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的领袖是谁?一般文学史上都说是曹丕、曹植兄弟。不错,丕、植兄弟是建安年间文坛上最活跃的人物,当时的一些文学活动,也大多是以他们兄弟为中心展开的。他们的文学作品数量多、成就也高,无论诗歌、辞赋和文章,都有大量作品,后世广为流传。不过我以为真正的领袖,还是他们的父亲曹操。
这种领袖作用,表现在建安文学的整体建设上,尤其是在建安文人集团的形成上。汉末文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散处各地。杨修是太尉杨彪之子,早就才名远播,通过举孝廉,在朝廷任“郎中”之职;王粲、邯郸淳曾流寓荆州,在刘表父子幕中生活十余年;陈琳最初是何进的文书官“主簿”,后来又在大将军袁绍幕中“典文章”;徐干是青州北海名士,刘桢是兖州东平才子,阮瑀是陈留大儒蔡邕的弟子,应玚是汝南郡应氏世家子弟,繁钦是汝南、颍川一带名士,吴质又是兖州济阴名士,当时都各不相值。曹操将他们陆续吸纳罗致到自己幕中,先后成为邺下文人集团的一分子,即如曹植所说:“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与杨德祖书》)能够做到“悉集兹国”,谈何容易,曹操是费了不少心思、不少周折的。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陈琳曾替袁绍写檄文痛骂曹操,“奋其怒气,辞若江河”(明代张溥语),还特意提出曹操的太监家庭背景,说是“赘阉遗丑”,檄文通报全国,曹操非常难堪。后来曹操胜利后,陈琳表示谢罪,曹操则“爱其才而不咎”,让他当了自己的“司空军师祭酒,管记室”,予以重用。又一个例子是王朗。此人是杨赐弟子,文士兼学者,精于《周易》,汉末颇有知名度。王朗曾任会稽太守,战乱中为孙策所败,曹操使孔融以朋友身份致书招引,又以朝廷名义表征,终于将他罗致到来,在朝廷官至三公。曹操的作为,体现了他对文化人的重视和对文学的爱好,这显示出他的远见卓识,在当时军阀中为仅见。汉末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刘备、诸葛亮、孙权等,皆有英雄气概。但是从文化眼光和文学气质上说,唯曹操独领风骚。当时大批文学人物聚集在他的麾下,不是偶然的。可以说,没有曹操就不会有建安文士这个群体,也就不会有建安文学。三国在军事上经常对垒,互有胜负,形成鼎足之势;但是在文学上吴蜀两国可不成对手,曹魏占有压倒性优势。
作为“主人”的曹操,鼓励文士们在政治上为曹氏效力的同时,努力从事写作。他出于个人爱好,自己“登高必赋”(《魏志》注引王沈《魏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而诸子、部下也积极跟进,参与其事,形成集体性的文学活动,蔚然成风。如建安十七年邺城铜雀台新成,曹操率众登临,亲作《登台赋》,并“命诸子同作”。他的儿子曹丕、曹植文学才华出众,与他的引导培养当然分不开。至于幕中文士,一方面不能拂逆了主人的一片热心,同时也乘机表现自己的才情,一举两得,所以也向风附和,操翰成章,形成空前的写作热潮。“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有一首《公宴诗》,写邺中宴饮活动,“嘉肴充圆方,旨酒盈金罍。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等等,场面热闹,气氛欢乐。最后几句写道:
古人有遗言,君子福所绥。愿我贤主人,与天享巍巍。克符周公业,奕世不可追。
那被赞颂的“君子”“贤主人”是谁?在建安年间,这显然不是指曹丕、曹植,“与天享巍巍”“奕世不可追”,能够享有如此崇高隆重的赞词,与“周公”相提并论的,只能是曹操。也正是曹操,在他自己的诗里、文章里经常以“周公”自居。王粲面对曹操,雅兴勃发,高唱颂歌,道出了曹操在文学上的带动作用和领袖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另一位“建安七子”成员应玚,也写有一首《公宴》:
巍巍主人德,嘉会被四方。开馆延群士,置酒于斯堂。辨论释郁结,援笔兴文章。穆穆众君子,好合同安康。促坐褰重帷,传满腾羽觞。
内容大抵与王粲诗相同,只是没有前者夸饰铺张。其中也写到“主人”,也以“巍巍”来形容其地位和功德,这“主人”也应当是曹操。诗中说的“开馆延群士”“援笔兴文章”等,正是曹操延揽“群士”,在邺城兴起写作热潮的真实写照。王粲、应玚的此类作品,尽管含有一些谀颂语句,不免带有“御用”“帮闲文人”的口气,但至少可以证明,曹操的文坛“主人”地位,是得到邺下文士们公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