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实在就是最强悍
季羡林是我们国家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还有的人称他为国宝级的人物,可是季羡林却撰文,坚辞这三个称号,他写道:“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对于学界泰斗,季羡林写道:“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季羡林认为自己只是一介教书匠而已,至于成绩也没有别人夸的那么大,所以不能够担当“学界(术)泰斗”的这个称号,他要人们把他头顶上的这个“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至于国宝,季羡林更是不认同这样的称谓,他说有一次在一个会议上,被一位官员称为国宝,他当时就十分惊愕,因为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季羡林的“三辞”在媒体上一发表,一下子引起各种议论,有为季羡林叫好的,也有说季羡林炒作的,更有些不了解的人说季羡林是倚老卖老,故意用“三辞”来换得这三个称号。
面对这场沸沸扬扬由自己掀起的“三辞”风波,季羡林却是依然故我地做自己的学问,季羡林的朋友和家人却看不下去,多次要季羡林站出来澄清自己的“三辞”,就是自己心底无私的表现,而不是那些不了解季羡林的人对他的无端指责所说的那样,可是季羡林却微笑着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说:“解释什么?有必要解释吗?知我者我不用解释,不知我者解释又有什么用?”这场风波最终因为季羡林的泰然处之,而风平浪静。
2006年,季羡林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奖,在采访他的记者中,有一位记者又提到“三辞”,并且问是什么能够让季羡林面对风波的时候宠辱不惊,季羡林这才对记者讲起自己早年留学德国的一件事情。
那时他的导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给了季羡林一个有关佛教梵语的论文题目,希望季羡林能够写好,并且拿去评奖。于是季羡林用了三年的时间来翻阅书籍和杂志,从书籍和杂志中,季羡林整理出大量的资料和卡片,后来论文写好之后,季羡林为了炫耀自己的文采,还扬扬洒洒地在论文前面写下了一篇《导言》。
《导言》写完之后,季羡林越看越喜欢,越看越觉得自己有学问有文采,认为这样的《导言》给教授一看,教授怎么也要对自己赞美几句。谁知道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看完《导言》之后,却拿出一支红笔,在《导言》前面划上了一个前括号,又在最后画上了一个后括号,然后对季羡林说:“这些华而不实的空话,你写得再多,也没有新意,而且别人要攻击你时,你到处都是暴露点,一点防御也没有!”
面对这两个鲜红的括号,季羡林惊呆了,从此之后,季羡林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要华而不实,就像鸡蛋,表面上再光滑,里面也是充满了水分,只要稍稍一用力,就承受不住压力,结果只能破裂。而和鸡蛋一样圆的卵石,虽然表面看起来也许是坑坑洼洼,但却能够经受起任何攻击,因为它的里面是实的,所以它最强悍。
记者这才明白,其实那些华而不实,戴在头上的称号就是那一个个好看的鸡蛋,而季羡林的“三辞”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成为颗坚实的石头。