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轼《中秋月》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中 秋 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本卷《春宵》已介绍。由于诗人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为了避免卷入政治旋涡,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他于神宗熙宁四年(1071)出任杭州(今浙江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熙宁十年(1077)调任徐州(今江苏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调任湖州知州,随即发生乌台诗案,于元丰三年(1080)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任团练副使。

《中秋月》为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中秋在徐州所作《阳关词三首》中的第三首。当时苏轼的弟弟苏辙也在徐州与他共同赏月。《东坡词》收此诗,径题《阳关曲》,题下注:“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可见该诗当时是可以唱的,有送别的情调。

前两句写景。首句写月出前的景况,暮天的云彩消失了,天地间充满了清凉,而且略带寒意。可见苏轼兄弟早就等待着月出了,而且月出前的天空已变得万里无云,一碧如洗。次句写月出后的景象,星光灿烂,悄无声息,只见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银汉”指银河,这里指星空。“玉盘”比喻明月。如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转”字写出了月出与升高的过程。

后两句抒情。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三云:“噫!好景不常,盛事难再。读此语则令人有岁月飘忽之感云。”这正是他当时所处社会环境与他的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苏轼在上一年写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在下一年写的《中秋月寄子由》说:“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两者表现了类似情感,可以参看。同时“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彼此对仗,各自又采用当句对的形式,大大增强了的节奏感,也加强了对感情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