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敢于走向世界

要敢于走向世界

尹同耀是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汽车行业的“技术狂人”。他带领奇瑞,走上了民族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之路,出口销量领衔国内汽车业。2005年4号《环球企业家》对他进行了专门报道。

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工作时,对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进行了视察。指出:自主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一流企业关键是培养一流品牌。

2001年的夏天,一位叙利亚的商人在北京看到了刚刚正式上市几个月的奇瑞汽车。感到这种汽车造型很漂亮,于是便追到芜湖要求出口,可是却遭到拒绝。没办法,这位叙利亚商人又跑到上海找到正在芜湖开会的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尹同耀。

尹同耀当时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奇瑞”走出去的最好商机,经不住对方的多次要求,于是,两个人就在马路边上谈起了生意。尹同耀并没有把这事当真,但使他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几天货款真的到位了。

于是,200辆奇瑞汽车当年10月发往中东。而这也是“奇瑞”在国外做的第一笔生意。此后,尹同耀才开始认真地对待国外出口业务。因为通过中东的案例,他认识到海外扩张势在必行。因为从市场容量来看,中国市场只占全球市场的7.5%左右,国外还有92.5%的市场。

世界上有三、六、九等的车厂,也有三、六、九等的市场。认识不同,行动就不一样了。2001年底,伊朗两家汽车制造企业的主要零部件配套生产厂家之一—伊朗SKT公司成了他们第二个合作伙伴。

双方确立采取进口奇瑞汽车散件在伊朗组装轿车的合作关系。一年多以后,即2003年2月,双方在芜湖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从而开辟了中国自主品牌轿车技术转让和海外生产的先河。

2004年11月12日,“奇瑞”与马来西亚的阿拉多公司签署了技术转让和汽车出口合同,全面授权这家公司制造、组装、配售和进口代理奇瑞汽车。2005年,阿拉多公司引进三款奇瑞汽车,到2006年,将完成所有六款车的引进。以此为开端,“奇瑞”又打开了东南亚的市场。

2004年12月14日,“奇瑞”与美国梦幻汽车公司签署了在2007年向美国出口25万辆的协议,从“第三世界”走出去,出口到“第一世界”,这使国内同行对“奇瑞”都感到瞠目结舌。

2004年底和2005年,“奇瑞”在埃及、古巴也都找到了市场。按照“奇瑞”老总尹同耀的设想,2005年是“奇瑞”开拓国际市场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一年。他们计划在巴基斯坦、埃及、委内瑞拉和叙利亚等地建造汽车组装厂,与东欧多个国家的整车出口的谈判也已经进入了后期阶段。

迄今为止,只有8岁的“奇瑞”已经具备了年生产35万辆整车和发动机的能量。根据“奇瑞”的创始人、现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的设想,到2010年“奇瑞”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00万辆。

“奇瑞”的崛起,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从2004年初开始,在一年之内已经有3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安徽芜湖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视察。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后说:“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奇瑞。”

颠覆性创新大师、哈佛商学院知名教授克莱顿在2007年的一场与中国企业家关于“商业模式”论坛对话中说:“谁可以毁掉丰田呢?是韩国人。韩国人从产业底部进来,不断向上改进他们的产品。谁有可能杀死韩国现代公司呢?中国人。中国的奇瑞与美国克莱斯勒签订了协议,可以打赌,丰田汽车、现代汽车将来会被奇瑞打败,在低端市场上中国人已经进来了。”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中国企业必须学会走出去。要像“奇瑞”的创始人尹同耀那样认识到,“到海外扩张势在必行”。奇瑞走出去,是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其他企业为什么总是完不成这个过程呢?

一是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就像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1月视察安徽奇瑞时说:“自主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二是缺乏这个眼光和志气。满足于在国内经营就行了,没有想到把企业做得那么大。多数企业可能还是属于后一种情况。

不破除后一种思想,在国际化的今天,企业不可能大有作为,只能是越做越小。中国企业要做大,就必须敢于和善于走出去。在这一点上,“奇瑞”是我们很多企业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