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题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青年时曾随父游历西北地区,见国弱民贫,立志以天下为己任。仁宗庆历进士。在任地方官时,关心民生疾苦,并进行一些改革弊政的尝试。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宋神宗支持下,实行变法,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免役、方田、均输、保甲、保马等新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增强,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因保守派反对,变法屡遭阻挠。王安石被迫退居江宁,常写些抨击时弊慨叹人生的诗文。元丰九年忧愤而死。他主张文字“有补于世”,重在“适用”。所作诗文,与政治理想结合甚密,颇多揭露时弊之作。文以政论为多。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的政治倾向性亦强,多涉及现实中重大的社会问题,或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罪得失,以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风格遒劲,成就超过散文。晚年所作抒情小诗,精美工丽,清新可喜。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梅花》,是他被迫去职寓居江宁的咏梅之作,表达了诗人孤芳自傲,不畏邪恶和永不屈服的品格。
【解读】
全诗四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在一偏僻不为人注目的墙角,数枝婷婷玉立的梅花,自在地向上伸展开去;那枝间的花儿,迎着凛凛寒风,飘飘雪花,独自开放。〕
第一层,点明了梅花所处的环境、时令,描写了梅花孤独高洁的形象,隐寓着诗人新法受挫的愤慨,及其惆怅的情怀。
开篇点出了“梅”的处所“墙角”,“墙角”是一个最易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更是一个黑暗的所在。“梅”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纯真美好的化身,坚贞不屈的象征。然而,她却不能登大雅之堂,屈蹴“墙角”,这是高洁和恶浊的倒置,光明和黑暗的翻覆。这是何等可悲,多么不公啊!“数枝”,表示寥寥无几的样子。“梅”枝寥寥,身居“墙角”其压抑之重,令人窒息。“数枝”处于“墙角”,使人倍感“梅”的处境寂寞。显然,“墙角”暗喻北宋的黑暗腐朽,“梅”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达了寓居江宁一“角”,壮志难酬,豪情难抒的压抑情怀。
“寒”字,又以“凌”字修饰,足见寒冷如刀剜锥刺,锐利无比。“凌寒”与“墙角”相照映,犹如雪上加霜,写出了梅花处境的困难,面临气候的恶劣。同时,交代了“梅”开的时令与环境条件。“开”前饰以“独自”,赋予了“开”顽强的生命力。“独自”极言“开”的单一无二,无伴无侣,加之环境的恶劣,气候的寒冷,这“梅”开的景象就更不同凡响。特别是在三九寒冬,寥寥“数枝梅”,枝条挺拔,花儿朵朵,竞相开放,她在勇敢地向严冬挑战,不畏淫威,不惧酷寒,在那冰雪的世界里“一枝独秀”,显示了自己的铮铮硬骨,表现了自己不同凡俗的个性气质。句中的“独自开”,在“墙角”、“凌寒”的特定背景中,不言“梅”的坚贞,其坚贞自见,不言“梅”的高洁,其高洁的神韵已溢。“独”字特别深刻生动,在这“凌寒”萧条的氛围中,唯有梅花将自己如玉的花儿奉献给大自然,向大地传播着春天的信息,给大地带来生机与活力。
“凌寒”句,描写了梅花不畏地冻天寒,卓然挺立,鲜花怒放的光辉形象,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从远处一看,雪如花,花乱雪,哪是花?哪是雪?但知那“墙角”处“不是雪”,因为有清幽梅香从那里袭来。〕
第二层,颂扬了梅花寓居“墙角”,备受排挤,而无视严冬的“凌寒”,默默地向人间喷吐着“暗香”的可贵品格。
第三句,为承转句。这句看似平淡,其实不然,须字字斟酌,细细品味,才能深刻理解,吃透真意。“遥”字,暗含着诗人昂首举目远望的神态。“遥”望所产生的观感形象“不是雪”,意境很美,蕴含丰富。之外,恰恰隐寓着一个偌大的雪后景观。上联的“凌寒”,是对寒冷天气的抽象概括,“不是雪”,则是对“凌寒”的具体描写。大雪之后地冻冰封,野草销声匿迹,树木在风雪中呻吟,百鸟万山绝迹,大地上的一切生灵横遭“凌寒”的扫荡,呈现出一派萧条景象。在雪中举目远望的诗人,一眼就捕捉住了“凌寒”中的生命之花,一枝独秀的梅花。可见“遥知不是雪”,虽是承转句,但情也不谓不浓,意也不谓不丰。特别是“不是雪”所暗寓的雪后景观,历历如绘,将卓然而立的“数枝梅”,烘托得更加素洁诱人。试想,倘若没有这句所暗寓的“雪”作陪衬,“梅”的形象将大为逊色。这种用否定“雪”来暗写“雪”的手法,使人愈感到雪景的宏阔,愈见“梅”的高洁。同时,也极自然地唤出了下句。
结句,重在“暗香”的描绘。“暗香”境界幽美,诗味醇厚,写出了在“凌寒”萧条的严冬,唯有梅花向人间悄悄地散发着清香。表达了诗人客居江宁孤芳自赏的心境。
在“凌寒”肆虐的时节,寒风裹山川,白雪盖大地,然而身居区区“墙角”的梅花,冒着风雪,蔑视“凌寒”,独自而开。这盛开的“梅”,“花”如雪样晶莹,素洁,在这白茫茫的天地间,哪是梅花?不必近察,不必远寻,遥遥可“知”,因为“暗香”浮动,幽幽袭人。诗人形容梅“香”为“暗”,修饰“知”以“遥”,颇具匠心。“遥”即“知”,足见其“香”得浓烈。“香”而“暗”,愈见梅花的孤寂与高雅。这一“暗”字,写出了诗的幽美境界,使“梅”之形于内,而神韵见于外。“暗香”所隐含的嗅觉形象,比视觉形象更美,更有想象的余地。“暗香来”和“独自开”巧妙地呼应,与“不是雪”自然地承接,同“数枝梅”紧密地扣合着。这样,在冰天雪地茫茫无际的大背景上,“数枝梅”和“独自开”被“暗香”所融化,将“梅”的形神色味写尽写绝,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与深深的启迪。
还须提及,这四句诗的尾字连起来读,恰恰是“梅开雪来”,这是名副其实的诗中之“诗”,画中之“画”。梅花与寒冷争斗,花香与冰雪俱来,更见梅花超凡脱俗的冰肌玉骨。“梅”的形象更为动人。
读完这首咏梅诗,对于王安石行新法而备受排挤,振国威而屡遭打击,会产生深深的同情,对反动腐败的北宋王朝会痛恨不已。
【综述】
此诗通过对“梅”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精神的赞颂,表现了诗人的革新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坚贞不屈的性格,表达了对保守势力的蔑视。
诗从“梅”的形态、神态、颜色、香味四个方面突出梅花的特点。第一句,写梅的形态,“数枝”;及其恶劣的处境,“墙角”。第二句,写梅的神态,可贵的精神,“凌寒独自开”。第三句,写梅色,外在美,恰如“雪”,胜似雪。第四句,写梅香,内在美,“暗香”传来。作者表面上咏梅,实际上是以“梅”自比,寄寓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美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