之候异也。”袁瓘所处的赣县虽不在岭南,但是与洛阳比起来要暖和多了,因此能早日见到梅花开放。第四句中的“北”字,通行本多作“此”字,为形近而误。因为袁瓘能早日见到梅花,是因为地处南方,所以“北”字正好能同“南”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句诗是说洛阳虽在“北地”,梅花没有赣县那么早,但是这里有老朋友,所以这里的春光比赣县要明媚得多。

储光羲对袁瓘遭贬是同情的,从上述引文中可见,他写得直截了当。孟浩然对袁瓘遭贬也是同情的,但是他写得非常含蓄,起句写他满怀希望去拜访老朋友,结果没见到,当然很失望。没见到的原因不是偶然外出,而是被流放到遥远的大庾岭去了,则对老朋友的同情也就溢于言表了。他没有像储光羲那样把责任直接推给“高帝”与“文皇”,但是一二句诗显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没有写朋友在江岭一带生活是多么的寂寞与艰苦,甚至还写了那里的梅花早早的就开放了,但是诗人又用“何如北地春”这个反问句将其否定掉了,并引起了读者的思考。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老朋友,气候再温暖,心也是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