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①晴方好②,山色空濛③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④,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①潋滟(l iàn yàn):形容水满快要溢出的样子。
②晴方好:天刚刚放晴。
③空濛:扑朔迷离,朦朦胧胧。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
赏析
苏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今四川眉山)。祖籍栾城(今河北栾城)。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深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病故,服丧归里。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任满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等地,任知州县令。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任湖州知县,以文字毁谤君相之罪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一百零三天,幸亏太祖赵匡胤年间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才算躲过一劫。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再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途中幼儿夭折,后量移常州、登州。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高太后听政,保守派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后升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因反对旧党拼命压制新党,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再求外放。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杭州当太守。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哲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掌权。哲宗元祐九年(公元1094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州)。元符三年(公元1101年)徽宗即位,遇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苏轼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从诗题可以知道,阴雨初晴,诗人畅饮于西湖之上。阳光明媚,水波荡漾,美不胜收。正当诗人沉醉于西湖美景之际,阵雨又至,刹那间周围的青山都被浓浓的水雾所笼罩,迷迷蒙蒙,深邃空灵。于是诗人用美女西施作比喻,西湖就像西子一样,充满了柔美和灵气,无论是淡妆或是浓抹,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是那么美丽动人。这里诗人没有具体地描写西湖的美景,而是以虚代实,但又很形象、很传神。同时又以绝色美人来作比,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因为谁也没见过西施。西施的美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这一巧妙的比喻千古流传,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