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问者如撞钟
戴圣是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他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三人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文礼学大师。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礼记·学记》便是戴圣编写的一部分,是先秦儒家言礼的丛书。此书非一人一时所著,其中皆为孔子门下弟子,听孔子传授有关礼的学问所记,或者是由更晚的孔门弟子所搜集。其中录有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内容多系先秦古制。儒家的礼学思想博大精深,从孔子首创礼学思想,经孟荀发展到达更高的阶段,其间《礼记》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完备。
书中并从人情、人欲、人类自身发展与天地神等抽象信念探讨礼的起源。所以《礼记》不仅是古代礼节的记录与阐发,更是汇编古代“礼学”的重要著作,古文“善待问者如撞钟”便是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说,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原文写道: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并使所学得到运用;不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多而收效很少,还反而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教师,好像攻伐坚木一样,先从柔弱的部分入手,然后再砍除它坚硬的关节。久而久之,关节自会迎刃而解。不善于提问的则与此相反。善于答问的人,就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就响得小;重重叩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与此相反。
现代的教育家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便是“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中,所强调的因材施教,不以自己的价值观或喜好来决定学生问题的答案。而现在颇为盛行的“因材施教”概念,早在《论语》中,孔老夫子就做了最好的示范。如《论语·先进》中提到,子路和冉有分别问了孔子相同的一个问题:“听到了道理就应该立即去做吗?”
而孔子却给了两人不同的答复,孔子对子路说:“还有父兄在,怎么能够一听了就去做呢!”
对于冉有孔子却回答:“是的,该立即去做。”
随侍在旁的弟子公西华感到很迷惑,忍不住便问孔子原因,孔子回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认为,因为冉有个性退缩,所以要多鼓励他;而子路的个性好勇过人,所以希望他能够学习退让。由此可知,《礼记》和《论语》中面对学生的问题,因人而异的施教态度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孔子还有一个“绝招”,也就是“不言之教”,《论语·阳货》记载:孔子一日在课堂上,忽然与学生说:“我不想说话了。”吓得学生忐忑不安,只好推举一位胆子大些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原因。结果孔子不情不愿地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认为天地之间便有无穷的道理,但天从来不去解释什么,就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所以孔子也希望效法天的精神,不强作解释,让弟子能适性发展,也许更能领悟到人世间的真理与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