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淑清发明自动织袜机

戴淑清发明自动织袜机

在四五十年前,织袜子的机器虽然有了,但是,一只能穿上脚的袜子,要经过很多工序才能织出来。在纺织大学读书的戴淑清到工厂实习时,她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了解袜子的整个生产过程。原来用机器织袜子,手工操作仍不少。

戴淑清亲手在机器上学习缝袜头。那袜子越薄,线圈越小,要把一个个毫米大小的一排线圈,套到机器的一只只针钩上,一个也不能漏,否则,这只袜子就是次品。一天劳动下来,戴淑清累得头昏眼花,腰酸手痛真不好受,深深体会到工人师傅的劳动强度高。

1961年,戴淑清大学毕业,被分配在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首先完成了领导安排的“高机号圆袜机”的科研任务。这是一种过去只能依靠进口的,编织玻璃丝长统袜的机器。通过这一实践,她基本掌握了袜机知识和科研方法。于是,戴淑清脑子里又浮现出“纱线进去,袜子出来”的憧憬,好像这种自动的织袜机在向她招手!

戴淑清再也坐不住了,当即利用下一个科研立项调研的机会,向领导汇报了她的设想,写出“全自动单程织袜机”的科研立项报告,得到了领导的批准。

戴淑清知道,要完成一项复杂的科研任务,单凭自己一个人的热情是不够的。她积极争取有关单位领导同意,会同在袜厂工作的同学、有经验的工人师傅组成三结合攻关小组。

戴淑清召集小组同志开会,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并一同研究解决办法。大家分析有几个厂通过努力或许能达到要求,便多次深入去做工作。

他们一方面向厂领导讲明此项加工任务的重要性;一方面到车间,向工人师傅请教,和他们一起讨论。终于以苦口婆心换来了工人师傅乐意参与攻关。

普通一根织针在制针厂生产,要30多道工序,如今加工这些新型的织针工序就要复杂了。他们采用跟班研究的方式,一道一道工序克服困难。就这样凭着他们的钻劲、磨劲,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完成了全部零件加工任务。

最后是新机器的调试。这好比长跑的最后冲刺阶段,大家的信心更足了。但这时出现的问题更多。织一只袜子,各部位的机件动作有几百个,在时间上、尺寸位置上都要准确,有一个动作不到位就不行。

当时的戴淑清已经是个3岁孩子的妈妈了。起初她与爱人商量,孩子接送托儿所的事让爱人分担。以后爱人又得去“五七”干校。这时,如果不搞科研,人是轻松了,可事业中断了!戴淑清想:“我们的事业为了未来,带好孩子也为了未来,两者一个都不能放弃!一定要把科研工作坚持下去!”

在这段最艰难的时候,戴淑清一早将小孩送托儿所,还未开门就放在校门口,嘱咐几声“孩子乖,听话”便含着眼泪转身赶去上班。下班时又急忙赶回来接好孩子,晚上再带着孩子去单位参加运动,结束后再赶回家。

戴淑清常常每天从上海的西、南、东三个角往返两个来回,疲惫不堪。就这样,硬是使科研工作坚持下来。眼看着新型袜机“这边纱线进去,那边整个袜子出来”的多年梦想一旦实现,戴淑清止不住内心的激动。

戴淑清退休前是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院长,为我国的针织技术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她得到的荣誉称号达20多项,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就有10次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