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答武陵太守》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答武陵太守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王昌龄,本卷《送郭司仓》已介绍。王昌龄重然诺,喜交游,不拘小节,因此屡被贬斥。他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在《见谴至伊水》一诗中说:“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他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贬岭南,孟浩然有《送王昌龄之岭南》诗。次年北归,出任江宁县(今属江苏南京)丞。不久又由江宁县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李白还专门写了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

诗题一作《答武陵田太守》,“武陵”即今湖南常德。“太守”为唐代郡一级最高行政长官。诗人从江宁至龙标,显然溯江而上经洞庭湖至武陵,然后沿沅江至龙标。当他经过武陵郡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心情特别不好的时候,受到了田太守的热情招待,所以分外感动,临别特写此诗作为答谢。

前两句交代了写作时间。大意是说我带上佩剑即将踏上征途作千里之行了,请允许我这个卑微的人,在临别时,冒昧地与您说上一句话。“仗剑”,手持宝剑,这里指佩带着剑。“微躯”,身份卑微,自谦之辞。“敢”,自言冒昧之辞。首句突兀,在不经意中表现了诗人讲义气,重友情的性格特征。

后两句借用典故,说明自己一定会知恩必报。“大梁”,地名,在今河南开封西北。战国时期,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40)迁都于此。“大梁客”指战国时魏国的隐士侯嬴,他原来只是个看守大梁东门的人,魏公子无忌却待为上宾。后秦兵围赵,赵求救于魏,魏王受到秦国的威胁,按兵不动。侯嬴为无忌策划了窃取兵符救赵的策略,并成功地解了赵国之围。侯嬴为了激励无忌,还以死报答了魏公子无忌的知遇之恩。“信陵”即“信陵君”,也就是魏公子无忌,魏王封他为信陵君。信陵君能识人于微贱时,并能善待之。诗人显然将自己比成侯嬴,而将田太守比成信陵君,并表示要像侯嬴报答信陵君那样报答田太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知恩图报的思想,这首诗将报恩思想表现得非常透彻,而成功地运用历史典故起了关键的作用。它一方面表明知恩图报的思想源远流长,另一方面也恰到好处地赞扬了热情接待他的田太守,向田太守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