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诗词
金元时代社会的动荡和外族的入侵,本已给文人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使得他们饱受亡国之痛,生活奔波流离,精神无处安放。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恢复了汉族的统治,但他的专制和无理性,对当时的文人来说,则是另外一种灾难。因此,明初的诗人词人,除了词作本身的才情,更以他们悲惨的身世吸引了厉以宁的注意。
明初诗人中,厉以宁认为成就最高的是高启。高启(1336—1373),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江苏苏州人,洪武初,被人推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洪武三年,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不久回乡,以教书种田为生。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扣舷集》传世。
高启是一个以博采前人之长为特点的文学家,他的诗词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清人称赞他“天才高逸”,“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但这样一位才情俱佳的诗人,命运却十分悲惨。洪武六年,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其撰写了一篇文章,但府治旧基原为元末义军领袖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被处以腰斩而亡,年仅30余岁。
在高启的代表作中,厉以宁最为青睐的,是这首《沁园春·雁》:
沁园春·雁
(明)高启
木落时来,花发时归,年又一年。记南楼望信,夕阳帘外,西窗惊梦,夜雨灯前。写月书斜,战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
相呼共宿寒烟。想只在、芦花浅水边。恨呜呜戍角,忽催飞起,悠悠渔火,长照愁眠。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田。须高举,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
这首词被认为是高启归隐之后的作品,在这首词中他以雁自居,表达了自己高洁而自由的思想追求。厉以宁尤其喜欢这首词的下半阕,他认为“莫恋遗粮犹在田”一句尤其精彩,大雁志在高远、不慕人间名和利的精神尽在其中。但尽管如此,辞官归隐的高启仍然难逃厄运,最终还是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1959年,厉以宁读到这首词,为高启的经历感到悲愤难言,于是写了一首《虞美人·高启词〈沁园春·雁〉读后》:
虞美人·高启词《沁园春·雁》读后
厉以宁
长空南下三千里,夜宿清晨起。湖滩渔火带愁眠,只认衡阳峰上有云天。
雁群互爱分离少,失伴孤身杳。生来高傲是真情,不屑人间猜忌梦魂惊。
此后,厉以宁仍感意犹未尽,遂于同年又写了一首七绝:
七绝·高启词《沁园春》读后己填一首《虞美人》,意犹未尽,再赋一首七绝
厉以宁
莫恋遗粮犹在田,应知猎户守村边,
饥寒难忍终须忍,秋晚依然觅食天。
前一首《虞美人》赞扬了高启志存高远的精神追求,后一首七绝则表达了对其身世的同情。高启虽归隐田园,但依然不能彻底摆脱政治的险恶,因非常偶然的原因遭杀身之祸,令人嗟叹。“饥寒难忍终须忍,秋晚依然觅食天”两句,描绘了人世的险恶,以及在此险恶的人世中,如果要保留一份高洁的精神追求,是需要付出怎样沉痛的代价。
高启的其他代表作,还有《摸鱼儿·自适》和《念奴娇·自述》,和《沁园春·雁》一样,都是他立志远离政治纷扰、保持自由独立的精神独白:
摸鱼儿·自适
(明)高启
近年稍谙时事,傍人休笑头缩。赌棋几局输赢注,正似世情翻覆。思算熟。向前去、不如退后无羞辱。三般检束。莫恃微才,莫夸高论,莫趁闲追逐。
虽都道,富贵人之所欲。天曾付几多福。倘来入手还须做,底用看人眉目。聊自足。见放着、有田可种,有书堪读。村醪且漉。这后段行藏,从天发付,何须问龟卜。
念奴娇·自述
(明)高启
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曾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
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旅。只恐陈登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
另一位因身世遭逢而令后人慨叹的明朝诗人是杨慎。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四川新都人。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长达35年,期间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以72岁高龄死于贬所,直到明熹宗时才平反,此时距杨慎遭贬已近百年。
杨慎不但是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个著名的博学家。他对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无所不通,而且在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方面也有造诣。他最为脍炙人口的词作,莫过于那首广泛传唱的《临江仙》: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厉以宁同情杨慎的遭遇,感慨他的才华无处施展。1959年,厉以宁读杨慎的诗词,写了一首《江南春·读杨慎诗词,哀其一生》:
江南春·读杨慎诗词,哀其一生
厉以宁
年少梦,早无踪。当廷违圣意,遭贬怒江东。平生才智均无用,朝夕相随蛮域风。
“平生才智均无用,朝夕相随蛮域风。”真是让人感慨历史对人的捉弄。除此之外,整个明朝,诗词都无大起色,永乐、正统年间,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中心的“台阁体”,更是庸碌浮泛,千篇一律,为后世所诟病。但到了明末清初,则涌现出了很多女词人,她们吸引了厉以宁的注意。除了代表名门淑媛的徐灿和代表青楼词人的柳如是外,还有叶小鸾、沈宜修、李因、顾贞立等人,她们当中的很多人不为后代批评与鉴赏家所重视,有些甚至连名字都难以考证,仅仅以“某某之妻”“某某之女”的身份流传后世。但厉以宁认为,与她们身份的籍籍无名成对比的,是她们词作的才情高逸,在明末清初词坛的中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柳如是(1618—1664),本名杨爱,又称河东君,年轻时曾与陈子龙相爱,但因家庭阻碍未能结为伉俪,最终嫁给钱谦益。清军攻占南京之后,南明福王政权倾覆,柳如是劝钱谦益殉国,钱不听,降清。柳如是后来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并资助抗清义军。钱谦益死后,柳如是亦自尽。柳如是的代表作中,二十首《梦江南》,是她怀念陈子龙之作。如其中第二首:
梦江南
(清)柳如是
人去也,人去鹭鹚洲。菡萏结为翡翠恨,柳丝飞上钿筝愁,罗幕早惊秋。
第十一首:
梦江南
(清)柳如是
人何在?人在蓼花汀。炉鸭自沉香雾暖,春山争绕画屏深,金雀敛啼痕。
第十四首:
梦江南
(清)柳如是
人何在?人在木兰舟。总见客时常独语,更无知处在梳头,碧丽怨风流。
厉以宁尤其欣赏其中第二首,1963年,他写了一首《调笑令·柳如是词〈梦江南·人去也,人去鹭鸶洲〉读后》:
调笑令·柳如是词《梦江南·人去也,人去鹭鸶洲》读后
厉以宁
人去,人去,人去空留柳絮。花开花落频频,荒洲白鹭淡云。云淡,云淡,风起双飞失伴。
歌伎出身的李因也有诗词佳作传世。李因(1610—1685),明末清初女诗人兼画家,字是庵,号龛山逸史,晚号今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一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江浙名伎,后嫁光禄卿葛征奇为妾,工画山水、花鸟。亦工诗,著有《竹笑轩吟草》等,诗笔清奇,被人称赞为“有中唐遗韵”。清军南下时,葛征奇逝世,此时李因35岁,此后四十年没再嫁人,佛灯相伴,以纺织为生,兼作画自给,后期的词作格调深沉,被人评价为沉郁抗壮,一往情深,有烈丈夫所难为者。如这首《南乡子·闻雁感怀》:
南乡子·闻雁感怀
(清)李因
嘹呖过南楼,字字横空引起愁。欲作家书何处寄,谁投,目送孤鸿泪暗流。
忆昔共追游,获岸渔汀系小舟。又是那年时候也,休休,开到黄花知几秋。
1963年,厉以宁曾为这首词作过一首《卜算子·李因词〈南乡子·闻雁感怀〉读后》:
卜算子·李因词《南乡子·闻雁感怀》读后
厉以宁
追忆少年游,难觅当时景。血染沙场早献身,只剩孤鸿影。
长夜一青灯,心静如枯井。人世悲凉又几秋,谱曲私家吟。
再如徐灿(约1618—1698),字湘,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又号紫言。江南吴县(今苏州市西南)人。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学士海宁陈之遴继妻。陈之遴是明崇祯朝进士,清军入北京后降清,官至弘文院大学士,后因罪免死流放关外,徐灿随夫赴谪所。陈之遴病卒于清康熙年间。徐灿一直生活在辽东,靠卖画为生,直到陈之遴病逝后,才获准扶榇南归。所以她的很多诗词,都以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叹为主题。其中厉以宁最为欣赏的,是这首《永遇乐·舟中感旧》:
永遇乐·舟中感旧
(清)徐灿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
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消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
这首词是徐灿泊舟南京江下时的怀旧之作,“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皆词中名句。1963年,厉以宁读完这首词,写下了一首《浣溪沙·徐灿词〈永遇乐·舟中感旧〉读后》:
浣溪沙·徐灿词《永遇乐·舟中感旧》读后
厉以宁
往事如云付晚霞,春来无恙问桃花,大江朝夕浪淘沙。
前度刘郎寻旧树,关山明月隔天涯,新燕还在故人家。
又如叶小鸾(1616—1632),字琼章,一字瑶期,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叶绍袁、沈宜修的幼女。叶小鸾因病去世时仅有17岁,但留下了很多诗词和散文的佳作,有《返生香》集留世。她的代表作有《南歌子·秋夜》:
南歌子·秋夜
(清)叶小鸾
门掩瑶琴静,窗消画卷闲。半庭香雾绕阑干。一带淡烟红树、隔楼看。
云散青天瘦,风来翠袖寒。嫦娥眉又小檀弯。照得满阶花影、只难攀。
虽身为女性,但厉以宁认为,这些女词人的创作主题并不仅仅局限于身世之痛和闺阁之思,而是在明末清初的风云变幻之际,表现出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如顾贞立的这首《虞美人》,就很是感人:
虞美人
(清)顾贞立
暗伤亡国偷弹泪,此夜如何睡?月明何处断人肠。最是依然歌舞宴昭阳。
几年尝遍愁滋味,难觅无愁地。欲笺心事寄嫦娥,为问肯容同住广寒么?
厉以宁在1963年专为这首《虞美人》写下了一首《鹧鸪天·顾贞立词〈虞美人·暗伤亡国偷弹泪〉读后》:
鹧鸪天·顾贞立词《虞美人·暗伤亡国偷弹泪》读后
厉以宁
歌舞声声国已亡,月明风淡倍凄凉。嫦娥闻讯应流泪,今夜几人不断肠?
词句句,字行行,万千心事伴残。诗文难写愁滋味,却忆儿时好梦乡。
1963年,厉以宁读这些明末清初女词人的作品,深感其主题之丰富、情感之真挚和技巧之成熟,是这一时期文坛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它不仅表明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表现出了女性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主张,而且从词的艺术水准来看,也表明了这些女性对前人诗词成就了然于胸,为词坛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厉以宁作了一首七绝,表达了他的看法:
七绝·读明末清初女词人词作有感
厉以宁
适逢鼎革有新风,未必男儿尽称雄。
锦绣江南才女出,泪珠纸湿在闺中。
而明清诸词人中,厉以宁最为欣赏的,还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有《饮水词》《侧帽集》传世。纳兰性德的词潇洒而风流,朴素又天真,虽身处古典文学的末期,却与花间、南唐等风味遥相呼应,后人评价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文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为“清词三大家”。1953年,厉以宁正在读大学,这一时期,他读了纳兰性德的词,为宋之后还有这样的词人而感到惊叹,他写了许多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诗词,与纳兰性德遥相唱和,在这位清朝词人身上,找到了许多共鸣。从风格上来看,厉以宁认为纳兰性德的词,颇得花间词的余韵,比如他的《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在风格与意象上面,就和晚唐诗人韦庄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有很多相近之处。这两首词分别如下: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菩萨蛮
(唐)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从风格上看,纳兰性德的确受花间词影响颇深,他在《与梁药亭书》中曾写道:“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厉以宁也认为纳兰性德“尽得花间婉约风”:
减字木兰花·纳兰性德词《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读后
厉以宁
朱帘斜卷,谁解浓妆多少怨?情在词中,尽得花间婉约风。
青春年少,醉上扶梯君莫笑。心比天高,不顾街楼红袖招。
而纳兰性德传颂最广的一首诗词,莫如这首《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词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谴责负心的情人,其中“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两句,是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遗事,据《太真外传》记载,唐明皇和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后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入蜀,在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说,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相传后来唐明皇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遂作《雨霖铃》曲以寄托哀思。“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两句,则直接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继续用女子的口吻说,怎能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毕竟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言。1953年,厉以宁针对这首诗中所用的典故,写了一首《南歌子·纳兰性德词〈木兰花·拟古决绝词〉读后》:
南歌子·纳兰性德词《木兰花·拟古决绝词》读后
厉以宁
离合平常事,难知故旧心。马嵬坡下泪淋淋,无悔此生遗恨到如今。
梦里长生殿,哀歌独自吟。薄情天子怕听琴,只恐当年乐曲有余音。
厉以宁这首词受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的启发,上阕写杨贵妃的悔意,下阕写唐明皇的悔意,相互对照,彼此呼应,读来令人感慨。
在情感的表达上,纳兰性德与南唐后主李煜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将家国情怀寓于身世飘零的感慨之中,读来真挚自然。如《沁园春》和《蝶恋花》,就是两首悼亡佳作:
沁园春
(清)纳兰性德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厉以宁对这两首词也很是欣赏,1953年,他写过一首《生查子·纳兰性德词〈沁园春·瞬息浮生〉读后》和一首《女冠子·纳兰性德词〈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读后》,表达了对这两首词的看法:
生查子·纳兰性德词《沁园春·瞬息浮生》读后
厉以宁
落叶正茫茫,梦里吹红雨。诀别了尘缘,重见愁无语。
好境已难留,惊醒人归去。化月向郎圆,往事如飞絮。
女冠子·纳兰性德词《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读后
厉以宁
重来记否,曾折河边杨柳。恨秋风,忘却当年意,花残月已空。
雁群山外去,云隔再难逢。点点相思泪,落诗中。
纳兰性德以一股朴素而深情的天真,成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诗词作品,也给青年时期的厉以宁,带来了许多精神上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