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评论

和郭沫若同志,毛泽东诗词选讲

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注释】风雷:古人认为风雷是自然界推动万物的原动力。《易·说卦》,“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这里借指如风似雷的革命运动。


白骨、僧、金猴、孙大圣:都是《西游记》中的艺术形象。白骨,指白骨精。僧,指唐僧。金猴、孙大圣,即孙悟空,他曾自封为齐天大圣。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域必成灾:作者自注:“郭沫若原诗针对唐僧。应针对白骨精。唐僧是不觉悟的人,被欺骗了。我的和诗是驳郭老的。”氓,民,本义有蔑视的意思。《战国策·秦策一》,“不忧民氓”。姚宏注:“野民曰氓。”


训:教育。《诗经·大雅·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鬼蜮:蜮,传说是一种在水中含着沙子喷射人影的动物,可以使被射者生病。《诗经·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后借指阴险奸诈的人。


千钧棒:指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古以十五公斤为一钧。千钧,极言其重。据《西游记》,金箍棒重六千七百五十公斤。


玉宇:明洁如玉的宇宙。


【译文】大地上一旦响起革命的风雷,


就必然会出现反对革命的风潮和势力。


虽然唐僧这类人愚昧无知,


但他们终究是可以教育过来,可以团结的力量。


而一切反动的思潮和势力必然会带来灾难和严重的危害。


我们今天对“孙大圣”的热情期待,


即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正义力量的热情期待,


就是因为我们的斗争是长期而艰巨的。


【赏析】进入六十年代,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问题,已成为毛泽东思虑的焦点问题。


毛泽东是政治家,要通过政治的途径反击现代修正主义;他同时又是诗人,要用诗词这个工具进行战斗。


一九六○年十月十八日,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看了浙江绍兴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写了首诗赠送绍兴剧团,同时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在十月十日也看了这出戏,期间多次鼓掌赞赏。郭沫若所送之诗,激发了他的诗兴。于是,便产生了这首诗《和郭沫若同志》。


首句中的“风雷”,是以自然现象比喻人世间的沧桑变化,又主要比喻革命引起的天翻地覆;次句中的“精生白骨堆”,是以聚集成堆的白骨精借代修正主义。


这一联以“一从”“便有”构成连贯复句,又以“起”“生”前后衔接,说明大地上一旦响起革命的风雷,接着就会出现反对革命的思潮和势力。这一现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史上多次得到证实。诗人以纵览历史全局的眼力,深刻揭示了革命运动的矛盾规律,说明眼前的斗争不可避免。


颔联中“僧是愚氓犹可训”,针对郭沫若的“千刀当剐唐僧肉”的说法,谓唐僧虽然一时被“白骨精”之类的敌人蒙蔽,“对敌慈悲对友刁”,但终究是可以教育过来的,是可以团结的。一九六二年一月六日,郭沫若在广州看到毛泽东的这首诗后,又和了一首:


“赖有晴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番弭大灾。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金睛火眼无容赦,挪怕妖精亿度来。”


毛泽东读到这首和诗后,立即于一月十二日回复:“请告诉郭沫若同志,他的和诗好,不要‘千刀当剐唐僧肉’了。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的政策,这就好了。”毛泽东的“僧是愚氓犹可训”,体现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敌的政治思想。


“妖为鬼蜮必成灾”,谓似鬼如蜮的妖魔必会带来灾难,揭露了包括修正主义在内的一切反动思潮和势力的奸诈阴险和穷凶极恶的本质。“成灾”二字,说明了反动思潮和反动势力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在诗的第三联,诗人集中笔墨,塑造金猴的形象。一提起孙悟空,妇孺皆知,机灵勇敢的形象令人喜爱。“奋起”,状其雄姿勃发;“千钧棒”,见其力量之大;“玉宇澄清万里埃”,可见金猴威力无穷。这一联运用流水对,上承“鬼蜮必成灾”,对仗工稳,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正义的力量必会最后战胜一切反动思潮和势力。这一联,成为鼓舞人民信心的激励之语。


末联由写神话世界转至写现实世界,揭示了诗的主旨:“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只缘”二字,构成因果复句,“妖雾又重来”是因,“欢呼孙大圣”是果。“今日欢呼孙大圣”句,表示对今天的“孙大圣”的热情期待,即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正义力量的热情期待。“只缘妖雾又重来”句,由对神话世界中的三个人物的评述,明确地转入对政治形势的估计,揭示此诗的用意。为与“今日”对应,言“又”言“重”,昭示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表明今日的斗争是前仆后继的。


附:郭沫若原诗


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郭沫若


人妖颠倒是非淆,


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


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


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


猪犹智慧胜愚曹。


送瘟神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门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注释】送瘟神:一种民间习俗,以祭祀的方式把传说中的瘟疫之神送走。以《送瘟神》为题是拟人化的用法,还有如杨雄的《逐贫赋》,韩愈的《送穷文》。瘟神,又叫疫鬼。无名氏《三教搜神大会》载:“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化贵,总管中瘟史文业。”这两首诗最早发表于一九五八年十月三日《人民日报》。


余江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一九五○年以前,白塔河旷久失修,河两岸沟塘密布,坑潭遍地,污水盈野,极利于血吸虫尾蚴孳生的钉螺大量繁殖,故这一带血吸虫病严重流行。一九五三年前后,当地政府派出医务人员进驻疫区,免费医好了一千多位血吸虫病人。从一九五三年底开始,至一九五八年夏,余江县基本消灭了血吸病害,未再发现新感染病人。


血吸虫:—种灰白色线状寄生虫,寄生在钉螺体内,成虫钻进人的皮肤引发血吸虫病。患病者,急性期内发烧、咳嗽、肝肿大、肝区疼痛,转入慢性期后腹泻、肝脾肿大,进入晚期后肝硬化,死亡率高。


拂煦:吹来暖意,煦,温暖。


枉自多:空自多,徒然有这么多。杜甫《征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华佗:(?~二○八)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的名医。他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为擅长外科,用麻沸散,使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极大地减轻了手术中的痛苦。他还创编五禽戏,教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里泛指旧社会的医生。


无奈:没有治疗办法。


千村:千万个村庄。千,虚数,形容多。


薜荔:又称木莲、鬼馒头,是一种蔓生的桑科灌木,属野生藤本植物,多生长在墙壁上。这里泛指一切荒榛蔓草,比喻村庄被薜荔等杂草覆盖,一片荒芜败落的景象。《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描述山鬼以薜荔为衣,以女萝为带。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暮雨千家薜荔枝”。


遗矢:血吸虫病人在慢性期下泻无力,有腹泻的症状。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顷之,三遗矢矣。”矢,屎。


萧疏:稀稀落落,形容人丁稀少。


鬼唱歌:只有鬼唱歌的声音。李贺《秋来》诗中写道:“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里指血吸虫病造成很多人死亡。据记载,一九五○年以前的百余年中,白塔河畔有四十余个村庄毁灭,二万庙良田变成“草长比人高,野兽到处窜”的荒野。许多人从小就染上血吸虫病,未成年便已死亡,侥幸活下来的,也是“身无三尺长,岭上干又黄,人在门槛里,肚子出了房”。另外《第一面红旗》一文记载了余江县蓝田坂方圆五十里的病灾情况:“过上由于血吸虫为害,在近五十年内,有三千多人因患血吸虫病死亡,有二十多个村庄完全毁灭,有一点四万多亩田地变成荒野。”


坐地:安坐在地球上。指地球白转。


日行八万里:每天行走八万里路程。八万,实数,表示多。毛泽东自注:“人坐在地球这颗行星上,不要买票,在宇宙里旅行。地球自转的里数,就是人旅行的里数。地球直径为一万二千七百多公里,乘以圆周率,即赤道长,约四万公里,再折合成华里,约八万里。人在二十四小时内走了八万里。”


巡天:巡看太空。指地球公转。毛泽东自注:“巡天,即谓我们这个太阳系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


一千河:无数的星河。一千,虚数,形容多。河,天河,即银河,泛指星系。毛泽东自解:“银河一河也,河则无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中,‘看’则可以无数。”


牛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说是晋人牛郎是由牵牛星变化而来的。牵牛星的位置在银河边上。毛泽东在给周士钊的信中解释:“牛郎晋人,血吸虫病,蛊病,俗名鼓胀病,周秦汉累见书传,牛郎自然关心他的乡人,要问瘟神情况如何了。大熊星座,俗名牛郎星(是否记错了?),属银河系。”另又曾解释:“牛郎织女是晋朝人的传说。”


逐逝波:随流水而去。流水,比喻过去的时间。


春风杨柳:春风吹绿杨柳。王安石《壬辰寒食》:“客思似杨柳,春风万千条。”


六亿神州:倒装结构,指六亿中国人民。六亿,实数,按当时全国总人口的总数取整数,表示多。神州,中国。


舜尧:古代历史传说中的圣帝贤君,相继为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名放勋,陶唐氏,史称唐尧。舜,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这里为押韵而颠倒顺序。


红雨:鲜红的雨点,比喻桃花。毛泽东自注:“红雨”指桃花。写这句是为下句创造条件。”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指落花。孟郊《同年春宴》:“红雨花上滴,绿烟柳际垂”,指春雨。


随心:随人心愿。原稿最早写作“无心”。


翻作浪:像浪花翻卷。


着意:有意、特意,按照人们的意志。原稿最早写作“有意”。


化为桥:毛泽东自注:“指青山穿洞成为桥。这两句诗有水有桥。”


天连五岭:高大的五岭与天相连。五岭,原指位于赣湘粤桂四省之间的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这里代指一切高山。


银锄落:阳光下闪着白光的铁锄不停地落下来。描写劳动的工具以形容劳动。


地动三河:改造三河震动了大地。三河,原指位于北方的黄河、淮河、洛河,这里代指一切江河。


铁臂摇:像铁一样坚实的臂膀在挥舞。描写劳动的肢体以形容劳动。


欲何往:要往哪里去。


纸船明烛:驱赶鬼怪时燃烧的纸船和蜡烛。民俗祭送鬼神时要上贡品,点香烛,放鞭炮,敲钟鸣锣,烧化纸车、纸马、纸船、纸钱等物,以供其远行的衣食住行所需。


照天烧:对着天空燃烧,烧得火光冲天。意为驱走瘟神。


【译文】一、虽然青山绿水常在,


但是即使是华佗也对血吸虫这样的小东西无可奈何。


血吸虫病造成的瘟疫,


让附近的村落荒凉破败。


随着时光的流逝,


至今依然萦绕在耳畔的只有牛郎关心故乡人的询问了。


二、春风吹绿了千万条杨柳,


中华大地上团结的人们都好似传说中尧舜帝君一样贤良恭厚。


即使是大自然也能够按照人的心意得到了改造。


只要人们团结一心,


我们一样可以把瘟神赶跑。


【赏析】这首诗既是作者五十年代末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作,也是重要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作者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高度融合的文学创作理论。同时,这首诗不仅是作者所倡导的民歌与古典相结合的具体实践,而且是这一结合的经典之作。从传统的格律看,其音韵、对偶均属正体。


在内容上,诗人将华佗治病的历史故事,牛郎的神话传说,后人对尧、舜的赞美,以及自然科学(天文学)方面的地球自转、银河等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与消灭血吸虫、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形象生动、贴切、易于理解,尤其是诗中所透露出的喜怒哀乐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共同感受。


第一首写旧中国血吸虫病肆虐的景况。首联“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充满生命力的土地再多也没用,这种说法一反常人心理,给人带来了疑问。都说绿水青山越多越好,为什么这里嫌多呢?作者给出第一步答案:像华佗一样的无数名医也对血吸虫病毫无办法。这里作者不仅把读者的思路加以巧妙的引导,同时开始为第二首进行新旧对比埋下了伏笔。


颔联“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原来在旧中国,血吸虫病肆意横行,造成广大农村家毁人亡,田园荒芜的凄凉惨状。这样的惨境要“绿水青山”有什么用呢?面对沉重的现实痛苦,作者展开浪漫的想像翅膀,飞到视野广阔的高空,以距离量度时间。颈联“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使时间的流逝量被明显地放大了,看得更清楚了。这样经过了很长时间,天边的仙人“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尾联引出了广大人民群众都熟知的牛郎。想象奇特,可牛郎虽然关心乡人,但当他问知血吸虫病仍然肆虐如旧时,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空发感叹,随着时间的流走而消逝,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在解放前,连神仙都不能办到的事情,如今谁能办?作者又暗埋下问题,引发第二首七律。


第二首写新中国成立后消来血吸虫病的喜人业绩。首联一扫第一首阴霾的氛围,展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新时代社会风貌。东风杨柳,大地春回,六亿人民都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这是人的变化,也是社会巨变的最大的变化,是根本,所以要首先说出来。


颔联继续写变化,写桃花盛开的自然之景,写经济建设的人工之景,写新建的大桥涉过“绿水”,穿过“青山”,无声地映照了第一首的自然景致。作者用拟人的艺术手法写春天秀美的自然景观是为人定胜天的人为景观作铺垫,重在展现改造山河的新面貌。同时为下联更大的场面作了铺垫。


颈联“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变的不仅是人,而是整个天和地,作者用一个巨大的劳动画画,夸张地塑造出人民群众改天换地、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让人联想起“高山也要低头,河水也要让路”的豪言壮语。同时回应第一首牛郎无奈的原因,回答了办成前人办不到的事的根本原因。


尾联“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作者以幽默的口吻略带讽刺地向瘟君提出问题,名为“送”,实际上是下了通谍:在惊天动地的大跃进形势下,瘟神还能照旧待得下去吗?但作者并不直面回答,而是描绘了一幅最通俗的民俗画来点化瘟神的去向——远离人间,同时表现了人民因战胜血吸虫病而欢欣鼓舞的喜庆场面。


纵观这两首诗,在艺术上前后相联,今昔对比,化用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以浪漫主义手法歌颂了新中国各行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两首诗是连章体,在内容上相对比,处处照应,将暴露与歌颂融于逆瘟神之事件中。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注释】到韶山:毛泽东于一九五九年六月回到故乡韶山。韶山,即韶山冲。位于湖南省湘潭城西北九十里,是湘乡、宁乡、湘潭三县的交界处一条山峦绵亘的地带。相传因虞舜南巡到此并奏《韶乐》而得名。韶山周围群山环抱,林木葱茏,西南有韶峰,海拔五百多米,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也是著名的韶山八景之一。毛泽东的故居坐落在韶山落脉处的韶山嘴对面,名叫上屋场。韶山是中国农民运动开展得最早的地区之一。此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别梦:离别的梦境。指往事,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常出现在梦中。张泌《寄人》诗中有:“别梦依稀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依稀:隐约,不很分明的样子。


咒:沮咒,咒骂。毛泽东自解:“‘咒逝川’和‘三十二年前’,指大革命失败,反动派镇压了革命。”


逝川:逝去的流水,比喻流失的时间,指过去了的岁月。


故园:故乡的家园,指故乡韶山。


三十二年前:一九二七年一月六日~十日,毛泽东从武汉回湘潭、湘乡、衡山、长沙等县考察农民运动,其间曾回故乡韶山住了三天。毛泽东写这首诗时是一九五九年六月回到韶山,其间相隔三十二年。


红旗:红色的旗帜,喻指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而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这里借指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饱受奴役的广大贫苦农民。


戟:古代的一种长兵器,既可直刺,又可搏击,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曾被军队广泛使用。这里喻指农民的梭镖,借指农民武装。


黑手:魔掌,狠毒的手。比喻反动的黑暗势力,包括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国民党右派等。


悬:悬空,有甩打的意思。


霸主:毛泽东自注:“‘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


鞭:古代的一种短兵器,用于近身横击。喻指反动武装。


壮志:斗争的志气。


敢教:敢于命令,能够命令。敢,准,定。


稻菽:泛指农作物。稻,水稻;菽,豆类作物的总称。


千重浪:层层相叠的波浪。比喻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千重,虚数,形容多。


遍地英雄:泛指在田野里劳动的新中国农民,即新时代的人民公社社员。英雄,劳动英雄,劳动者。此句最初写作:“始使人民百万年”,后改作:“人物峥嵘胜昔年”,最后改成“遍地英雄下夕烟”。


下夕烟:在暮霭中下工归来。下,下工。


【译文】经常能够隐约地回想起三十二年前的革命往事,


在黑暗的反动势力压迫下,


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爆发了。


只要我们有敢于牺牲的斗争精神,


我们就一定能够让中华大地重新焕发新的面貌。


而如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春风吹来的夕阳下,


我们的劳动英雄走在收工的路上,沐浴在夕阳的余辉里。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坚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新风貌。


首联写对故乡的思念。作者无数次地梦回故乡,由于间隔时间的长久,旧有的印象已经模糊不清了,而且越想越不分明,于是作者叹恨岁月的流失,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这三十二年,是中国历史发生巨变的三十二年,是作者踏过无数惊涛骇浪、冲过无数艰难险阻的三十二年,它使人的记忆一部分变得模糊,另一部分却变得越来越清晰。作为革命者,他对故乡人民的革命斗争形象永远记忆犹新。特别是一个“咒”字,表达了无比浓郁的感情色调,凝聚着诗人万般思绪和千般情感。极写了作者对旧社会的痛恨。一个“前”字,让时光倒流,引出作者内心深处的记忆。


颔联描写当年的斗争形势。红旗一展,被压迫的穷苦农民扛起梭标,端起土枪,抬出土炮。那种分田地、分浮财、土豪劣绅戴高帽游乡的热烈景象跃然而出。这时,一个阴影从空中压迫下来,破坏了红霞灿烂的美景——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使韶山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者以诗写史,仅用十四个字便概括了一九二七年在中国大地上所进行的光明与黑暗、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搏斗的历史,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真实写照,包含了中共历史上惨痛的血的教训。这里“红旗”与“黑手”针锋相对,壁垒分明。


颈联告慰先烈。无数革命志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它更增强了后继者的斗争意志。他们踏着烈士们的血迹前进,换来了春满人间的新中国。作者在此简练地概括了三十二年前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书写了无数艰苦斗争和流血牺牲的史实,赞美了革命者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尾联描写韶山新貌。春风吹来,田里稻浪滚滚,到处都是劳动英雄,他们忘我劳动之后,满怀喜悦地走在收工的路上,沐浴在夕阳的余辉里,描绘了一幅丰收、祥和、充满活力的新田园风光,展现了祖国各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喜看”二字将丰收与暮归两幅景象相融合,形成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灿烂图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纵观此诗,气势恢弘,因典寓意,对比强烈,真情宕荡,自然浑成。


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注释】登庐山:诗前原有作者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舸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后接受周小舟建议而删去。此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一山: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长江和鄱阳湖之间。山呈东北—西南走向,耸峙着汉阳、香炉、五老等九十九峰,最高峰汉阳峰高达海拔一千四百七十四米。据东晋·慧远《庐山记》记载,传说商、周时有匡氏史弟结庐隐居于此,故名。山中多岩、峭壁、清泉、飞瀑,其间因江湖水气郁结而使云海弥漫,林木葱茏,景色奇秀,气候宜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一,惟一。庐山的周围没有山和丘陵,是由长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平原惟庐山平地拔起。


飞峙:飞来耸立。


大江边:庐山坐落在长江南边。大江,指长江。


跃上:一跃而上,指坐车飞驰上山。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形容庐山树木茂盛。定稿前曾写作:欲上逶迤。


四百旋:一九五二~一九五三年修建的庐山公路,蜿蜒盘旋于高山大岭之间,全长三十五公里,有人计算其转弯路段多达四千八百十九处。四百,实数,取其整数,形容多。定稿前曾写作:四百盘。


冷眼:以冷淡并冷静的态度看待事物,有藐视之意。毛泽东自注:“冷眼向洋”就是“横眉冷对”。定稿前曾写作:冷眼望洋。


向洋:对着海外。洋,代指国外的反华势力。


热风吹雨:庐山夏日常有的自然景观,比喻热火朝天的“大跃进”景象。这句定稿前曾先后写作:热风飞雨洒南天;热肤挥汗洒江天。


洒江天:洒向江面的天空。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云横九派:长江中游的众多支流。毛泽东自注:“九派”指这一带的河流,是长江的支流。


浮黄鹤:形容浮云的样子。毛泽东自注:“黄鹤”不是指黄鹤楼。


三吴:古代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这里借指长江下游一带。毛泽东自注:“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古人说法不一。《通典·州郡》指会稽、吴兴、丹阳;《水经注》指吴兴、吴郡、会稽;《指掌图》指苏州、常州、湖州;《名义考》指苏州、阴州、湖州。


白烟:水气。刘禹锡《途中早发》诗:“水流白烟起”。毛泽东自注:“白烟”为水。


陶令:陶渊明,因做过彭泽县令,姓陶,故称。他辞官归隐之地在庐山附近,常往来于庐山。本诗尾联定稿前曾写作: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毛泽东自注:陶渊明设想了一个名为桃花源的理想世界,没有租税,没有压迫。


【译文】仿佛一夜之间飞来的庐山直直地耸立在长江畔,


新开辟的盘山路有四百多处转弯路段。


冷眼相对海外的反动势力,


阻挡不住我们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九江上空浮动的云霞令人想起飞舞的黄鹤,


淞沪一带波涛滚滚,雾霭漫漫。


庐山脚下,


陶令不知到何处去了,


是不是还在桃花源里挥锄耕田?


【赏析】这首诗通过抒写登庐山的所见所感,歌颂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浪潮。


首联写登上庐山,第一句写山景,第二句写景中之人。以“一山”引领全诗,突兀而出,开篇即直奔主题。“一”字的运用,表明庐山是一座独立的山,而不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即写山势的独立和与众不同。“飞峙大江边”仿佛万丈高峰域外飞来,落地生根,以动写静,自有非同凡响的神采。


“跃上”写登山的速度和身姿也与众不同,充满动感,令人联想到新中国人民在“大跃进”中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和万众踊跃的劳动场面。


“葱茏四百旋”写尽山色山势,特别是“四百旋”,以写山高路长和艰险难登,再次加重笔力、色彩描画了山势的陡峻。因为登得越高望得越远,所以此联写山之高,实为后文望之远作好了厚实的铺垫。


颔联、颈联写庐山的南、北、东、西四个方向。作者站在山上极目千里,环视周遭,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想浑然一体,构成全新的景象。


作者朝南望去,其身姿宛如一幅肖像画:“冷眼向洋看世界”。作者神情冷峻而目光深逐,对于敌视新中国的西方反华世界流露出轻蔑之态势。


作者转身朝北望去,满目“热风吹雨洒江天”,他看到雨后的大地派生出无限的盎然生机,那里是亿万中国人民以高涨的革命热情催动起来的漫天的建设热潮。再朝西、朝东望去,“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向两边无限延伸的“江天”,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是一片祥和、滋润的土地,展现的是新时代的桃花源。


尾联写庐山脚下。作者环顾四周之后,把目光移向脚下的庐山,洞察古今之变,透视人类愿望。“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以设问作结,想像超逸,隽妙无穷。他呼唤隐居在庐山脚下的陶渊明重返桃花源,告诉人们,原始公社式的乌托邦在陶渊明那个时代是不曾存在的幻想,而现代化新社会的桃花源里有无数的劳动者正在实现着前人的理想。


纵观此诗,雄奇豪壮,气势恢宏,感情激越,境阔意远。


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枚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注释】答友人:答和朋友的诗。友人,指乐天宇、李达、周士钊等人,此诗原题为《答周士钊、李达、乐天宇》毛泽东自注:“‘友人’指周士钊。”乐天宇、李达是毛泽东的朋友。乐天宇在延安时与毛泽东常能见面,因他家乡有座九嶷山,毛常称他为“九嶷山人”。此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九嶷山:即苍梧山,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南六十里,为五岭之一萌渚岭的支脉。又叫九疑山,因山有九峰,形状相似,行者疑惑,故称。《太平御览·四十一》引《郡国志》:“九疑山有九峰:一曰丹珠峰;二曰石城峰;三曰楼溪峰,形如楼;四曰娥皇峰,峰下有舜池;五曰舜源峰,此峰最高,上多紫兰;六曰女英峰,舜墓于此峰下;七曰萧韶峰,峰下即象耕耘之处;八曰纪峰;九曰纪林峰。有九水,七则流归岭北,二则翻注广南。”又说有舜峰不列九峰之内,九疑实际上有十峰,与九水吻合。相传舜南巡至此,病死后葬在山上。《史记·五帝本纪》:“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帝子:娥皇、女英,因为是尧帝的女儿,所以称为帝子。尧年老禅位给舜,她们二人也都嫁给舜帝为妃。当她们听到舜死的消息后,追至湘江,南望痛哭,后投湘水而亡,成为湘水女神,称湘妃。王逸注《楚辞》“帝子降兮北渚”写道:“帝子谓尧女也。尧二女娥皇女英,随舜不反,堕于湘水之渚,因为湘夫人。”


乘风:凭借风势。下翠微:下落到苍翠微茫的山上。翠微,山之高处旁坡,远望有一片微薄青翠之色。用以形容苍翠微茫的山色,指九嶷山。


斑竹:湘江一带特有的一种竹子。竹竿上有天然的紫褐色斑点,如同点点滴滴的泪痕。传说尧帝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同嫁于舜,舜帝南巡逝于苍梧之野,她们悲伤痛哭,热泪洒在竹子上染出魔纹,后世称这种竹子为斑竹,又叫湘妃竹。晋张华《博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千滴泪:仿佛无数的泪滴。千,虚数,形容多。


红霞: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彩霞。仙女多以云霞做衣裳,《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霞,暗指杨开慧,杨开慧名霞字云锦。毛泽东自注:“红霞,指帝子衣服。”毛泽东另自解:“‘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却不是这样,不符和我的思想。”


百重衣:纹彩繁缛,花团锦簇的服装。


洞庭波:洞庭湖的波涛。洞庭,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南岸,面积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洞庭”,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它西南纳湘、资、沅、澧四河,北纳长江汛期洪水,在岳阳县城陵矶江入长江。毛泽东自注:“‘洞庭波’取自《楚辞》中的《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连天雪:形容浪涛翻腾,好似一片连天的白雪。


长岛人:指湖南老乡、友人,即乐天宇、李达、周士钊等人。长岛,即橘子洲,因洲型长狭又名长岛。毛泽东自注:“长岛,即水陆洲,也叫橘子洲,长沙因此得名,就像汉口因在汉水之口而得名一样。”


动地诗:惊天动地。


因之:由于那些动人景象。


梦寥廓:梦见辽阔的天地,指作者自己的家乡。


芙蓉国:湖南的别称。古时,湘江一带秋季盛开木芙蓉花,耐霜不谢。唐五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毛泽东自注:“‘芙蓉国’。指湖南,见谭用之诗‘秋风万里芙蓉国’。‘芙蓉’指木芙蓉,不是水芙蓉,水芙蓉是荷花。谭诗可查《全唐诗》。”


尽朝晖:到处都是早晨的阳光。


【译文】九嶷山上白云飞渡,


仿佛尧帝的两个女儿从天而降一般,


这里的湘妃竹和彩霞让我不禁怀念自己的亡妻。


芙蓉国里的劳动人民精神饱满正以空前的创造性


干着惊天动地的事业,


我仿佛乘风看到中华大地都在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赏析】这首酬答诗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典范之作。作者以激情的笔调,借用熟悉的湘妃泪洒斑竹的凄美传说,深切地表达了对故乡“友人”的思念和怀恋,赞叹了新湖南、新中国的,壮丽辉煌。


首联写仙女下凡落脚湖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山与云是自然景观的代表,山有一种凝重、崇高之魄;而云则有流动、飘逸之姿,正为仙女开道而“飞”。作者写湘水女神下凡,以“乘风”状仙人行态,将读者不觉之间带入到神话传说的世界之中。


颔联表面以浓彩重墨描写湘妃的情态丰姿,实际是怀念亡妻、战友杨开慧。“斑竹一枝千滴泪”,“一”与“千”的对比,表达了思念之情切。情深之处,飞驰神思,浮想联翩,仿佛看到“红霞万朵百重衣”,杨开慧像女神—样披着万朵红霞般的彩衣俏立云头。作者巧借湘妃竹的神话传说,寄托了自己对亡妻满腔的哀思和笃深的感情。


颈联转出历史,宕开一笔,描写波澜壮阔的现实景观:“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用比喻与象征手法,歌颂湘江人民高昂的精神境界。湖南的水在助兴,湖南的劳动者更是精神饱满,他们唱着自豪的歌,正以空前的创造性干着惊天动地的伟业。


尾联进一步发挥想象力,“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作者也“乘风”飞扬思绪,仿佛看到木芙蓉盛开的湖南乃至全国的锦绣大地,都沐浴在灿烂的旭日光辉之中,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这是诗人对湖南美好未来的展望,对故乡人民幸福生活的真诚祝愿。


纵观全诗,构思奇丽,画面绚烂,活用比喻、象征、夸张等艺术手法,虚实结合将神话传说与现实巧妙融汇,创造出瑰丽而深沉的意境,这首七律是作者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


附:乐天宇赠诗


九嶷山颂


乐天宇


三分石耸楚天极,


大气磅礴驱舞龙。


南浮三千罗浮秀,


北压七二衡山雄。


东播都庞越城雨,


西嘘天庾骑田虹。


我来瞻仰钦虞德,


五风十雨惠无穷。


为谋山河添锦绣,


访松问柏谒古枞。


瑶汉同胞殷古谊,


长林共护紫霞红。


于今风雨更调顺,


大好景光盛世同。


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


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


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


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


空白汨罗步尘埃。


【注释】咏贾谊:咏叹贾谊。毛泽东这首叹惋贾谊的诗,最早发表在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版的《毛泽东诗词集》。


倜傥:豪爽洒脱、卓异不凡的样子。司马迁《报任安书》:“唯绸傥非常之人称焉。”


廊庙才:国家栋梁之材。古代称其才器可以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人。廊庙,朝廷。《国语·越语下》:“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唐,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诗:“进乏廊庙器,退非乡曲豪。”


壮志未酬:政治抱负没有在生前实现。酬,实现。


哀:哀惋,惋惜。


罗:罗织。


文章:指政论文,《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兵百万:百万雄兵。比喻贾谊的治国策略好像统兵韬略,能指挥百万雄兵。


胆照:肝胆相照。


华国:即华夏国,指西汉王朝。


树千台: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千,虚数,形容多。台,政府机构。汉朝制度,国家设立“三台”,即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贾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办法是广设诸侯国,形成“树千台”的形势,从而分散现有诸王的实力,进而达到削弱他们势力的目的。他在《治安策》中写道:“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雄英:雄姿英才,形容出类拔萃的人,这里指贾谊。


倾圣主:使汉文帝倾倒,指说服汉文帝接受他的主张。倾,倾倒,使折服。


高节:高尚的气节。


千古:长期以来。千,虚数,形容时间长,借指人多。以时间概念表达人数概念。


同惜:共同惋惜。


长沙傅:长沙王的太傅,这里指贾谊,因为他曾被贬而担任此职。


空白:徒然说,空说。贾谊在《吊屈原赋》中说屈原“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远浊世而自藏”,但他自已也做不到,所以此言是空说。


汨罗:汨罗江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指贾谊在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撰写《吊屈原赋》一事。


步尘埃:走屈原走过的路,指贾谊因梁王坠马一事哀伤而死。


【译文】想当年贾谊正值少年,风流倜傥,


但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便殒没了,


这是多么值得让人叹息的事情啊。


他的政治理想对于振兴汉室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


只可惜当权者没有能够采纳他的建议,


而且还受到了奸佞小人的猜忌和排挤。


虽然千古以来,人们对他的遭遇共同惋惜,


但最终只是徒说他仿效屈原忧郁而死。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是毛泽东建国后的读史之作。诗中沉痛地表达了对贾谊空有超凡才华徒然空耗殆尽的哀惋。本诗属于《七绝·贾谊》的续篇。此诗首联与《七绝·贾谊》一样,赞扬贾谊的倜傥才华堪胜“廊庙”栋梁之任,却英年早逝,“壮志未酬”,实堪哀叹。


颔联上承“廊庙才”,展卷史册。出句谓贾谊的《治安策》等文章,富有韬略,胜似“兵百万”;对句则谓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高论卓识,实是“胆照华国”,对振兴汉室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宋人王令赋《读西汉》,诗云:“汉得孤秦万弊时,当年丞相要无为。洛阳少年空流涕,谁谓少年果有知?”毛泽东则大加赞颂,“胆照华国树千台”,表达了他的汉室应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


颈联上承第二句的“壮志未酬”,扩展写来。“雄英无计倾圣主”,正是贾谊“壮志未酬”的原因。汉文帝不能采纳贾谊巩固政权的建议,还称之为“圣主”,何“圣”之有?贾谊“无计”说服汉文帝,而称为“雄英”,未必不是一大遗憾。毛泽东诗中的“壮志未酬”,是从贾谊改制报国上立意。


颈联对句“高节终竟受疑猜”,上承诗的第二句,指明贾谊“壮志未酬”的原因。“受疑猜”,主要批评绛侯周勃和颍阴侯灌婴等奸佞之人,向汉文帝进谗言,说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对于这一点,历代诗人多有同感,如宋人张耒作《贾生》,批评道:“逐得洛阳年少去,白头绛灌亦何为!”清人杨季鸾作《贾太傅祠》,更为贾谊哀叹:“闻道绛侯高冢上,于今秋草亦荒凉。”张、杨诗句均可作证。


末联在第二、三联叙事论人的基础上,说明贾谊是步屈原之后尘,怀才不遇,“千古同惜”。“空白汨罗步尘埃”,谓贾谊之“步尘埃”,今天也只能惋惜地陈述一番而已。诗人委婉地批评贾谊生性脆弱的深沉感情,尽寓“空白”二字之中。


纵观全诗,兴咏赞开篇,以叹惋收尾,写史、议论、抒情,融汇贯通。将千载史事诉之尺笺,惜才情愫凝于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